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经典 》 歧路燈 》
第五回 慎選舉悉心品士 包文移巧詞漁金
李緑園 Li Luyuan
話說朝廷喜詔貼於各署照壁,這些鑽刺夤緣的紳士,希圖保舉,不必細述。衹說學中師爺多收了幾分曠外的厚禮;學中齋長與那能言的秀纔,多赴些“春茗候光”的厚擾,這就其味無窮了。遲了些時,也有嚮學署透信的,也有商量遞呈的,卻也有引出清議談論的。以此,觀觀望望,耽耽擱擱,挨至次年正月,尚無舉動。
這周東宿一日嚮陳喬齡說道:“喜詔上保舉賢良一事,是咱學校中事。即令寧缺勿濫,這開封是一省首府,祥符是開封首縣,卻是斷缺不得的。他們說的那幾個,看來不孚人望,將來卻怎的?”喬齡道:“爽利丁祭時,與秀纔們商量。”東宿道:“寅兄居此已久,畢竟知道幾個端的行得,咱先自己商量個底本,到那日他們秉公保舉,也好承許他,方壓得衆口。衹如前日,纔有人說某某可以保舉,後來就有人說出他的幾樁陰私來,倒不好聽哩。寅兄,你到底想想,勿論貢、監、生員,咱先打算一番,也不負了皇上求賢的聖恩。”喬齡道:“這紳士中,也難得十全的。若十來年人人說好的,衹有不幾個人。——等我想想。”想了一會,說道:“秀纔中有個張維城,號兒類村,是個廩生,今年該出貢了。他平素修橋補路,惜老憐貧,那人是個好人。前日他不是還送咱兩本《陰騭文註釋》?那個人再沒個人說他不好。”東宿道:“前日他送《陰騭文》來時,我見了,果然滿面善氣,但未免人老了。寅兄你再想幾個。”喬齡又想了一會,說道:“還有一個程希明,他的學問極好,做詩、做對子,人人都是央他的。他也揮金如土,人人都說是個有學問的好人。衹是好貪杯酒兒,時常見他就有帶酒的意思。”東宿道:“如此說人是極好的,但好酒就不算全美了。”喬齡道:“東鄉有個秀纔,叫林問禮,他本來有一隻眼紅紅的,他母親病歿,他就哭的把一隻眼哭瞎了。”東宿道:“這算是個孝子。但眇一目,如何陛見?待異日一定舉他孝行,叫他沐那賜帑建坊的皇恩罷。”喬齡道:“秀纔中再沒有人人都誇的。”東宿道:“寅兄再想。”衹見喬齡把手指屈了一回又一回,口中唧唧噥噥的打算,忽然說道:“忘了!忘了!這城東北黃河大堤邊,有個秀纔,叫黃師勉。兄弟兩個,有一頃幾十畝地。他哥要與他分開,他不願意,他嫂子一定要分。他哥分了大堤內六十畝地,他分的也不知在那個莊子上——前日他們也對我說過,我忘了莊名。前五、六年頭裏,黃河往南一滾,把他哥的地都成了河身,他哥也氣的病死了。這黃師勉把他嫂子、兩個侄子,都承領過來養活,衹像不曾分一般。前日我做生日時節,滿席上都說他這宗好處。這人極好的品格。”東宿嘆口氣道:“如今世上,斷少不得的是這個錢。這黃師勉不論産業,撫養孀嫂孤侄,也就算人倫上極有座位的人了。但衹有五六十畝地,如何當得這個保舉哩?”喬齡道:“可也是哩。別的沒人了。”東宿道:“就我所見,前日譚忠弼席上,那個婁某像是個正經妥當人。”喬齡道:“不說起他來不惱人。他原是北門內一個莊農人傢。他進了學,考了幾個一等,東鄉有個門生叫李瞻岱,就想請他教書。他偏自擡身分不肯去。李瞻岱來學中備了一份禮,央前任寅兄與我說:‘二位老師,一言九鼎。’誰知婁昭不肯去也罷了,他還推到他哥身上,說是他哥不叫他去。既不出門教書,如何又成了譚宅先生?所以前日在席上,我沒與他多言,寅兄你是不覺的。衹是我是個忠厚老師就罷了。”東宿道:“或者婁某不願意與李瞻岱教書,或是別有隱情,寅兄也不必恁的怪他。這也不說。到底這聖旨保舉的事情,畢竟怎麽辦法?要上不負君,下不負知人之明纔好。寅兄你再想想貢、監中人。”喬齡道:“監生們都是好與堂上來往的,學中也不大知道。若說貢生,這拔貢就是瀋文焯、譚忠弼,一個府學、一個縣學。副榜貢生是孔述經,上科又新中了一個趙珺。譚、孔是寅兄見過知道的。瀋文焯也是個極好的人,他兒子瀋檜,也進了學,纔十七八歲,自己不能保養,弄出一身病來,送學時也沒到,過了十來天,就送來一張病故呈子。他如今思子念切,也難保舉他。趙珺中副榜,纔十八歲,聽說他門兒不出,整日讀書哩。太年輕,也去不的。”東宿道:“看來還是譚忠弼、孔述經罷。”喬齡道:“待祭祀時,看秀纔們怎麽舉動,咱心裏衹商量個底稿兒罷。”
且說過了些時,到了丁祭。五更時,荊堂尊,周、陳兩學師,汪典史,俱各早到。合學生員齊集,各分任職事。正獻、分獻已畢,周、陳同邀荊堂尊明倫堂一茶,荊堂尊道:“本當領二位先生的教,弟還想與衆年兄商量栽樹擋黃河飛沙壓地的事,不料西鄉裏報了一宗相驗事體,回衙就要起身,改日領教罷。”送出欞星門,荊公上轎而去。汪典史也一揖上馬隨的去了。
二位學師回到明倫堂,銀燭高燒,衆生員望上行禮,二老師並坐。這書辦單候點名散胙帖,將生員花名册放在面前。東宿道:“且慢。”因嚮衆生員道:“今日年兄們俱在,有一宗關係重大最要緊事,商量商量。昨年喜詔上覃恩,有保舉賢良一條,正是學校中事體,如今延了多時,尚未舉動。昨日堂尊有手札催取,再也延遲不得。今日群賢畢集,正當‘所言公則公言之’。”衹見衆生員個個都笑容可掬,卻無一人答言。東宿又道:“開封為中州首府,祥符又是開封的附郭首邑,這是斷不能缺的。況且關係着合縣的體面,合學的光彩,年兄們也不妨各舉所知。”衹見衆秀纔們唧唧噥噥,喉中依稀有音;推推諉諉,口中吞吐無語。喬齡道:“喜詔初到時,到像有個光景,如何越遲越鬆。”原來秀纔們性情,老實的到官場不管閑事;乖覺的到官場不肯多言;那些平素肯說話的,縱私談則排衆議而伸己見,論官事則躲自身而推他人,這也是不約而同之概。
且說秀纔中程希明,見不是光景,遂上前打躬道:“這宗事,若教門生們議將來,衹成築室道謀,不如二老師斷以己見。老師公正無私,人所共知,一言而决,誰能不服。”這周東宿是將來做黃堂的人,明决果斷,便立起身道:“我到任日淺,無論品行不能盡知,即面尚有許多未會的。但到任之後,這譚年兄忠弼的善行,竟是人人說項,所以前日與陳寅兄送匾奬美他。這一個可保舉得麽?還有孔年兄述經,他是我的同年,素行我知道,衆位年兄更是知道的。這一個也保舉得麽?”喬齡道:“他兩個傢裏方便,也保舉得起。這也是很花錢的營生。”衹見衆生員齊聲都道:“老師所見極確,就請一言而决。”東宿道:“還要衆年兄裁處。”程希明道:“若要門生們裁處,要到八月丁祭,纔具回覆哩。”東宿也笑了,因吩咐書辦道:“你先點明四個齋長,增生、附生學首。”那書辦點名道:“四齋長聽點:張維城,餘炳,鄭足法,程希明。”四齋長俱應道:“有。”書辦又道:“增首、附首聽點:增生蘇霈呀,附生惠民呀。”二人亦應道:“有。”東宿道:“六位年兄,我就把保舉賢良事體,托與你六位辦理。呈詞要‘四六’事實清册要有關體要話纔好。”六位遵命。張類村便嚮五位道:“今日之事,乃是朝廷鴻恩,老師鈞命,目下便要辦理,若待後日約會,恐怕在城在鄉不齊,就請今日到捨下辦理。”喬齡笑道:“說得很是。我除了年兄們領的胙肉,還着門鬥送豬腿、羊脖去,張年兄你好待客。這可不算我偏麽!”程嵩淑便道:“門生既然受胙,還思飲福。”喬齡道:“昨日備的祭酒,未必用清。我就叫門鬥再帶一罐兒酒去。”程嵩淑道:“老師既賜以一罐之傳,門生們就心領神會。”東宿忍不住笑道:“舌鋒便利,自然筆鋒健銳。大約保舉公呈,是要領教的。”嵩淑道:“不敢!”說話時天已大明,日色東升,衹得點名散胙帖。點到林問禮、黃師勉,東宿又極口奬美安慰了一番。
丁祭事完,張類村就邀五位到傢去,辦理呈詞清册。
卻說婁潛齋,本年仍坐了譚孝移的西席。這日明倫堂上親見商量保舉耘軒、孝移的話,喜的是正人居官,君子道長。回到碧草軒中,欲待要將這事兒告於孝移,又深知孝移恬淡性成,必然苦辭;辭又不準,反落個欲就故避舊套。欲待不告孝移說,這保舉文移,還得用錢打點,打點不到,便弄出申來駁去許多的可厭。又想到若不早行打點,孝移知道保舉信兒,必然不肯拿出銀子,有似行賄,反要駁壞這事。然行至而名不彰,又是朋友之恥。躊躇一番,忽然想起一個法兒。
到次日,叫蔡湘道:“你到前院叫王中,並請賬房閻相公同來,有話商量。但勿教你大爺知道。”蔡湘領諾。不多一時,王中從後門過來,閻相公從鬍同過來。二人到了,潛齋引至廂房坐下,王中門旁站立。閻相公道:“前日來看先生,那日傢去。”潛齋道:“適有小冗失候。”王中道:“今日婁爺連小的也喚來,有何事商量?”潛齋道:“年前喜詔上有保舉賢良方正的皇恩,昨日祭祀時,二位老師與合學相公商量已定,要保舉你大爺與文昌巷孔爺兩個。就是商量這事。”王中道:“孔爺衹怕保舉不成。”潛齋道:“怎的?”王中道:“前三日內,小的往孔宅,為鋪傢商量刷傭文昌陰騭文》。聽說老太太病重。”潛齋道:“天違人願,竟至如此!你且說你大爺這件事,該怎樣辦理?”閻相公道:“這是恭喜的事,還有什麽攪手麽?”潛齋道:“攪手多着哩。你沒見前日送匾時節,若是別人就不知怎樣的喜歡榮耀;你看前日雖是擺席放賞,他面上不覺爽快。如今這宗事,上下申詳文移,是要錢打點的,若不打點,芝麻大一個破綻兒,文書就駁了。王中哩,你大爺他原不是惜費的人,但叫他出這宗銀子打點書辦,他那板直性情,萬不肯辦。”王中道:“我大爺是這樣性情。”潛齋道:“我如今請閻相公來,大傢商量,預先打點明白,學裏文書申起去,衹要順手推舟,毫不費力。你大爺想不應時,生米已成熟飯。”
王中道:“這個好。但不知怎麽擺布?師爺必有現成主意,說與小的,小的衹照道兒描。”潛齋問閻相公道:“今賬房有銀子麽?”閻相公道:“有。昨晚山貨街緞鋪裏,送了房銀八十兩,還沒上賬哩。”潛齋道:“這筆賬就不必上。閻相公,你同王中先拆開五十兩,去衙門辦理。日後算賬時,開銷上一筆,就說是我的主意。”閻相公道:“先生既然承當,就到臨時開銷。”潛齋道:“你兩個同去料理。”閻相公道:“我的口語不對,如何去得?”原來這閻相公名楷,是關中武功人,隨親戚下河南學做生意,先在寶興當鋪裏寫票,後來有人薦他譚宅管賬。每年吃十二兩勞金,四季衣服。為人忠厚小心,與孝移極合。所以他說他的口語不對。王中道:“如今銀子是會說話的。有了銀子,陝西人說話,福建人也省得。”潛齋大笑道:“這事辦的成了。”閻相公也笑道:“端的怎個辦法?這文書是要過那幾道衙門?”潛齋屈指道:“學裏,堂上,開封本府,東司裏,學院裏,撫臺,這各衙門禮房書辦,都要打點到。我也不知該費多少,總是五七十兩銀子,大約可以。你兩個見景生情。”王中道:“幹大事不惜小費。衹是我大爺心裏不耐煩時,師爺衹一言,我大爺就沒的說。”潛齋道:“自然如此。”
二人起身往前賬房,拆開整封五十兩,又封成十數個一兩、二兩、三兩、五兩、十兩的小封。到次日,徑投祥符學署。見了書辦,說明原由,與了二兩一封。那書辦說:“呈子清册未到。這宗好事,總是學裏光彩。不過呈子今晚到,明日早晨就到堂上。我自在心,不勞牽挂。”又與了鬍門鬥一小封,門鬥說:“程相公有了酒,纔是慢事哩!這話是丁祭日說的,如今好幾天,還不見呈子。我如今去南馬道催張相公去。”
二人到縣衙,尋着禮房經承。背地裏與了人情,那書辦說:“這是咱縣的一件很好事,我們也是有光的。衹是學裏文書未到。文書到時,發了房,我們即速傳稿,加上稟帖,催出看語,連夜寫細,不過一天就到府太爺那邊。”及見了府裏禮房,背地過了人情。初猶嫌少,及至添夠書辦心肝道兒,這府裏禮房與縣禮房話兒,如出一口。王中出了府衙,路上笑道:“閻相公,你的口語不對,他府縣兩房口語,怎恁的對,一字不錯!”
閻楷亦不覺大笑。
到了次日,二人徑投布政司來。走到上號房門邊站下,衹見上號吏,身也不動,手也不擡,坦慢聲兒問道:“有什麽話說麽?”閻楷道:“是一角文書。”上號吏道:“幾日過來的?”
閻楷道:“還未申過來哩。是一角保舉賢良方正的文書。”上號吏就站起來道:“那縣呢?”閻楷道:“就是祥符。”上號吏道:“在城在鄉?”閻楷道:“蕭墻街譚鄉紳。”上號吏道:“你怎的是上邊人口語?”閻楷道:“我是那裏賬房裏相公。”
上號吏聽說是保舉文書,早知道譚宅是個財主,來的又是管賬的相公,覺着很有些滋味兒,便笑道:“失迎!這不是凳子麽,二位請坐下說話。我問你,文書到府不曾?”閻楷道:“還不曾到縣。俺們先來照應照應。”上號吏道:“這裏不住有老爺們來往,不便說話。我在相國寺後街住,門前有個五道將軍廟兒,你二位明日到那裏說話。——管茶的,送兩碗茶來,客吃。”說話間,衹見一個人手中拿一個手本,說道:“汝寧鄧太爺到了。”上號吏道:“你們且躲一躲,明日我在傢恭候。我所以說這裏不便說話。我姓錢,你們記着。”二人去了。
等到次日,徑來相國寺後街五道廟前尋這錢書辦。見一個擔水的,問道:“這那是錢老師傢?”提水的道:“那廟東邊,門裏頭有個土地窯窩,便是。”二人徑進門來。衹見錢書辦在院裏刷皮靴。一見二人,丟下刷子說道:“候的已久。”讓進房裏坐。衹見客房是兩間舊草房兒,上邊裱糊頂槅,正面桌上伏侍着蕭、曹泥塑小像兒,滿屋裏都是舊文移、舊印結糊的。
東墻帖着一張畫,是《東方曼倩偷桃》。西墻挂着一條慶賀軸子。一張漆桌,四把竹椅。連王中一齊讓坐。叫拿茶來,一個小廝提了一壺滾水,這錢書辦取出個舊文袋來,傾出茶葉,泡了三蓋碗懶茶,送與二位,自己取一碗奉陪。說道:“前日少敬。”閻楷道:“不敢。”錢書辦道:“昨日的話,我還知道不清白,煩仔細說一說。”閻楷道:“原是敝東譚鄉紳,名忠弼,本學保舉賢良方正。文書到司日,不知是那位老師承辦,我們先來懇過,有煩老師指引。”錢書辦想了一想道:“是禮科竇師傅管的。你們如何能見他?他們是三個月一班,進去了再不得出來。有話時,都是我們上號房傳文書、傳手本時帶信的。
但是譚鄉紳這宗恭喜的事,不得輕薄了他,且是托人要托妥當。
前日睢州有宗候選文書,把裏頭分貲稍的歧差,文書就駁回去了。如今三四個月,還不見上來。”王中道:“怎麽駁了?”
錢書辦道:“他們裏頭書辦是最當傢的。搭個簽兒,說甘結某處與例不合,大老爺就依着他批駁。且莫說別的,就是處處合例,他衹說這印結紙張粗糙,有一個字是洗寫挖補,咨不得部,也就駁了。你說這幾套印結,不是一道衙門的,卻又有鈐印騎壓紙縫。這翻手合手,盡少說也得一兩個月,纔得上來的。衹他們書辦也苦,領的工食,衹夠文稿紙張,徒弟們的筆墨;上頭也有部費,院裏對房也有打點。難說宗宗文書,是有分貲的不成?所以遇見這恭喜的事,必要幾兩喜錢哩。”王中道:“分貲也得多少呢?”錢書辦道:“別州縣尚沒有辦這宗事哩,大約比選官的少,比舉節孝的多,衹怕得三十兩左近。若要有人包辦時,連大院裏,學院裏,都包攬了,仗着臉熟,門路正,各下裏都省些,也未見得。約摸着得五十兩開外。我看二位也老成的緊,怕走錯了門路,不說花費的多,怕有歧差。”這王中見他說的數目,與婁潛齋所說不甚相遠,又在外走動這幾日,怕傢主知覺,遂起身道:“我竟一客不煩二主,就懇錢老師包辦何如?現今帶了三十兩,交與老師,如不夠時,老師自己備上,我異日衹(貝青)個現成,再送二十兩來。”錢書辦道:“昨日在司裏,你們一說蕭墻街譚宅,那是前二十年,與先父相與的,所以我怕二位走錯了門路。今日邀在傢裏,也不怕你們笑話,衹是說不出包辦的話。你二位既是托我,我以實說,這大院裏寫本房還得五兩。我不是要落閣的。你問弟姓錢,名叫錢鵬,草號兒錢萬裏,各衙門打聽,我從來是個實在辦事的人。”閻楷見日過午,怕東人賬房說話,遂把腰裏三十兩銀子取出,放在桌上,說:“這是三十兩足紋,不用稱。異日再送二十兩來。既說與敝東是世交,一總承了情罷。”錢鵬道:“說到與先父相與兩個字,倒叫我羞了。也罷,也罷,我代勞就是。”於是二人起身,錢鵬送至門口,還囑咐道:“公門中事,第一是要密言。”二人答道:“曉得。”一拱而別。
後來,果然辦得水到渠成,刀過竹解。王中又送二十兩銀子,也不知錢萬裏實在用了多少。正是:
能已沉痾稱藥聖,善通要路號錢神;
醫傢還藉岐黃力,十萬纏腰沒笨人。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
|
序 | 第一回 念先澤千裏伸孝思 慮後裔一掌寓慈情 | 第二回 譚孝移文靖祠訪友 婁潛齋碧草軒授徒 | 第三回 王春宇盛饌延客 宋隆吉鮮衣拜師 | 第四回 孔譚二姓聯姻好 周陳兩學表賢良 | 第五回 慎選舉悉心品士 包文移巧詞漁金 | 第六回 婁潛齋正論勸友 譚介軒要言叮妻 | 第七回 讀畫軒守候翻子史 玉衡堂膺薦試經書 | 第八回 王經紀糊塗薦師長 侯教讀偷惰縱學徒 | 第九回 柏永齡明君臣大義 譚孝移動父子至情 | 第十回 譚忠弼覲君北面 婁潛齋偕友南歸 | 第十一回 盲醫生亂投藥劑 王妗奶勸請巫婆 | 第十二回 譚孝移病榻囑兒 孔耘軒正論匡婿 | 第十三回 薛婆巧言鬻婢女 王中屈心挂畫眉 | 第十四回 碧草軒父執讜論 崇有齋小友巽言 | 第十五回 盛希僑過市遇好友 王隆吉夜飲訂盟期 | 第十六回 地藏庵公子占兄位 內省齋書生試賭盆 | 第十七回 盛希僑酒鬧童年友 譚紹聞醉哄孀婦娘 | 第十八回 王隆吉細籌悅富友 夏逢若猛上側新盟 | 第十九回 紹聞詭謀狎婢女 王中危言杜匪朋 | 第二十回 孔耘軒暗沉腹中淚 盛希僑明聽耳旁風 | 第二十一回 夏逢若酒後騰邪說 茅拔茹席間炫豔童 | 第二十二回 王中片言遭虐斥 紹聞一諾受梨園 | 第二十三回 閻楷思父歸故裏 紹聞愚母比頑童 | |
| 第 I [II] [III] [IV] [V] 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