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书类 國學基本教材·論語捲   》 第6節:論仁愛(3)      李鍌 Li Xian

  析論
  "仁"是人與人之間相處的道理,孔子認為"仁"是一切道德最高的標準。對於其門弟子,無一輕許其為"仁",對於顔回亦衹是說:"其心三月不違仁。"本章是孔子指示一條達到"仁"之大路。
  "剛、毅、木、訥"四者與"仁"之關係如何?何以孔子說"近仁"?《公冶長》篇記載孔子批評弟子申棖說:"棖也欲,焉得剛?"欲念多的人無法剛正,反之,"剛"者無欲,所以不自私,近乎"仁"。《泰伯》篇載曾子之言:"士不可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後已,不亦遠乎?"(士人志嚮不可不宏大剛毅,因為他的責任重大,行程遙遠。以弘揚仁道為責任,這責任不重大嗎?到死後纔算完成責任,這行程不是很遠嗎?)所以"毅"者,果斷堅定,能不屈不撓勇往直前,為人謀福利,能近乎"仁"。《學而》篇載孔子之語:"巧言、令色,鮮矣仁。"正與"剛、毅、木、訥"形成強烈對照。剛毅者絶無"令色",木訥者絶不"巧言"。所以說討人喜歡的話來諂媚人,裝出討人喜歡的臉色來奉承人的,這種人是很少具有仁心的。反之,質樸敦厚、不巧言令色的人,就不會弄虛作假而與本心大相違背,所以是近乎"仁"。
  剛則無欲,毅則能果敢堅忍,木則率真篤實,訥則真誠力行,具有這四種氣質的人,能漸自完成最高的人格。(七)
  子貢①曰:"如有博施②於民,而能濟衆③,何如?可謂仁乎?"子曰:"何事於仁④,必也聖乎!堯舜其猶病諸⑤!夫⑥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⑦。能近取譬,可謂仁之方也已⑧。"(《雍也》第六·二八)
  章旨
  孔子明示子貢行仁之方,在於推己及人,不必好高騖遠。
  註釋
  ①子貢姓端木,名賜,字子貢。衛人。孔子弟子,小孔子三十一歲。
  ②博施廣施恩德。
  ③濟衆濟助衆人。
  ④何事於仁何止於仁呢?言能如此,則不止於仁也。
  ⑤堯舜其猶病諸言堯舜恐怕都還要為此感到遺憾。其,恐怕、或許。病,憾也,心有所不足。諸,之乎的合音。
  ⑥夫音fú,文言中的提挈詞。
  ⑦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自己想立道,也使別人能夠立道;自己想行道於世,也想別人行道於世。達,有通達、順利、顯達等意思。
  ⑧能近取譬可謂仁之方也已是說能夠就近拿自身之所欲,譬之他人,可以說是為仁的方法了。近,指"自身"。譬,比喻。方,途徑、方法。
  析論
  子貢想從博施於民、濟助衆人等事功去行仁道,孔子認為那是聖人的事功,恐怕聖王如堯舜,都不一定做得到。其實求仁之道不必捨近求遠,所以孔子勉子貢從淺近易行的恕道做起。己立立人,己達達人,就是推己及人的恕道,也就是孟子所謂的"擴充"。"仁"是愛的擴充,所以由愛自己而擴充愛其父母、愛其兒女,推而愛一切年老的人、幼年的人。人我一體,以自身為喻,推及他人,即是行仁之道。
  孔子所施的教育,總是從平易、尋常的地方入手,而不求好高騖遠,這是孔子思想最可貴的特色,從本章可以得到印證。
  (八)
  子曰:"仁遠乎哉①?我欲仁,斯仁至矣②!"(《述而》第七·二九)
  章旨
  孔子言仁道不遠,求仁不難,行之在我。
  註釋
  ①仁遠乎哉仁德離我們很遠嗎?謂今人不肯求仁,故以為仁離我很遠,似為不易做到之事。其實仁是我心所固有的天理,不假外求,哪裏會離我們很遠呢?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後一章回 >>   
第1節:序第2節:論道德(1)第3節:論道德(2)第4節:論仁愛(1)
第5節:論仁愛(2)第6節:論仁愛(3)第7節:論仁愛(4)第8節:論仁愛(5)
第9節:論仁愛(6)第10節:論孝友(1)第11節:論孝友(2)第12節:論孝友(3)
第13節:論孝友(4)第14節:論孝友(5)第15節:論修養(1)第16節:論修養(2)
第17節:論修養(3)第18節:論修養(4)第19節:論修養(5)第20節:論修養(6)
第21節:論修養(7)第22節:論修養(8)第23節:論修養(9)第24節:論修養(10)
第   I   [II]   [III]   頁

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