|
诗歌评论 》 古今詩話 》
古今詩話(六)
李頎 Li Qi
二五一、歐陽修詩述貢院試士製
禮部貢院試進士,設香案於階前,試官①與舉人對拜,此唐故事也。列坐設位,供帳亦盛,乃具茶湯。至於試學,竟②則撤去帑③幕,亦無茶湯,渴則飲硯水,皆黔其吻。④非固睏之,蓋防氈幕中藏文字,供應人傳經義爾。故事為之防。歐陽文忠公詩云:“焚香答⑤進士,撤幕待經生。”(《總龜》前二十八)
案:此則見《墨客揮犀》捲七。
----------------
①《墨客揮犀》“試官”作“主司”。
②《墨客揮犀》“竟”作“究”。
③《墨客揮犀》“帑”作“帳”。
④《類說》本僅引飲硯水事,見前二十一條。
⑤《墨客揮犀》“答”作“禮”。
二五二、語病
詩有語病,當避之。劉子鑲嘗贈人云:“惠和官尚小,師達祿須幹”,全用故事,取孟子所謂“柳下惠不卑小官”。仲尼曰:“師也達,子張學幹祿”。或有寫此二句,減去官字,示人曰:“是番僧達祿須幹。”見者大笑。此偶自諧合,無如輕薄子〔何〕,①非刀筆②過也。③(《總龜》前二十八、《樂趣》十四)
案:此則出《中山詩話》。
----------------
①《中山詩話》有“何”字。
②《中山詩話》“刀筆”作“筆刀”。
③《樂趣》此句後更有蔡君謨《詩史》,不言劉子儀,而謂劉貢父以為番僧名。《論語》衹有“師也過”,“達”恐是“過”字。
二五三、玄都觀詩
劉禹錫自屯田員外郎左遷朗①州司馬,凡十年,始召還。《方春贈看花者》雲:“紫陌紅塵拂面來,無人不道看花回。玄都觀裏桃千樹,盡是劉郎去後栽。”不日傳於都下,好事白執政,誣其怨憤。他日見時宰,與坐,慰勞久之,既而曰:“近日新詩未免為纍。”不數月,遷連州刺史。其自敘雲:“貞元二十一年春,餘為屯田員外郎時,玄都觀未花,是歲出牧連州,至荊南,又貶朗州司馬,居外十年,召至京師,人言有道士手植仙桃,滿觀盛開,遂有前篇,以識一時之事。既出牧十四年,始為主客郎中,重遊是觀,再書二十八字,以俟後遊。時元和二年三月也。‘百畝亭中半是苔,桃花開②盡菜花開。種桃道士今何在③?前度劉郎去又來。”④(《總龜》前二十九、《樂趣》十四)
案:此則出孟棨《本事詩》。
----------------
①《總龜》原作“鼎”,據《本事詩》改,下同;《樂趣》作“外”。
②《本事詩》“開”作“淨”,《唐紀》三十九怍“落”。
③《唐紀》“今何在”作“歸何處”。
④《本事詩》“去又”作“今獨”;《唐紀》“去”作“今”。
二五四、喬知之寄婢窈娘詩
唐左司郎中喬知之,有婢名窈娘,①藝絶當時。武延嗣②聞之,欲一見。既見,即留之,無復還。知之痛憤,因為詩賂閽者,以達窈娘。窈娘係於裙帶,赴井而死。延嗣見詩,〔遣〕③酷吏誣誚④知之,破其傢。詩曰:“石傢金𠔌重新聲,明珠百顆⑤買娉婷。昔日可憐公⑥自許,此時歌舞⑦得人憎。”⑧窈娘答曰:“公⑨傢閨閣不曾閑⑩,好⑾將歌舞藉人看。富貴英雄⑿非分理,驕奢⒀勢力橫相幹。別公此去⒁終不忍,徒勞掩袂⒂傷紅⒃粉。百年離別⒄在高樓,一代⒅紅⒆顔為君荊”⒇延載(21)元年三月也,四月下獄死。(《總龜》前二十九、《樂趣》十四)
案:此則見孟棨《本事詩》及張鷟《朝野僉載》。
----------------
①《朝野僉載》、《唐紀》“窈娘”作“碧玉”。
②《全唐詩》、《唐紀》作“武承嗣”。
③《總龜》無“遣”字,據《本事詩》補。
④《本事詩》“誚”作“陷”。
⑤《本事詩》、《朝野僉載》、《全唐詩》、《唐紀》“百顆”作“十斛”。
⑥《全唐詩》三、《唐紀》“公”作“君”;《朝野僉載》作“偏”。
⑦《全唐詩》“歌舞”作“可喜”。
⑧《本事詩》、《朝野僉載》、《全唐詩》、《唐紀》“憎”作“情”。
⑨《全唐詩》、《唐紀》“公”作“君”。
⑩《本事詩》、《全唐詩》“閑”作“難”;《朝野僉載》作“觀”;《唐紀》作“關”。
⑾《全唐詩》“好”作“常”。
⑿《本事詩》“英雄”作“雄豪”;《朝野僉載》、《全唐詩》作“意氣雄豪”。
⒀《朝野僉載》、《全唐詩》“奢”作“矜”。
⒁《本事詩》作“別君去君”;《朝野僉載》、《全唐詩》作“辭君去君”。
⒂《唐紀》“袂”作“淚”。
⒃《朝野僉載》、《全唐詩》“紅”作“船”。
⒄《朝野僉載》“別”作“恨”。
⒅《唐紀》、《全唐詩》“代”作“旦”。
⒆《朝野僉載》“紅”作“容”。
⒇案此喬知之《緑珠篇》。公傢雲雲,非窈娘答詩。《萬首絶句》分此詩為三首。
(21)原作“載初”,據《樂趣》改。
二五五、徐融夜宿金山詩
南唐徐融《夜宿金山詩》雲:“維①船分蟻〔隊〕,②江市聚蠅聲。”列祖性嚴忌,宋齊丘譖之,以竹籠沉於京口。(《總龜》前二十九)
----------------
①《全唐詩》二十九“維”作“淮”。
②“隊”字原缺,據《全唐詩》補。
二五六、李白清平調詞
開元間,禁中初重木芍藥,植於興慶池東沉香亭,會花盛開,明皇①乘照夜駒②,妃子步輦從之,③詔④選梨園弟子中尤者,得樂十六色。⑤李龜年以歌擅一時之名手,捧檀板押衆樂前⑥將歌。⑦明皇曰:“賞名花,對妃子,焉用舊詞?⑧”遽命李龜年持令⑨花箋⑩賜李白,立進《清平調詞》三章,白承詔尚苦宿醒,遂賦詞。其一曰:“雲想衣裳花想容,清⑾風拂檻⑿露華濃。若非群玉山頭見,定⒀嚮瑤臺月下逢。”其二曰:“一枝紅豔露凝香,雲雨巫山枉斷腸。藉問漢宮誰第一?⒁可憐飛燕倚新妝。”其三曰:“名花傾國兩相歡,常得君王得笑看。解釋春風無限恨,沉香亭北倚闌幹。”龜年遂以調⒂進,令梨園弟子歌之。太真妃持⒃七寶杯,酌西梁⒄州葡萄酒,笑領歌意。明皇因調玉笛⒅倚麯,⒆遲其聲以媚太真妃。自是顧白,尤異於諸學士。然高力士終以脫靴為恥,異日太真妃重吟前詞。力士曰:“始謂太真妃怨白入骨髓,翻拳幸如是耶?”太真妃因驚曰:“何翰林學士能辱人如此?”力士曰:“以妃子比飛燕,賤之甚矣。”太真妃頗深然之。明皇欲三命白官,卒為宮中所沮⒇而止。(《總龜》前二十九)
案:此則出李瀎《鬆窗錄》(《摭異記》)及《樂史·太真外傳》。
----------------
①《鬆窗錄》“明皇”作“上”,下同。
②《鬆窗錄》“駒”作“白”。《摭異記》“照:作”月“,無“駒”字。
③《摭異記》作“召太真妃以步輦從”。
④《鬆窗錄》“詔”下有“特”字。
⑤《鬆窗錄》“色”作“部”。
⑥《總龜》原作“前樂”。《摭異記》、《鬆窗錄》作“樂前”,今據改。
⑦《鬆窗錄》“歌”下有“之”字。
⑧《摭異記》、《太真外傳》“舊”下有“樂”,“詞”字下有“為”字。
⑨《摭異記》、《鬆窗錄》“令”作“金”。
⑩《摭異記》、《鬆窗錄》“箋”下有“宣”字。
⑾《唐紀》十八“清”作“春”。
⑿《鬆窗錄》“拂檻”作“曉拂”。
⒀《鬆窗錄》、《太真外傳》、《唐紀》“定:作“會”。
⒁《鬆窗錄》、《太真外傳》、《唐紀》“第一”作“得似”。
⒂《摭異記》“調”作“詞”。
⒃《鬆窗錄》“持”下有“玻璃”二字。
⒄《摭異記》、《太真外傳》“梁”作“涼”。
⒅《鬆窗錄》“笛”下有“以”字。
⒆《摭異記》、《鬆窗錄》此句下有“每麯遍將換則”六字。
⒇《摭異記》“沮”作“擇”。
二五七、不纔明主棄
孟浩然遊京師,張九齡、王維雅稱道之。維因邀入內省,俄而明皇至,浩然匿床下,維以實對。帝喜曰:“聞其人矣,而未之見也,何懼而匿?”詔出,問所為詩。浩然自謂雲:“不纔明主棄。”明皇曰:“卿自不求仕,非朕棄卿也。奈何誣我?”因放還。(《總龜》前二十九)
案:事見《唐書·文藝傳》。又《北夢瑣言》等書亦載此事,內容稍有出入。
二五八、灧澦歌
《灧澦歌》,《水經》①雲:“白帝山城門西江有孤石,鼕出二十餘丈,夏即沒去。郡二十裏有瞿塘湍,言灧澦石與城郭門外石潛通。蜀人往燒火,伏時②則灧澦邊沸。王瀎平吳,尤作預石,③今訛曰‘灧澦’。瞿塘湍水急。諺曰:灧澦大如馬,瞿塘不可下。”④(《總龜》前二十九)
----------------
①案當作《水經註》。語見《水經註·江水篇》。
②案“時”字,《樂府詩集》八十六引《十道志》作“石”。
③此句疑有脫誤。
④曹能始《蜀中詩話》以此二句為梁簡帝作,誤。簡文歌為“灧澦大如服,瞿塘不可觸”。
二五九、韓渥詩用野馬塵埃事
莊子曰:“野馬也,塵埃也。”乃是兩物。古人〔即〕①謂野馬〔為〕②塵埃。昊融賦曰“動梁間之野馬”,韓渥詩云“窗裏日光飛野馬”,〔皆以塵為野馬,〕③恐不然。野馬乃田間遊④氣,遠望如群馬⑤,又如水浪。佛書謂“如熱時⑥野馬陽焰”。即此物也。(《總龜》前二十九、《樂趣》十一)
案:此則出《夢溪筆談》捲三。
----------------
①《夢溪筆談》三有“即”字。
②《夢溪筆談》有“為”字。
③《夢溪筆談》有此六字。
④《夢溪筆談》“遊”作“副。
⑤《夢溪筆談》“馬”作“羊”。
⑥“時”原作“特”,誤,據《筆談》改。
二六○、一麾出守
守郡①謂之建麾,蓋用顔延年“一麾乃出守”之句,不知其誤也。②延年〔所〕③謂一麾,〔乃指麾〕④之麾,如武王右秉白旄以麾之麾耳。⑤〔延年《阮⑥始平詩》雲:“屢薦不入宮,一麾乃出守。”〕⑦謂山濤薦鹹為吏部郎,三上,而武帝不用,其後⑧一擠,遂出始平,故有此句。延年被擯,以此自托爾。⑨後杜牧之為《登樂遊原詩》雲:“擬⑩把一麾江海去,樂遊原上望昭陵。”〔始謬用一麾,自此〕⑾遂為故事。⑿(《總龜》前二十九、《鑒衡》一、《樂趣》十一)
案:此則出《夢溪筆談》捲四。《仕學規範》三十九引此作《古今總類詩話》。又黃朝英《緗素雜記》七,亦引《筆談》此則,並申其意,雲:“杜樊川之意則善矣,而謂之‘擬把’,則尤謬也。蓋自作太守而謂之一麾,於理無礙。但不可以此言贈人作太守耳。”
----------------
①《仕學規範》、《鑒衡》“守耶”作“今之郡守”。
②《鑒衡》作“蓋用顔延年詩‘屢薦不入宮,一麾乃出守’之誤也。”《仕學規範》與《鑒衡》同,惟“之”作“此”。
③“所”字,據《鑒衡》補。
④“乃指麾”三字,據《鑒衡》補。
⑤《鑒衡》“之麾耳”三字,作“非旄麾之麾也”。
⑥“阮”,原作“贈”,據《夢溪筆談》改。
⑦《鑒衡》無“延年贈”雲雲數語。
⑧《鑒衡》“後”下有“為荀勖”三字。
⑨《鑒衡》此三句,作“延年亦被擯,故有此句”。
⑩《唐紀》五十六“擬”作“欲”。
⑾《夢溪筆談》“昭陵”下有“始謬用一麾,自此”七字。
⑿《鑒衡》作“此用事,誤也”。《仕學規範》此數句作“自此遂為故事,然實誤也”。
二六一、語音不同
〔樂天詩云:“請錢不早朝。”請作平聲,唐人語也。〕①今人不用廝字,唐人作斯②音。五代時作入聲。陶榖詩云:“尖檐帽子卑凡廝”是也。樂天又云:“金屑琵琶槽”,③“雪擺鬍騰衫”。④“琵”⑤“鬍”語⑥,與今不⑦同。⑧(《總龜》前二十九、《履齋示兒編》二十三、《樂趣》十一)
案:此則出《中山詩話》。
----------------
①《履齋示兒編》有此數語,《總龜》與《樂趣》均無。
②《總龜》“斯”作“廝”,誤;據《中山詩話》、《示兒編》校改。
③《知不足齋》本《示兒編》二十三“主弨案:當先雲琵琶之琵,樂天作入聲,雲‘金屑琵琶槽’,‘忽聞水上琵琶聲’,與今人同”。
④案:此語《總龜》及《示兒編》所引均作“雪擺鬍勝”,蓋有脫誤。《知不足齋》本顧廣圻《示兒編校補》謂“戈小蓮雲,當作‘雪擺鬍騰衫’,‘鬍’作入聲,‘琵’亦作入聲,故云,‘琵’‘鬍’語與今不同,以類舉之也”。所言甚是。考此意原出《宋景文筆記》。《筆記》中謂“古者音韻清濁,隨宜改易。至唐人以律格自拘,不復敢用,惟白居易用其音於語中,如‘照地麒(用佶音)麟袍,雪擺鬍(用鶻音剩)衫紅;欄幹三百六十橋(用諶音)’等,往往有之”。是“鬍”字讀音,《景文筆記》已曾舉出,但《筆記》中誤以“鬍騰衫”為“鬍衫紅”耳。《筆記》有此誤本當必甚早,故袁文《甕牗閑評》捲五,亦作“鬍衫紅”,而今世所流行諸本,亦無不誤者。然劉貢父《中山詩話》與陳鵠《耆舊續聞》捲八所言,當亦據宋氏《筆記》,而皆不誤。因如此句,在《古今詩話》中,宋本已多脫誤;在《宋景文筆記》中亦尚有未脫誤之本。
⑤《總龜》“琵”下有“琶”字,今據《示兒編》刪。
⑥《中山詩話》脫“鬍語”二字。
⑦“不”原作“人”,據《示兒編校補》改。
⑧《樂趣》無“樂天又云”至此數句,與“五○詩人用也字”條合。
二六二、“始”字音
少陵詩云:“皂雕寒始急”,白公歌雲:“千呼萬喚始出來”,皆以為語病,其實不然。事之終始,則音上聲,有所宿留〔今甫然者,〕①則音去聲。二公詩非語病也。(《總龜》前二十九、《樂趣》十一)
案:此則出《中山詩話》,亦同《李希聲詩話》。
----------------
①《中山詩話》有此四字。
二六三、大孤山詩
宋景文言大孤山,以孤獨為字,有廟在江壖,乃為婦人形。陳簡夫留詩曰:“山稱孤獨字,廟塑女郎形。過客須①知誤,行人尚②乞靈。”時稱佳句。(《總龜》前二十九、《樂趣》十一)
----------------
①《春明退朝錄》“須”作“雖”。
②《春明退朝錄》“尚”作“但”。
二六四、題阮亭詩
羊愔,太山人,嘗遊阮郎亭,崖下有篆字詩刻石。世傳漢阮肇所書,驗之乃李陽冰為緒雲令時遊此亭題耳。詩云:“阮客傢①何在?仙雲洞口橫。人間不到處,今日此中行。”(《總龜》前二十九)
----------------
①《全唐詩》十“傢”作“身”。
二六五、烏鬼
杜少陵詩云:“傢傢養烏鬼,頓頓食黃魚。”說者謂夔峽間有鬼戶,乃夷人也,不聞有烏鬼。蓋蜀人臨水居者,皆養鸕鶿,繩係其頸,使捕魚,得魚則倒持出之,至今如此。(《總龜》前二十九、《樂趣》十一)
案:此則出《夢溪筆談》捲十六,又可參閱《續筆談》。
二六六、張端殺豬
張端①為河南司錄府,當祭社,買豬呈尹,豬走入端傢,即取殺之。吏以白尹。尹召端問。端對,按律雲:“豬夜入人傢,主人登時殺之勿論。”尹大笑,令別市豬。(《總龜》前二十九)
案:《詩話總龜》與前《詩人用也字》條並合為一。考此二則均出《中山詩話》,《總龜》誤合。
----------------
①《中山詩話》“端”作“湍”。
二六七、元覽詩
大歷末,禪僧元覽住荊州陟岵①寺,道高〔有〕②風韻,人不可親。章③璪嘗畫鬆於齋壁,符載贊之,衛象詠之,亦一時四④絶。覽悉加堊焉。人問其故,曰:“無事疥吾壁也。”僧那即其甥,〔為寺之患,〕⑤發瓦探〔轂〕⑥,壞墻熏鼠,覽未嘗責⑦。弟子議論⑧,〔而〕⑨布衣一食亦不稱之。⑩或怪問之,乃題詩於竹曰:“大海從魚躍,長空任鳥飛。”(《總龜》前三十、《全唐詩話續編》下)
案:此則見《酉陽雜俎》十二。
----------------
①《酉陽雜俎》“岵”作“屺”。
②《酉陽雜俎》有“有”字。
③《酉陽雜俎》“章”作“張”。
④《酉陽雜俎》、《全唐詩話續編》“四”作“三”。
⑤《酉陽雜俎》有此四字。
⑥《酉陽雜俎》“轂”字。
⑦《酉陽雜俎》“責”下有“有”字。
⑧《酉陽雜俎》“議論”作“義詮”。
⑨《酉陽雜俎》無“而”字。
⑩《酉陽雜俎》“亦不稱之”作“覽亦不稱”。
二六八、貫休病鶴詩
沙門貫休,〔鐘陵人〕①,精於筆札。②荊州成中〔令〕③問其筆札法。休曰:“此事須登壇可授,安可草草而言?”成令銜之,乃遞於黔中,因為《病鶴詩》見意,曰:“見說氣清邪不入,不知爾病自何來。”(《總龜》前三十、《全唐詩話續編》上)
----------------
①《全唐詩話續編》無“鐘陵人”三字。
②《唐紀》七十五“筆札”下有“工篆隸初在”五字。
③“成中令”原作“城中”,據《唐紀》校改。《全五代詩》四十七引《郡閣雅談》作“成汭”。《全唐詩話續編》作“城令”。
二六九、貫休不肯改詩
唐昭宗以錢武肅平董昌功,拜鎮東軍節度使。自稱吳越國王。貫休投詩曰:“貴逼身心①不自由,幾年勤苦蹈②林丘。③滿堂花醉三千客,一劍霜寒十四州。萊子衣裳宮錦窄,謝公篇詠綺霞羞。④他年名上凌煙閣⑤,豈羨當時萬戶侯1武肅愛其詩,遣諭令改為四十州,乃可相見。貫休性褊,答曰:“州亦難添,詩亦難改。閑雲孤鶴,何天不可飛?”遂入蜀⑥,以詩投孟知祥,詩云:“一瓶一鉢垂垂老,萬⑦水千山得得來。”⑧(《總龜》前三十、《全五代詩》四十七、《樂趣》十八、王校《王五代》七)
----------------
①《唐紀》七十五“心”作“來”;《全唐詩》三十“身心”作“人來”。
②《五代詩話》“蹈”作“到”。
③《全唐詩》作“竜驤鳳翥勢難收”。
④《全唐詩》作“鼓角揭天嘉氣冷,風濤動地海山秋”。
⑤《全唐詩》作“東南永作金天柱”。
⑥《全五代詩》引至此。
⑦《唐紀》、《全唐詩》“萬”作“千”。
⑧李調元雲:“休卒於永平二年,雲投孟誤也。”考此為休《陳情獻蜀皇帝詩》,當是投王建所作。
二七○、苦熱詩
太祖采聽至明遠,邊事纖悉必知,有間①者西②蜀還③,問③劍外有何事?間者④曰:“但聞成都⑤滿城誦朱⑥山長⑦《苦熱詩》曰:‘煩⑧暑鬱蒸無所⑨避,涼風清冷⑩幾時來?’”曰:“此蜀人思我來取⑾也。”⑿(《總龜》前三十一、《能改齋漫錄》五、《全五代詩》五十九、《歷代》五十五、王校《王五代》五、《鄭五代》四)
案:此則見《玉壺清話》捲六。吳曾據睦臺符《岷山異事》謂:“梓潼山人李堯夫吟《苦熟詩》雲:‘炎暑鬱蒸無處避,涼風消息幾時來?’”以是知此兩句乃李堯夫詩,非朱山長也。
----------------
①“間”,原作“聞”,據《能改齋漫錄》改;《五代詩話》作“使”。
②《五代詩話》“西”作“自”。
③《能改齋漫錄》、《五代》、《歷代》“還”下有“上”字。
④《五代詩話》“間者”作“對”。
⑤《總龜》“成都”作“城郭”,據《能改齋漫錄》、《五代詩話》改。
⑥《全五代詩》“朱”作“李”。
⑦《玉壺清話》“山長”作“長山”。
⑧《全五代詩》“煩”作“炎”。
⑨《玉壺清話》、《五代》、《歷代》、《全五代詩》“所”作“處”。
⑩《全五代詩》“清冷”作“消息”。
⑾《能改齋漫錄》“缺作“伐”。
⑿《五代詩話》作“蜀民望王師也”。
二七一、陳摶贈張詠詩
張忠定少年遊華山,謁陳圖南,〔遂欲隱華山,謂圖南曰:“欲就分先生(華)①山(一)②半住可否?”圖南曰:“他人即不可,如公者吾當分半山相奉。然公方有宦職,未可釋此,其勢如傢人張筵,笙歌鼎沸,忽庖中火起,待公救之,豈可不赴?”贈之詩曰:〕③“自吳入蜀是尋常,歌舞筵中救火忙。乞得金陵養閑散,也須多謝鬢邊瘡。”始皆不喻,後忠定鎮杭益④,晚年發瘡於腦,⑤〔不瘥,乞金陵,悉如其詩。大中祥符七年乙卯七月二十日終。〕⑥(《總龜》前三十一、《叢話》前二十五、《詩林》四、《樂趣》四、《宋紀》五、《全五代詩》十七)
案:此則出《夢溪筆談》捲二十。鬍仔《漁隱叢話》謂:“餘考《三朝正史·張詠傳》:真宗時,詠再任升州,頭瘡甚,上憫之,代還;不能朝謁,復求領郡,命知陳州,卒。則《西清詩話》之言是也。其《古今詩話》以謂移守金陵遂薨,非也。”
----------------
①《青箱雜記》有“華”字。
②《青箱雜記》有“一”字。
③《叢話》、《詩林》、《宋紀》、《全五代詩》無“遂欲隱華山”至此諸語;作“圖南贈詩一絶”。
④“益”原作“蓋”,據《叢話》、《夢溪筆談》諸書改。
⑤《詩林》、《宋紀》“腦”作“鬢”。
⑥《叢話》、《詩林》、《宋紀》、《全五代詩》無“不瘥”至此諸語;作“移守金陵遂薨”。
二七二、滕倪詩
滕倪苦〔心為〕①詩,宗人滕郎中守吉州,住謁之,會秋試,告別為詩云:“秋風②江上別旌旗,故國無③傢淚欲垂。千裏未知投足地④,前程應⑤是聽猿啼。⑥誤攻文字身空老,卻返漁樵計已遲。羽翼凋零歸⑦不得,丹青⑧無路接差⑨池。”守得詩云:“此生不與子相見。”別後卒於旅郟倪又有詩云:“白發不知⑩容相國,也同閑客滿頭生。”又《題鷺鷥障子》雲:“映水有深意,見人無懼心。”(《總龜》前三十一)
案:此則見《雲溪友議》。
----------------
①《雲溪友議》有此二字;《唐紀》五十九“為”下更有“新”字。
②《雲溪友議》“風”作“初”。
③《雲溪友議》“無”作“有”。
④《唐紀》、《全唐詩》十八“地”作“處”。
⑤《雲溪友議》、《唐紀》、《全唐詩》“應”作“便”。
⑥《雲溪友議》、《唐紀》、《全唐詩》“啼”作“時”。
⑦《唐紀》、《全唐詩》“歸”作“飛”。
⑧《唐紀》、《全唐詩》“青”作“霄”。
⑨《雲溪友議》“差”作“瑤”。
⑩《雲溪友議》、《唐紀》.《全唐詩》“知”作“能”。
二七三、床下誦詩
孟津詩人李瀆①字長源,一日自孟津訪魏仲先,曰:“數宿前有人在床下,誦曰:‘行到水窮處,未知天盡時。’予斥其誤,曰:‘豈非“坐看雲起時”耶?’答曰:‘此雲安能起也?’〔又非夢寐,亟窺之空無一物。〕②茲必死期〔先報〕,③故來相別。”痛飲數日而卒。(《總龜》前三十一)
案:此則出《玉壺清話》捲七。
----------------
①“瀆”,原作“讀”,以其字“長源”之義求之,似應作“瀆”,據《玉壺清話》改。
②《玉壺清話》有此數語。
③《玉壺清話》有此二字。
二七四、丁晉公總章聖陵事
丁晉公總章聖陵事,翰林學士李維①,援其親識為輓郎,懇請於晉公曰:“更在陶鉒。”②丁應聲曰:“隔鉒③復陶鑄,齋郎又輓郎。”〔維對曰:〕④“自然堪下淚,⑤何必到斜陽。”⑥未幾丁敗。(《總龜》前三十二)
案:此亦見《湘山野錄》捲下,惟《湘山野錄》謂李維請免其子輓鐸之執,丁允之,李遂拜謝,戲謂丁曰:“昨日並今日,齋郎與輓郎。”蓋言兩日伺之。丁應聲曰:“自然堪下淚,何必更殘陽。”……不數日遂出,未及洛而南遷,下淚之讖也。
----------------
①《湘山野錄》“維”作“淮”。
②《國老談苑》“鉒”作“鑄”。
③《國老談苑》“隔鉒”作“陶鑄”。
④《國老談苑》有此三字。
⑤《國老談苑》“下淚”作“淚下”。
⑥《國老談苑》“到斜陽”作“更殘陽”。
二七五、張唐卿登科題壁詩
張唐卿進士第一人登科,期集於興國寺,題詩句於壁曰:“一舉首登竜虎榜,十年身到鳳凰池。”有人續雲:“君看姚曄並梁固,不得朝官未可知。”後果終於京官。(《總龜》前三十二、《宋紀》十三)
案:此則出《夢溪筆談》捲二十三。
二七六、趙渭南
趙嘏嘗有詩云:“早晚粗①酬身事了,水邊歸去一閑人。”止於渭南尉,以其精於詩,時謂之趙渭南,如韋蘇州雲。(《總龜》前三十二)
案:此則出《摭言》捲十五。
----------------
①《全唐詩》二十“粗”作“相”。
二七七、白首同歸
孫秀既恨石崇不與緑珠,又憾潘嶽昔日遇不以禮,復遭遇晉武帝,遂同日收石崇、歐陽堅、潘嶽送市。石謂潘曰:“安仁復爾耶?”潘曰:“可謂白首同歸也。”潘《金𠔌集》雲:“投分寄石友,白首①同所歸。”亦其讖也。(《總龜》前三十二)
----------------
①“首”,原作“日”,據《晉書·潘嶽傳》改。
二七八、百姓歌庾亮
庾亮出石頭城,百姓歌於岸上,曰:“庾公上武昌,翩翩如飛鳥。庾公還揚州,白馬牽旒旐。”果尋卒。(《總龜》前三十二)
案:《太平廣記》一百四十一引此作《世說新書》,今《世說新語》無此則。考此歌見《晉書·五行志》。
二七九、來鵬詩讖
來鵬詩思清麗,章岫尚書〔常〕①愛其纔,〔後〕②遊蜀,夏課捲中有雲:“一夜緑荷風剪破,賺他秋雨不成珠。”識者以為不祥,是年果失志。③(《總龜》前三十二)
案:此則見《北夢瑣言》七。
----------------
①《唐紀》五十六無“常”字。
②《唐紀》有“後”字。
③《唐紀》作“隨秋賦而卒”,《北夢瑣言》作“不隨秋賦而卒於通議郎”。
二八○、丁晉公詩讖
丁晉公自崖召還,有《寄友人詩》曰:“九萬裏鵬重①出海,一千年鶴再歸巢。”②句徤意清。然議者曰:“謂鵬處於海為得地,出海則失水;鶴返其巢,則不能翺翔矣。”卒如其說。又扈從東封,嘗聞奈何黑水人間陰獄,也感其事而為詩,曰:“黑水溪旁聊駐馬,奈何岸上試回頭。高崖昏處是陰獄,須信人生到此休。”非佳兆也。(《總龜》前三十二)
----------------
①《東軒筆錄》三“重”作“容”。
②《東軒筆錄》“再歸巢”作“許歸遼”。
二八一、丁晉公詩讖之二
丁晉公為侍中時,嘗作詩曰:“千金傢纍非良寶,一品官高是強名。”未幾奪爵,籍沒。初釋褐為饒倅,同年白稹為判官。稹一日以片紙假緡伍繯於公。公笑曰:“榜下新婚,京國富室,豈無半千質物耶?懼我輓之,故矯耳。”於簡尾書一絶戲之曰:“欺天行當吾何有?立地機關子太乖。五百青蚨兩傢闕,赤洪崖打白洪崕。”①朱崕之行兆於此。(《總龜》前三十二)
案:此則亦見《湘山野錄》捲下。
----------------
①《湘山野錄》作“白洪崖打赤洪崖”。
二八二、鄭毅夫詩讖
鄭毅夫罷禁林,行次南都,遇雨為二篇,曰:“雨聲飄斷忽南去,雲勢旋生從北流。應料①涼風消息近,②蕭蕭已在樹③梢頭。”又曰:“榴④火燒空未擬⑤休,⑥忽驚快⑦雨破清⑧秋。晚雲淡淡⑨趰落日,⑩衹到⑾楚江南岸頭。”僧文瑩見之,訝其氣不振,解錢塘赴青社,卒楚州。(《總龜》前三十二)
案:此則亦見《玉壺清話》捲七。《玉壺清話》又有二詩為《題僧文瑩所居壁》及《題余杭郡閣詩》。
----------------
①《玉壺清話》“應料”作“料得”。
②《玉壺清話》“近”作“好”。
③《玉壺清話》“樹”作“柳”。
④《玉壺清話》、《澠水燕談錄》七“榴”作“老”。
⑤《澠水燕談錄》“擬”作“肯”。
⑥《玉壺清話》“休”作“收”。
⑦《玉壺清話》“快”作“急”。
⑧《玉壺清話》、《澠水燕談錄》“清”作“新”。
⑨《玉壺清話》、《澠水燕談錄》均作“濃淡”。
⑩《玉壺清話》“趰落日”作“落日下”;《澠水燕談錄》作“白日下”。
⑾《玉壺清話》、《澠水燕談錄》“到”作“在”。
二八三、崔勉詩讖
崔玄諫議有子名勉,與趙叔平同年登第,轉大理評事,過天津橋墜馬。時集賢韓公,與趙同為開封府推官。韓,崔婿也,聞其墜馬,遽往眂之。但嘔血不止,數日,館於韓捨,因作詩曰:“身隨花露重,命逐藕絲輕。明朝風雨霽,歸路在三清。”明日果卒,時有微風細雨。(《總龜》前三十二)
二八四、盧多遜簽兆
盧多遜方丱角,其父攜就雲陽觀小學,與群兒見廢壇上有古簽一筒,競往抽之為戲。多遜尚未識字,抽一簽歸示其父,詞曰:“身出中書堂,須因天水白。登仙五十二,終為蓬島①客。”父見之,頗意以為吉兆。迨作相,與秦王事故敗,始因遣堂吏趙白,遂竄南荒,卒於朱崕,年五十二,無一字之差。(《總龜》前三十二)
案:此則見《玉壺清話》捲三。
----------------
①《玉壺清話》“島”作“海”。
二八五、任玠夢中和詩成讖
蜀人任玠字溫如,晚寓寧州府宅,一夕夢一山叟貽詩曰:“故國路遙歸去來”,玠和之曰:“春風天遠望不荊”既覺,自笑曰:“吾其死乎?”數日,不疾而卒。(《總龜》前三十三)
案:此則亦見《澠水燕談錄》捲六。
二八六、鐘輻妻夢中唱酬
金陵纔士鐘輻,少年氣豪,一老僧見之,相曰:“公登第則傢破。”時樊若水愛輻之才,以女妻之。及燕爾,應詔洛中,果中甲科。由是任放,攜一女奴青箱過華州蒲城。其宰乃輻故人,延留纍日。一夕盛暑登縣樓,痛飲而寢,夢妻樊氏以詩一首示生,雲:“楚水中①如鏡②,雙雙白鷺③飛。④金陵幾多地,一去不思⑤歸。”生夢中愧謝答詩,曰:“還吳東下過蒲城,⑥城⑦上清風酒半醒。想得到傢春欲⑧暮,海棠千樹已⑨凋零。”既悟,感其事,因趣裝歸,至采石渡,青箱心痛,暴卒。生匆匆藁葬於新墳之側,洎至傢,庭戶閴然,妻亡已數月,詢之親鄰,樊亡之日,乃夢於登縣樓之夕也。青箱葬處乃樊之塋地爾,不植他木惟海棠數株,正符詩意。鐘嘆曰:“老僧之說信哉。”終身不仕,隱於終山,著書養氣,年八十而終。⑩(《總龜》前三十三)
案:此則亦見《江南野錄》及《湘山野錄》捲中、《樂善錄》上。
----------------
①《太平廣記》二百七十九引《聞奇錄》亦以為蘇檢事。此句“中”作“平”。
②《湘山野錄》、《樂善錄》作“平如練”。
③《江南野錄》、《湘山野錄》、《樂善錄》“鷺”作“鳥”。
④《太平廣記》作“周回白鳥飛”。
⑤《太平廣記》“思”作“知”;《江南野錄》、《湘山野錄》、《樂善錄》作“言”。
⑥《太平廣記》作“還吳東去下澄城”。
⑦《太平廣記》、《湘山野錄》“城”作“樓”。
⑧《太平廣記》、《湘山野錄》“欲”作“已”。
⑨《江南野錄》、《湘山野錄》“已”作“欲”。
⑩原註:“《臆說》謂鐘輻為蘇檢,青箱為小青”。
二八七、盧獻卿夢人贈詩
範陽盧獻卿,大中年舉進士,連不中第,薄遊衡、湘間,至郴而玻夢人贈詩,曰:“玉①築郊原古,青山為②四鄰。扶疏繞臺木,③寂寞獨歸人。”踰旬乃卒,郴守為葬之近郊,果以夏初入窀穸。(《總龜》前三十三)
案:此則出孟棨《本事詩》。
----------------
①《本事詩》“玉”作“卜”。
②《本事詩》“為”作“唯”。
③《本事詩》“木”作“樹”;《太平廣記》一四四引《本事詩》作“屋樹”。
二八八、關永言迷仙引麯
石曼卿嘗於平陽會中代作《寄尹師魯》一篇曰:“十年一夢花空委,依舊河山①損桃李。鳴聲北去燕南②飛,高樓日日春風裏。眉黛③石州山對起,嬌波淚落妝如洗。汾河不斷天④南流,天色無情淡如水。”曼卿死後數日,關永言⑤夢曼卿曰:“延年平生作詩多矣,常以為《平陽代意篇》最得意,而世人少稱之,能令餘此詩傳於世者,在永言耳。”永言乃增其詞為麯,度以《迷仙引》,於是人爭歌之。他日夢曼卿致谢焉。麯雲:“春陰霽。岸柳參差,裊金絲細。畫閣晝眠鶯喚起。煙光媚,燕燕雙高引愁人如醉。慵緩步眉斂金鋪倚。嘉景易失,懊惱韶光改。花空委,忍猒猒地,施朱粉,臨鸞鑒,膩香銷減。摧桃李,獨自個凝睇,暮雲暗搖山翠。天色無情,四遠低垂淡如水。離恨托徵鴻寄,旋嬌波暗落相思淚,妝如洗。嚮高樓,日日春風裏,悔憑闌芳草人千裏。”(《總龜》前三十三)
案:此則亦見《澠水燕談錄》捲七,惟無《迷仙引》麯詞。又此調與柳永詞亦不同。
----------------
①《澠水燕談錄》七“河山”作“山河”。
②《澠水燕談錄》“南”作“西”。
③《澠水燕談錄》“黛”作“比”。
④《澠水燕談錄》“天”作“水”。
⑤《澠水燕談錄》作“關詠字永言”。“永”,《總龜》原作“水”,誤。
二八九、富鄭公夢兆
富鄭公早年嘗夢青州王相公以往事相托。公曰:“相公德被生民,當延遐壽,何遽及此。”後二年,罷相,知鄆州,闢鄭公為倅。到任月餘,有大星隕於宅園。傢人怪之,相告曰:“後月當見。”不①至後月薨。鄭公為治喪事,故鄭公輓詞曰“道德被生民”,與當年夢中符契。(《總龜》前三十五)
----------------
①“不”字當誤。
二九○、章碣刺邵安石詩
邵安石,連州人。高湘侍郎南遷歸朝,途經連江,安石以所業投之,遂見知,同至輦下。湘知貢舉,安石擢第,詩人章碣賦《東都望幸詩》刺之曰:“懶修珠玉①上高臺,眉目連娟幸②不開。縱使東巡也無益,君王自帶③美人來。”(《總龜》前三十三、《樂趣》十五)
----------------
①《唐紀》六十一、《全唐詩》二十五“玉”作“翠”。
②《唐紀》、《全唐詩》“幸”作“恨”。
③《唐紀》、《全唐詩》“帶”作“領”。
二九一、泗州僧伽塔詩
泗州僧伽塔,人多雲其下真身也。塔後有閣。記興國中初塑事甚詳。退之詩云:“火燒水轉掃地空”,則真身之焚久矣。塔本般匠所建,①俗言塔頂為天門。蘇國老有詩云:“上到天門最高處,不能容物衹容身。”蓋譏在位者。(《總龜》前三十五)
案:此則出《中山詩話》。
----------------
①《中山詩話》“般匠所建”作“喻都料造”。
二九二、吳武陵贓敗題詩
吳武陵有文而好訐,①嘗以贓敗,廣州吏治殊不假貸,題詩路左壁②曰:“雀兒來往③颺風高,下視鷹④鸇意氣豪。自謂能生千裏翼,黃昏依舊入⑤蓬蒿。”(《總龜》前三十五)
案:此則出孟棨《本事詩》。
----------------
①《唐紀》四十三“好訐”作“強悍”。
②《本事詩》“壁”作“佛堂”。
③《本事詩》、《唐紀》、《全唐詩》“往”作“逐”。
④“鷹”,原作“鶯”,據《本事詩》改。
⑤《唐紀》、《全唐詩》“人”作“委”。
二九三、薛逢詩
唐王鐸、楊收皆薛逢同年。收作相,逢有詩曰:“須知金印朝天客,同是沙堤避路人。威鳳遇①時皆②瑞聖,應③竜無水護通神。”收聞之,怒。王鐸作相,逢又有詩曰:“昨日鴻毛萬鈞重,今朝山嶽一毫④輕。”鐸又怒。(《總龜》前三十五)
案:此則出《舊唐書·文苑·薛逢傳》。
----------------
①《舊唐書》一百六十、《唐紀》五十九、《全唐詩》二十“遇”作“偶”。
②《唐紀》、《全唐詩》“皆”作“因”。
③《舊唐書》“應”作“潛”。
④《舊唐書》“毫”作“塵”。
二九四、一個禰衡容不得
羅隱與桐廬章魯風齊名。錢武肅崛起,以魯風善筆札,召為表奏孔目官。①魯風不就,執之。後以羅隱為錢塘令,懼而受命。因宴獻②詩云:“一個禰衡容不得,思量黃祖謾英雄。”自是始厚之。(《總龜》前三十五、《全五代詩》六十七、《樂趣》八、《全唐詩話續編》上、王校《王五代》二、鄭五代五)
案:《全唐詩》二十四引《吳越備史》謂:“隱初見錢鏐,懼不見用,遂以所為《夏口詩》標於捲末雲:‘一個禰衡容不得,思量黃祖謾英雄。’鏐覽之大笑,因加殊遇。”與此所載不同。
----------------
①《全唐詩話續編》無“官”字。
②《全唐詩話續編》“獻”作“賦”。
二九五、嘲酒戶修聖廟
馮瀛王鎮南陽,郡中宣聖廟壞,有酒戶十餘輩,投狀乞修。瀛王未及判,有幕客題〔四句〕①狀後雲:“槐影參差覆杏壇,儒門子弟②盡高官。卻③教酒戶重修廟,覺我慚惶也不④難。”瀛王遽罷其請,出己俸重修。(《總龜》前三十五、《樂趣》十五、《全五代詩》十、王校《王五代》一、《鄭五代》二)
----------------
①《五代詩話》無“四句”二字。
②《鄭五代》“子弟”作“弟子”。
③《五代詩話》“卻”作“若”。
④《五代詩話》“不”作“大”。
二九六、孫僅驪山詩
孫僅給事鎮永興日,多作詩。時玉清昭應宮初成,孫作《驪山詩》雲:“秦帝墓①成陳勝起,明皇宮②就祿山來。”有人傳於京師,以為譏時政。(《總龜》前三十五)
案:此則出歐陽修《歸田錄》捲一。又王明清《玉照新志》引此則,僅言《詩話》,亦不舉孫僅名。
----------------
①《玉照新志》五“墓”作“宮”。
②《玉照新志》“宮”作“殿”。
二九七、頭腦鼕烘
顔標,鹹通中鄭薫下狀元及第。先是徐寇作叛,薫欲激勸忠烈,意標乃魯公之後,故置之巍科。既而詢其廟院,標曰:“寒素京國無廟院。”薫始大悟。有無名子嘲曰:“主司頭腦太鼕烘,錯認顔標作魯公。”(《總龜》前三十五、《樂趣》十五)
案:此則出《摭言》捲八及十三。
二九八、嘲張鵠蔣嶓句
光啓中,蔣嶓①以丹砂授韋中令,吳人張鵠有文而貧。或嘲之曰:“張鵠衹消千馱絹,蔣嶓惟用一丸丹。”(《總龜》前三十五)
案:此則出《摭言》捲十三。
----------------
①《全唐詩》三十二“嶓”作“蟠”。
二九九、嘲少年登科
苗①臺符十六歲,張讀十八歲,同年登科。為②鄭〔薫少師〕③宣州幕,嘗列題於西明寺之東廡。或竊註之曰:“一雙同④進士,兩個阿孩兒。”(《總龜》前三十六)
案:此則出《摭言》捲三。
----------------
①“苗”原作“黃”,據《摭言》及《全唐詩》三十三校改。
②《摭言》“為”作“佐”,上有“又同”二字。
③《摭言》“鄭”下有“薫少師”三字。
④《摭言》、《全唐詩》“同”作“前”。
三○○、詠紅羅亭麯
李煜作紅①羅亭,四面栽紅梅花,作豔麯歌之。韓熙載和雲:“桃李不須誇爛熳,已輸了風吹一半。”時淮南已歸周。(《總龜》前三十六)
案:此則出《江鄰幾雜志》。
----------------
①“紅”原作“江”,據《江鄰幾雜志》改。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
|
古今詩話(一) | 古今詩話(二) | 古今詩話(三) | 古今詩話(四) | 古今詩話(五) | 古今詩話(六) | 古今詩話(七) | 古今詩話(八) | 古今詩話(九)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