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视评论 基耶斯洛夫斯基的電影:雙重生命   》 第6節:個人背景 早期短片(6)      安內特·因斯多夫 Annette Insdorf

  1998年12月,紐約現代藝術博物館為慶祝洛茲電影學院成立50周年舉辦大型回顧展,電影與錄像作品部副館長喬舒亞·西格爾(Joshua Siegel)特地撰寫了一段內容翔實的介紹文字:“從1772年到1795年,波蘭……歷經俄國、德國、奧匈帝國的數度瓜分。在接下來的123年中,值三大神聖帝國互相開戰之際,波蘭也從歐洲地圖上消失了。即使在德國與奧匈帝國於1919年簽署《凡爾賽和約》,恢復波蘭獨立國傢身份之後,充滿敵意的鄰邦與凋敝的國內經濟依然阻礙着這個國傢的發展。1939年,希特勒統治下的德國和斯大林領導下的蘇聯締結《互不進攻盟約》,對波蘭及波羅的海諸國肆意分割。經歷了蘇聯人的掠奪之後,波蘭又迎來了納粹德國的侵略。”
  二戰之後,波蘭國內政治氣氛高度緊張。正如斯大林自己也曾說過的,將共産主義輸入波蘭如同趕鴨子上架。因為此前與紅軍並肩作戰對抗納粹,很多波蘭人都嚮蘇共張開雙臂,但也有一部分人對此強烈抗拒。事實上,二戰中的波蘭抵抗軍主力來自波蘭國民軍(Armia Krajowa),他們在反納粹的同時也反共産主義(同時還反猶太人)。西格爾引用了英國歷史學家諾曼·戴維斯的《歐洲的心髒:波蘭簡史》:
  此時的波蘭成為斯大林主義的一黨專政國傢,到1946年,國民生産總值超過90%的部分歸國傢所有,席捲全國的土地改革也打破了戰前波蘭的社會格局。重工業獲得了優先於農業的發展機會,私有化被廢除,工人被剝削,人民生活水平下降……任何人,衹要被懷疑有叛國行為,便會接受審問、調查或是直接投入監獄。雖然相比當時的捷剋或匈牙利,波蘭國內的恐怖氣氛還沒那麽嚴重,農村也還沒實行集體所有製,但一統波蘭的斯大林主義仍是殘暴與妥協的結合體。
  洛茲電影學院是在新成立的波蘭電影局——波蘭文化藝術部屬下的國有單位——資助下成立的,原本宗旨是為斯大林主義服務,但最終它卻變成了一個自由機構。面對種種政治壓力,學院仍堅持不斷發展,而且苛刻的審查制度反而給他們帶來意料之外的好處;在真實想法難以直接表達的時候,諷刺、欺瞞、隱喻都成為有力的工具。1953年斯大林逝世後,耶日·托普裏茲(Jerzy Toeplitz)領導下的洛茲電影學院放棄社會主義現實主義(socialist realism)道路,轉投社會現實主義(social realism)。從洛茲畢業的學生可以獲得名為“工作組”(Zespoly)的新的國傢係統的幫助,這個半自治性質的機構為他們提供了一定的創作自由。雖然作品仍要受到政府部門審查,劇本及影片都必須上交審定,但多數“工作組”都由類似瓦伊達(X電影製片廠)和紮努西(TOR電影製片廠)這樣的優秀導演擔任領導,這為其他電影人的創作自由帶來了一定保障,而這樣的電影製作係統也一直延續到了現在的波蘭。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後一章回 >>   


【資料來源】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第1節:個人背景 早期短片(1)第2節:個人背景 早期短片(2)第3節:個人背景 早期短片(3)
第4節:個人背景 早期短片(4)第5節:個人背景 早期短片(5)第6節:個人背景 早期短片(6)
第7節:個人背景 早期短片(7)第8節:個人背景 早期短片(8)第9節:個人背景 早期短片(9)
第10節:個人背景 早期短片(10)第11節:個人背景 早期短片(11)第12節:個人背景 早期短片(12)
第13節:個人背景 早期短片(13)第14節:個人背景 早期短片(14)第15節:個人背景 早期短片(15)
第16節:個人背景 早期短片(16)第17節:個人背景 早期短片(17)第18節:個人背景 早期短片(18)
第19節:維洛尼卡的雙重生命(1)第20節:維洛尼卡的雙重生命(2)第21節:維洛尼卡的雙重生命(3)
第22節:維洛尼卡的雙重生命(4)第23節:維洛尼卡的雙重生命(5)第24節:維洛尼卡的雙重生命(6)
第   I   [II]   [III]   頁

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