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书类 孟子与百姓生活   》 第6节:独尊儒术:三角版块中的一角(1)      田玉川 Tian Yuchuan

  到了宋代,由于儒学的承传理学的兴盛,孟子的学说开始备受统治者青睐。宋神宗任用王安石变法时,改革科举制度,正式制定以经书开科取仕。《宋史·选举制》载:“于是改法:罢诗赋,帖经墨义,士各专治《易》、《诗》、《周礼》、《礼记》一经,兼《论语》、《孟子》”。至此,《孟子》正式成为科举考试的官定教材,这一年,为宋神宗熙宁四年(今公元1071年),由此直至清末,《孟子》一直是官定的经书之一。
  尤其是朱熹把《孟子》列入“四书”之后,使“四书”成为一个整体,与“五经”并重,并超过了“五经”。正像《四书衍义》所言:“伊洛诸儒,有功于六经不细。而言《论》、《孟》者,或不及于《庸》、《学》;言《庸》、《学》者,或不及于《论》、《孟》,未有之知四书之为全书者。唯朱夫子沉涵义理之精微,研覃性命之蕴奥,为四书,所谓集大成者也。”
  这样以来,孟子的圣贤地位也一升再升,宋神宗元丰六年(公元1083年),被官方封为“邹国公”,翌年被批准配享孔庙。元朝至顺元年(公元1330年),孟子又被加封为“亚圣公”,从此以后称为“亚圣”。达到了与孔子并尊的地位,合称孔孟。与孔子一样,成为顶礼膜拜的偶像。
  此后,研究《孟子》的人就越来越多了。到了清代,有一个名叫焦循的人,作了一本名叫《孟子正义》的大书,全书洋洋七十万言,全为东汉赵岐的《孟子注》作注,故称为疏。该书的特点是全面,每释一义,都要旁征博引,列举数家之言,一一对比,作出取舍。同时,还将汉经学的训诂与宋理学的义理,合二而一,加以阐发,为研究《孟子》内容最充实的书。
  今天,我们学习和研究孟子,最主要的内容就是《孟子》。孟子与其门徒编著的这部书,列入经典之后,对中国人的思想、心态和精神,都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以至于今天,我们仍在从其中汲取营养,那么,我们今天究竟该从孟子思想吸收哪些精华呢?
  独尊儒术:三角版块中的一角
  孔子的学说与孟子的学说,合称孔孟之道。在中国,几乎家喻户晓,妇孺皆知。尤其是孔子,被尊奉为“至圣先师”、“万世师表”后,更成为两千多年人们顶礼膜拜的偶像。
  但为何唯独孟子能与孔子并尊,尊称亚圣,其学说合称孔孟之道,而不是荀子,合称“孔荀之道”,或别的什么人,能与孔子相提并论呢?
  这当然要从孔孟的学说和命运中,寻找答案了。
  众所周知,孔子之后,儒分八家,孟子学说为其一家。
  到了秦始皇统一天下,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的分裂割据局面后,统一思想也被提到了议事日程上来了。《史记·李斯列传》载:丞相李斯上书始皇,建议:“今陛下并有天下,别白黑而定一尊;而私学乃相与非法教之制,闻令下,即各以其私学议之,入则心非,出则巷议,非主以为名,异趣以为高,率群下以造谤。如此不禁,则主势降乎上,党与成乎下。禁之便。臣请诸有文学《诗》、《书》、百家语者,蠲除去之。令到满三十日弗去,黥为城旦。所不去者,医药卜筮种树之书。”这就发生了“焚书坑儒”的大悲剧,孔子的学说遭受了一次毁灭性的打击。《史记·儒林列传》又载:“及至秦之季世,焚《诗》、《书》,坑术士,六艺从此缺焉。陈涉之王也,而鲁诸儒持孔氏之礼器往归陈王。”成为不可忽视的反秦暴政的力量。
  回看李斯之论,有厚今薄古的进步的一面,但其推论是错误的。他把人们对秦暴政的一些不满,归之于诸子百家,尤其是儒家的思想的存在和传播,显然是没有因果关系的。
  而国家政治的统一,必然也要带来思想文化的一统吗?几千年的历史证明:任何形式的思想文化一统,必然成为专制王权的意识形态和施行暴力的工具。我们至今也不能证明,这种思想文化的一统是必然的。
  相反,这种思想文化的一统,必然以扼杀人的思想自由,毁灭文化为惨重的代价,以社会的愚昧和落后为难以改变的恶果,而贻害子孙后代。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后一章回 >>   
第1节:序 孟子思想与我们的生活第2节:生于乱世
第3节:师于儒门第4节:游于列国
第5节:授于故里 圣于著作第6节:独尊儒术:三角版块中的一角(1)
第7节:独尊儒术:三角版块中的一角(2)第8节:独尊儒术:三角版块中的一角(3)
第9节:独尊儒术:三角版块中的一角(4)第10节:独尊儒术:三角版块中的一角(5)
第11节:“亲亲”:孝为德之本(1)第12节:“亲亲”:孝为德之本(2)
第13节:“亲亲”:孝为德之本(3)第14节:“仁民”:博施爱于众 “爱物”:“无物不长”(1)
第15节:“仁民”:博施爱于众 “爱物”:“无物不长”(2)第16节:“仁民”:博施爱于众 “爱物”:“无物不长”(3)
第17节:“仁民”:博施爱于众 “爱物”:“无物不长”(4)第18节:养欲:即养礼
第19节:养心寡欲:心理减负(1)第20节:养心寡欲:心理减负(2)
第21节:养心寡欲:心理减负(3)第22节:良心:中国人特有的品性(1)
第23节:良心:中国人特有的品性(2)第24节:从小抓起:“易子而教”
第   I   [II]   页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