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类 水经注   》 卷六      Li Daoyuan

  ○汾水
  △汾水出太原汾阳县北管涔山。
  《山海经》曰:《北次二经》之首,在河之东,其东,首枕汾,其名曰管涔
  之山,其上无木而多草,其下多玉,汾水出焉,而西流注于河。《十三州志》曰:
  出武州之燕京山,亦管涔之异名也。其山重阜修岩有草无木,泉源导于南麓之下,
  盖稚水濛流耳。又西南夹岸连山,聊峰接势,刘渊族子曜,尝隐避于管涔之山。
  夜中,忽有二童子入,跪曰:管涔王使小臣奉谒赵皇帝,献剑一口。置前,再拜
  而去。以烛视之,剑长二尺,光泽非常,背有铭曰:神剑服御除众毒。曜遂服之,
  剑随时变为五色也。后曜遂为胡王矣。汾水又南,与东、西温溪合,水出左右近
  溪,声流翼注。水上杂树交阴,云垂烟接。自是水流潭涨,波襄转泛。又南迳一
  城东,凭积石,侧枕汾水,俗谓之伏戎城。又南出二城间,其城角倚,翼枕
  汾流,世谓之侯莫干城,盖语出戎方,传呼失实也。汾水又南,迳汾阳县故城东。
  川土宽平,峘山夷水。《地理志》曰:汾水出汾阳县北山,西南流者也。汉高
  帝十一年,封靳强为侯国,后立屯农,积粟所在,谓之羊肠仓。山有羊肠坂,在
  晋阳西北,石磴萦委,若羊肠焉,故仓坂取名矣。汉永平中治呼沱石臼河。按司
  马彪《后汉郡国志》:常山南行唐县有石臼谷。盖欲乘呼沱之水,转山东之漕,
  自都虑至羊肠仓,将凭汾水以漕太原,用实秦晋。苦役连年,转运所经,凡三百
  八十九隘,死者无算。拜邓训为谒者,监护水功。训隐括知其难立,具言肃宗。
  肃宗从之,全活数千人。和熹邓后之立,叔父陔以为训积善所致也。即此羊肠仓
  也。又南迳秀容城东。《魏土地记》曰:秀容胡人徙居之,立秀容护军治,东去
  汾水六十里,南与酸水合,水源西出少阳之山,东南流注于汾水。汾水又南出山,
  东南流,洛阴水注之,水出新兴郡,西流,迳洛阴城北。又西迳盂县故城南。
  《春秋左传·昭公二十八年》,分祁氏七县为大夫之邑,以孟丙为盂大夫。洛阴
  水又西,迳狼孟县故城南,王莽之狼调也。左右夹涧幽深,南面大壑,俗谓之狼
  马涧。旧断涧为城,有南北门,门闉故壁尚在。洛阴水又西南,迳阳曲城北。
  《魏土地记》曰:阳曲胡寄居太原界,置阳曲护军治。其水西南流,注于汾水。
  汾水又南,迳阳曲城西南注也。
  △东南过晋阳县东,晋水从县南,东流注之。
  太原郡治晋阳城,秦庄襄王三年立,《尚书》所谓既修太原者也。《春秋说
  题辞》曰:高平曰太原。原,端也,平而有度。《广雅·释地》曰:大卤,太原
  也。《释名》曰:地不生物曰卤。卤,垆也。《穀梁传》曰:中国曰太原,夷狄
  曰大卤。《尚书大传》曰:东原底平,大而高平者谓之太原,郡取称焉。《魏土
  地记》曰:城东有汾水南流。水东有晋使持节、都督并州诸军事、镇北将军、太
  原成王之碑。水上旧有梁,青荓殒于梁下,豫让死于津侧,亦襄子解衣之所
  在也。汾水西迳晋阳城南,旧有介子推祠。祠前有碑,庙宇倾颓,惟单碑独存矣,
  今文字剥落,无可寻也。
  △又南,洞涡水从东来注之。
  汾水又南,迳梗阳县故城东,故榆次之梗阳乡也,魏献子以邑大夫魏戊也。
  京相璠曰:梗阳,晋邑也。今太原晋阳县南六十里榆次界,有梗阳城。汾水又南,
  即洞涡水会者也。
  △又南过大陵县东。
  昔赵武灵王游大陵,梦处女鼓琴而歌,想见其人,吴广进孟姚焉,即于此县
  也。王莽改曰大宁矣,汾水于县左迤为邬泽。《广雅》曰:水自汾出为汾陂,其
  陂东西四里,南北一十馀里,陂南接邬。《地理志》曰:九泽在北,并州薮也。
  《吕氏春秋》谓之大陆。又名之曰沤洟之泽,俗谓之邬城泊。许慎《说文》曰:
  漹水出西河中阳县之西,南入河,即此水也。漹水又会婴侯之水,《山海经》
  称,谒戾之山,婴侯之水,出于其阴。北流注于祀水。水出祀山,其水殊源共舍,
  注于婴侯之水,乱流迳中都县南,俗又谓之中都水。侯甲水注之,水发源祁县胡
  甲山,有长坂,谓之胡甲领,即刘歆《遂初赋》所谓越侯甲而长驱者也。蔡邕曰:
  侯甲,亦邑名也,在祁县。侯甲水又西北,历宜岁郊,迳太谷,谓之太谷水。出
  谷西北流,迳祁县故城南。自县连延,西接邬泽,是为祁薮也。即《尔雅》所谓
  昭馀祁矣。贾辛邑也。辛貌丑,妻不为言,与之如皋,射雉,双中之,则笑也。
  王莽之示县也。又西迳京陵县故城北,王莽更名曰致城矣。于春秋为九原之地也。
  故《国语》曰:赵文子与叔向游于九原,曰:死者若可作也,吾谁与归?叔向曰:
  其阳子乎?文子曰:夫阳子行廉直于晋国,不免其身,智不足称。叔向曰,其舅
  犯乎?文子曰:夫舅犯见利不顾其君,仁不足称。吾其随会乎?纳谏不忘其师,
  言身不失其友,事君不援而进,不阿而退。其故京尚存。汉兴,增陵于其下,故
  曰京陵焉。侯甲水又西北,迳中都县故城南,城临际水湄,《春秋·昭公二年》,
  晋侯执陈无宇于中都者也,汉文帝为代王,都此。武帝元封四年,上幸中都宫,
  殿上见光,赦中都死罪以下。侯甲水又西合于婴侯之水。迳邬县故城南,晋大夫
  司马弥牟之邑也。谓之邬水也。俗亦曰虑水,虑、邬声相近,故因变焉。又西北
  入邬陂,而归于汾流矣。
  △又南,过平陶县东,文水从西来流注之。
  汾水又南,与石桐水合,即绵水也。水出界休县之绵山,北流迳石桐寺西,
  即介子推之祠也。昔子推逃晋文公之赏,而隐于绵上之山也。晋文公求之不得,
  乃封绵为介子推田,曰:以志吾过,且旌善人。因名斯山为介山。故袁山松《郡
  国志》曰:介休县有介山,有绵上聚、子推庙。王肃《丧服要记》曰:昔鲁哀公
  祖载其父。孔子问曰:宁设桂树乎?哀公曰:不也。桂树者,起于介子推。子推,
  晋之人也。文公有内难,出国之狄,子推随其行,割肉以续军粮。后文公复国,
  忽忘子推。子推奉唱而歌,文公始悟,当受爵禄。子推奔介山,抱木而烧死。国
  人葬之,恐其神魂{雨肙}于地,故作桂树焉。吾父生于宫殿,死于枕席,何用桂
  树为?余按夫子尚非玙璠送葬,安能问桂树为礼乎?王肃此证,近于诬矣。石桐
  水又西流,注于汾水。又西南迳界休县故城西,王莽更名之曰界美矣。城东有徵
  士郭林宗、朱子浚二碑。宋冲以有道司徒徵。林宗,县人也。辟司徒举太尉,以
  疾辞。其碑文云:将蹈洪崖之遐迹,绍巢、由之逸轨,翔区外以舒翼,超天路以
  高峙。禀命不融,享年四十有三,建宁四年正月丁亥卒。凡我四方同好之人,永
  怀哀痛,乃树碑表墓,昭铭景行云。陈留蔡伯喈、范阳卢子干、扶风马日等,
  远来奔丧,持朋友服。心丧期年者,如韩子助、宋子浚等二十四人。其馀门人,
  著锡衰者千数。其碑文故蔡伯喈谓卢子干、马日曰:吾为天下碑文多矣,皆
  有惭容,惟郭有道元愧于色矣。汾水之右,有左部城,侧临汾水,盖刘渊为晋都
  尉所筑也。
  △又南过冠爵津。
  汾津名也,在界休县之西南,俗谓之雀鼠谷。数十里间,道险隘,水左右悉
  结偏梁阁道,累石就路,萦带岩侧,或去水一丈,或高五六尺,上戴山阜,下临
  绝涧,俗谓之为鲁般桥,盖通古之津隘矣,亦在今之地崄也。
  △又南入河东界,又南过永安县西。
  故彘县也。周厉王流于彘,即此城也。王莽更名黄城。汉顺帝阳嘉三年,改
  曰永安县。霍伯之都也。
  △历唐城东。
  瓒注《汉书》云,尧所都也。东去彘十里。汾水又南,与彘水合,水出东北
  太岳山,《禹贡》所谓岳阳也,即霍太山矣。上有飞廉墓。飞廉以善走事纣,恶
  来以多力见知。周王代纣兼杀恶来。飞廉先为纣使北方,还无所报,乃坛于霍太
  山,而致命焉。得石棺,铭曰:帝令处父,不与殷乱,赐汝石棺以葬。死遂以葬
  於霍太山。有岳庙,庙甚灵,乌雀不栖其林,猛虎常守其庭。又有灵泉,以供祭
  祀,鼓动则泉流,声绝则水竭。湘东阴山县有侯昙山,上有灵坛。坛前有石井,
  深数尺,居常无水,及临祈祷,则甘泉涌出,周用则已,亦其比也。彘水又西流,
  迳观阜北,故百邑也。原过之从襄子也,受竹书于王泽,以告襄子。襄子斋三日,
  亲自剖竹,有朱书曰,余霍太山山阳侯,天使也。三月丙戌,余将使汝反灭智氏,
  汝亦立我于百邑也。襄子拜受三神之命,遂灭智氏,祠三神于百邑,使原过主之,
  世谓其处为观阜也。彘水又西流,迳永安县故城南,西南流,注于汾水。汾水又
  南,迳霍城东,故霍国也。昔晋献公灭霍,赵夙为御,霍公求奔齐,晋国大旱,
  卜之曰,霍太山为祟,使赵夙召霍君奉祀,晋复穰也。盖霍公求之故居也。汾水
  又迳赵城西南,穆王以封造父,赵氏自此始也。汾水又南,霍水入焉。水出霍太
  山。发源成潭,阔七十步,而不测其深。西南迳赵城南,西流注于汾水。
  △又南过杨县东。
  涧水东出谷远县西山,西南迳霍山南,又西迳杨县故城北,晋大夫僚安之邑
  也。应劭曰:故杨侯国。王莽更名有年亭也。其水西流入于汾水。汾水迳杨城西,
  不于东矣。《魏土地记》曰:平阳郡,治杨县,郡西有汾水南流者,是也。
  △西南过高梁邑西。
  黑水出黑山,西迳杨城南,又西与巢山水会。《山海经》曰:牛首之山,劳
  水出焉,西流注于潏水,疑是水也。潏水即巢山之水也。水源东南出巢山东谷,
  北迳浮山东,又西北流与劳水合,乱流西北,迳高梁城北,西流入于汾水。又南,
  迳高梁故城西,故高梁之墟也。《春秋·僖公二十四年》,秦穆公纳公子重耳于
  晋,害怀公于此。《竹书纪年》,晋出公十三年,智伯瑶城高梁。汉高帝十二年,
  以为侯国,封恭侯郦疥于斯邑也。
  △又南过平阳县东。
  汾水又南,迳白马城西,魏刑白马而筑之,故世谓之白马城。今平阳郡治。
  汾水又南,迳平阳县故城东,晋大夫赵晁之故邑也。应劭曰:县在平河之阳,尧
  舜并都之也。《竹书纪年》晋烈公元年,韩武子都平阳。汉昭帝封度辽将军范明
  友为侯国,王莽之香平也。魏立平阳郡,治此矣。水侧有尧庙,庙前有碑。《魏
  土地记》曰:平阳城东十里,汾水东原上,有小台,台上有尧神屋石碑。永嘉三
  年,刘渊徙平阳于汾水,得白玉印,方四寸,高二寸二分,龙纽,其文曰:有新
  宝之印,王莽所造也。渊以为天授,改永凤二年为河瑞元年。汾水南与平河水合,
  水出平阳县西壶口山,《尚书》所谓壶口治梁及岐也。其水东迳狐谷亭北,春秋
  时,狄侵晋取狐厨者也。又东,迳平阳城南,东入汾,俗以为晋水,非也。汾水
  又南历襄陵县故城西,晋大夫郤犨之邑也,故其地有犨氏乡亭矣。西北有晋襄公
  陵,县盖即陵以命氏也,王莽更名曰干昌矣。
  △又南过临汾县东。
  天井水出东陉山西南,北有长岭,岭上东西有通道,即钘隥也,《穆天
  子传》曰:乙酉,天子西绝钘隥,西南至监,是也。其水三泉奇发,西北流,
  总成一川,西迳尧城南,又西流入汾。
  △又屈从县南西流。
  汾水又迳绛县故城北。《竹书纪年》:梁惠成王二十五年,绛中地坼,西绝
  于汾。汾水西迳虒祁宫北,横水有故梁,截汾水中,凡有三十柱,柱径五尺,裁
  与水平,盖晋平公之故梁也。物在水,故能持久而不败也,又西迳魏正平郡南,
  故东雍州治,太和中,皇都徙洛,罢州立郡矣。又西迳王泽,浍水入焉。
  △又西过长修县南。
  汾水又西与古水合,水出临汾县故城西,黄阜下,其大若轮,西南流故沟横
  出焉,东注于汾,今无水。又西南迳魏正平郡北,又西迳荀城东,古荀国也。
  《汲郡古文》,晋武公灭荀,以赐大夫原氏也。古水又西南入于汾。汾水又西南,
  迳长修县故城南,汉高帝十一年,以为侯国,封杜恬也。有修水出县南,而西南
  流入于汾。汾水又西迳清原城北,故清阳亭也。城北有清原,晋侯蒐清原作五军
  处也。汾水又迳冀亭南。昔臼季使,过冀野,见郤缺耨,其妻馌之,相敬如宾。
  言之文公,文公命之为卿,复与之冀,京相璠曰:今河东皮氏县有冀亭,古之冀
  国所都也。杜预《释地》曰:平阳皮氏县东北,有冀亭。即此亭也。汾水又西,
  与华水合,水出北山华谷,西南流,迳一故城西,俗谓之梗阳城,非也。梗阳在
  榆次,非在此。按故汉上谷长史侯相碑云:侯氏出自仓颉之后,逾殷历周,各以
  氏分,或著楚、魏,或显齐、秦,晋卿士蒍,斯其裔也。食采华阳,今蒲坂北亭,
  即是城也。其水西南流,注于汾。汾水又迳稷山北,在水南四十许里,山东西二
  十里,南北三十里,高十三里,西去介山一十五里。山上有稷祠,山下稷亭,
  《春秋·宣公十五年》,秦桓公伐晋,晋侯治兵于稷,以略狄土,是也。
  △又西过皮氏县南。
  汾水西迳鄈丘北,故汉氏之方泽也。贾逵云:汉法,三年祭地汾阴方泽。
  泽中有方丘,故谓之方泽,丘即葵丘也。许慎《说文》称,从邑,癸声。河东临
  汾地名矣,在介山北,山即汾山也。文颖曰:介山在河东皮氏县东南。其山特立,
  周七十里,高三十里。颖言在皮氏县东南则可,高三十里,乃非也。今准此山,
  可高十馀里。山上有神庙,庙侧有灵泉,祈祭之日,周而不耗。世亦谓之子推祠。
  杨雄《河东赋》曰:灵舆安步,周流容与,以览於介山。嗟文公而愍推兮,勤大
  禹于龙门。《晋太康记》及《地道记》与《永初记》,并言子推所逃,隐于是山,
  即实非也。余按介推所隐者,绵山也。文公环而封之,为介推田,号其山为介山。
  杜预曰:在西河界休县者,是也。汾水又西,迳耿乡城北,故殷都也。帝祖乙自
  相徙此,为河所毁,故《书·叙》曰:祖乙圮于耿杜预曰:平阳皮氏县东南耿乡,
  是也,盘庚以耿在河北,迫近山川,乃自耿迁亳。后晋献公灭耿,以封赵夙。后
  襄子与韩、魏分晋,韩康子居平阳,魏桓子都安邑,号为三晋,此其一也。汉武
  帝行幸河东,济汾河,作《秋风辞》于斯水之上。汾水又西,迳皮县南。《竹书
  纪年》,魏襄王十二年,秦公孙爰率师伐我,围皮氏。翟章率师救皮氏围,疾西
  风,十三年,城皮氏者也,汉河东太守番系穿渠,引汾水以溉皮氏县。故渠尚存,
  今无水。
  △又西至汾阴县北,西注于河。
  水南有长阜,背汾带河,阜长四五里,广二里馀,高十丈。汾水历其阴,西
  入河,《汉书》谓之汾阴脽,应劭曰:脽,丘类也。汾阴男子公孙祥望气,
  宝物之精上见,祥言之于武帝,武帝于水获宝鼎焉,迁于甘泉宫,改其年曰元鼎,
  即此处也。
  ○浍水
  △浍水出河东绛县东,浍交东高山。
  浍水东出详高山。亦曰河南山,又曰浍山。西迳翼城南。按《诗谱》言,晋
  穆侯迁都于绛,暨孙孝侯,改绛为翼,翼为晋之旧都也。后献公又北广其城方二
  里,又命之为绛。故司马迁《史记·年表》称献公九年,始城绛都。《左传·庄
  公二十六年》,晋士蒍城绛以深其宫,是也。其水又西南,合黑水,水导源东北
  黑水谷,西南流,迳翼城北,右引北川水,出平川,南流注之。乱流西南,入浍
  水。浍水又西南,与诸水合,谓之浍交。《竹书纪年》曰:庄伯十二年,翼侯焚
  曲沃之禾而还。作为文公也?又有贺水,东出近川,西南至浍交,入浍。又有高
  泉水,出东南近川,西北趣浍交,注浍。又南,紫谷水东出白马山白马川。《遁
  甲开山图》曰:绛山东距白马山谓是山也。西迳荧庭城南,而西出紫谷,与乾河
  合,即教水之枝川也。《史记·白起传》称,涉河,取韩安邑,东至乾河,是也。
  其水西与田川水合,水出东溪,西北至浍交入浍。又有女家水,出于家谷。《竹
  书纪年》曰:庄伯以曲沃叛,伐翼。公子万救翼,荀叔轸追之,至于家谷。有范
  壁水出于壁下,并西北流至翼广城。昔晋军北入翼广以筑之,因即其姓以名之,
  二水合而西北流,至浍交,入浍。浍水又西南,与绛水合,俗谓之白水,非也。
  水出绛山东谷,寒泉奋涌,扬波北注,县流奔壑,一十许丈。青崖若点黛,素湍
  如委练,望之极为奇观矣。其水西北流,注于浍。应劭曰:绛水出绛县西南,盖
  以故绛为言也。《史记》称,智伯率韩魏,引水灌晋阳,不没者三版。智氏曰:
  吾始不知水可以亡人国,今乃知之。汾水可以浸平阳,绛水可以浸安邑。时韩居
  平阳,魏都安邑。魏桓子肘韩康子,韩康子履魏桓子肘足接于车上,而智氏以亡。
  鲁定公问:一言可以丧邦,有诸?孔子以为几乎,余睹智氏之谈矣。汾水灌平阳,
  或亦有之。绛水浸安邑,未识所由也。
  △西过其县南。
  《春秋·成公六年》,晋景公谋去故绛,欲居郇瑕。韩献子曰:土薄水浅,
  不如新田有汾、浍以流其恶。遂居新田,又谓之绛,即绛阳也,盖在绛浍之阳。
  汉高帝六年,封越骑将军华无害为侯国。县南对绛山,面背二水。《古文琐语》
  曰:晋平公与齐景公乘,至於浍上,见乘白骖八驷以来,有犬貍身而狐尾,随平
  公之车。公问师旷,对曰:首阳之神有犬,貍身狐尾,其名曰者来,饮酒得福则
  徼之。盖于是水之上也。
  △又西南过虒祁宫南。
  宫在新田绛县故城西四十里,晋平公之所构也。时有石言于魏榆,晋侯以问
  师旷,旷曰:石不能言,或凭焉。臣闻之,作事不时,怨讟动于民,则有非言之
  物言也。今宫室崇侈,民力彫尽,石言,不亦宜乎?叔向以为子野之言,君子矣。
  其宫地背汾面浍,西则两川之交会也。《竹书纪年》曰:晋平公五年,浍绝于梁。
  即是水也。
  △又西至王泽,注于汾水。
  晋智伯瑶攻赵襄子,襄子奔保晋阳。原过后至,遇三人于此泽,自带以下不
  见,持竹二节,与原过曰:为我遗无恤。原过受之于是泽,所谓王泽也。
  ○涑水
  △涑水出河东闻喜县东山黍葭谷。
  涑水所出,俗谓之华谷。至周阳与洮水合。水源东出清野山,世人以为清襄
  山也。其水东迳大岭下,西流出,谓之唅口。又西合涑水。郑使子产问晋平公疾,
  平公曰:卜云,台台为祟,史官莫知,敢问?子产曰:高辛氏有二子,长曰阏伯,
  季曰实沈,不能相容。帝迁阏伯於商邱,迁实沈於大夏。台台,实沈之后,能业
  其官,帝用嘉之,国于汾川。由是观之,台台,汾、洮之神也。贾逵曰:汾、洮,
  二水名。司马彪曰:洮水出闻喜县,故王莽以县为洮亭也。然则涑水殆亦洮水之
  兼称乎?
  △西过周阳邑南。
  其城南临涑水,北倚山原。《竹书纪年》:晋献公二十五年正月,翟人伐晋,
  周阳有白兔舞于市。即是邑也。汉景帝以封田胜为侯国。涑水西迳董池陂南,即
  古董泽,东西四里,南北三里。《春秋·文公六年》,蒐于董即斯泽也。涑水又
  与景水合。水出景山北谷。《山海经》曰:景山南望盐贩之泽,北望少泽,其草
  多薯藇,秦椒,其阴多赭,其阳多玉。郭景纯曰:盐贩之泽即解县盐池也。
  按《经》不言有水,今有水焉,西北流注于涑水也。
  △又西南过其县南。
  涑水又西经仲邮泉阝北,又西迳桐乡城北。《竹书纪年》曰:翼侯伐曲沃,
  大捷,武公请成于翼,至桐乃返者也。《汉书》曰:武帝元鼎六年,将幸缑氏,
  至左邑桐乡,闻南越破,以为闻喜县者也。涑水又西,与沙渠水合,水出东南近
  川,西北流注于涑水。涑水又西南,迳左邑县故城南,故曲沃也,晋武公自晋阳
  徙此,秦改为左邑县,《诗》所谓从子于鹄者也。《春秋传》曰:下国有宗庙谓
  之国,在绛曰下国矣,即新城也。王莽之洮亭也。涑水自城西注,水流急濬,轻
  津无缓,故诗人以为激扬之水,言不能流移束薪耳。水侧即狐突遇申生处也。
  《春秋传》曰:秋,狐突适下国,遇太子,太子使登仆,曰:夷吾无礼,吾请帝
  以畀秦。对曰:神不歆非类,君其图之。君曰,诺。请七日见我于新城西偏。及
  期而往,见于此处。故传曰:鬼神所凭,有时而信矣。涑水又西,迳王官城北。
  城在南原上,《春秋左传》:成公十三年四月,晋侯使吕相绝秦曰:康犹不悛,
  入我河曲,伐我涑川,俘我王官,故有河曲之战,是矣。今世人犹谓其城曰王城
  也。
  △又西南过安邑县西。
  安邑,禹都也。禹娶涂山氏女,思恋本国,筑台以望之,今城南门台基犹存。
  余按:《礼》天子诸侯台门,隅阿相降而已,未必一如书传也。故晋邑矣,春秋
  时,魏绛自魏徙此。昔文侯悬师经之琴于其门以为言戒也。武侯二年,又城安邑,
  盖增广之。秦使左更白起取安邑,置河东郡。王莽更名洮队,县曰河东也。有项
  宁都学道升仙,忽复还此,河东号曰斥仙。汉世又有闵仲叔,隐遁市邑,罕有知
  者,后以识胆而去。涑水又西南,迳监盐县故城。城南有盐池,上承盐水,水出
  东南薄山,西北流迳巫咸山北。《地理志》曰:山在安邑县南。《海外西经》曰:
  巫咸国在女丑北,右手操青蛇,左手操赤蛇,在登葆山,群巫所从上下也。《大
  荒西经》云:大荒之中,有灵山,巫咸、巫即、巫朌、巫彭、巫姑、巫真、巫
  礼、巫抵、巫谢、巫罗十巫,从此升降,百药爰在。郭景纯《注》曰:言群巫上
  下灵山,采药往来也。盖神巫所游,故山得其名矣。谷口岭上有巫咸祠,其水又
  迳安邑故城南,又西流,注于盐池。《地理志》曰:盐池在安邑西南。许慎谓之
  盐监。长五十一里,广六里,周百一十四里,从盐省,古声。吕忱曰:宿沙煮海
  谓之盐,河东盐池谓之监,今池水东西七十里,南北十七里,紫色澄渟,潭而
  不流,水出石盐,自然印成,朝取夕复,终无减损,惟水暴雨澍,甘潦奔泆。则
  盐池用耗,故公私共堨水径,防其淫滥,故谓之盐水,亦为堨水也。故《山
  海经》谓之盐贩之泽也。泽南面层山,天岩云秀,池谷渊深,左右壁立,间不容
  轨,谓之石门,路出其中,名之曰白径,南通上阳,北暨盐泽。池西又有一池,
  谓之女盐泽,东西二十五里,南北二十里,在猗氏故城南。《春秋·成公六年》,
  晋谋去故绛,大夫曰:郇瑕地沃饶近盬。服虔曰:土平有溉曰沃,盬,盐也。土
  人乡俗,引水裂沃麻,分灌川野,畦水耗竭,土自成盐,即所谓咸鹾也,而味苦,
  号曰盐田。盐盬之名,始资是矣。本司盐都尉治,领兵一千馀人守之。周穆王、
  汉章帝并幸安邑而观盐池。故杜预曰:猗氏有盐池,后罢尉司,分猗氏、安邑,
  置县以守之。
  △又南过解县东,又西南,注于张阳池。
  涑水又西,迳猗氏县故城北。《春秋·文公七年》,晋败秦于令狐,至于刳
  首,先蔑奔秦,士会从之。阚骃曰:令狐即猗氏也。刳首在西三十里。县南对泽,
  即猗顿之故居也。《孔丛》曰:猗顿,鲁之穷士也,耕则常饥,桑则常寒。闻朱
  公富,往而问术焉。朱公告之曰:子欲速富,当畜五,于是乃适西河,大
  畜牛羊于猗氏之南。十年之间,其息不可计,赀拟王公,驰名天下,以兴富于猗
  氏,故曰猗顿也。涑水又西迳郇城,《诗》云:郇伯劳之,盖其故国也。杜元凯
  《春秋释地》云,今解县西北有郇城。服虔曰:郇国在解县东,郇瑕氏之墟也。
  余按《竹书纪年》云:晋惠公十有五年,秦穆公率师送公子重耳,围令狐,桑泉、
  臼衰,皆降于秦师。狐毛与先轸御秦至于庐柳,乃谓秦穆公使公子絷来与师言,
  退舍,次于郇,盟于军。京相璠《春秋土地名》曰:桑泉、臼衰,并在解东南。
  不言解,明不至解可知。《春秋》之文,与《竹书》不殊,今解故城东北二十四
  里有故城,在猗氏故城西北,乡俗名之为郇城。考服虔之说,又与俗符,贤于杜
  氏单文孤证矣。涑水又西南,迳解县故城南。《春秋》,晋惠公因秦返国,许以
  河外五城,内及解梁,即斯城也。涑水又西南迳瑕城,晋大夫詹嘉之故邑也。
  《春秋·僖公三十年》,秦、晋围郑,郑伯使烛之武谓秦穆公曰:晋许君焦、瑕,
  朝济而夕设版者也。京相璠曰:今河东解县西南五里有故瑕城。涑水,又西南,
  迳张阳城东,《竹书纪年》齐师逐郑太子齿,奔张城南郑者也。《汉书》之所谓
  东张矣。高祖二年,曹参假左丞相,别与韩信东攻魏将孙遬军东张。大破之。苏
  林曰:属河东,即斯城也。
  涑水又西南属于陂。陂分为二,城南面两陂,左右泽渚。东陂世谓之晋兴泽,
  东西二十五里,南北八里,南对坛道山。其西则石壁千寻,东则磻溪万仞,方岭
  云回,奇峰霞举,孤标秀出,罩络群山之表,翠柏荫峰,清泉灌顶。郭景纯云:
  世所谓盎浆也。发于上而潜于下矣。厥顶方平,有良药。《神农本草》曰:地有
  固活、女疏、铜芸、紫菀之族也。是以缁服思玄之士,鹿裘念一之夫,代往游焉。
  路出北巘,势多悬绝,来去者咸援萝腾崟,寻葛降深,于东则连木乃陟,百梯方
  降,岩侧縻锁之迹,仍今存焉,故亦曰百梯山也。水自山北流五里而伏,云潜通
  泽渚,所未详也。西陂即张泽也。西北去蒲坂一十五里,东西二十里,南北四五
  里,冬夏积水,亦时有盈耗也。
  ○文水
  △文水出大陵县西山文谷,东到其县,屈南到平陶县东北,东入于汾。
  文水出文谷,东径大陵县故城西,而南流,有泌水注之。县西南山下,武氏
  穿井给养,井至幽深,后一朝,水溢平地,东南注文水。
  又南,迳平陶县之故城东,西迳其城内,南流出郭。王莽更曰多穰也。
  文水又南,迳县,右会隐泉口,水出谒泉山之上顶。俗云:旸雨愆时,是谒
  是祷。故山得其名,非所详也。其山石崖绝险,壁立天固,崖半有一石室,去地
  可五十馀丈,爰有层松饰岩,列柏绮望。惟西侧一处,得历级升陟,顶上平地一
  十许顷。沙门释僧光表建二刹。泉发于两寺之间,东流沥石,沿注山下,又东,
  津渠隐,没而不恒流,故有隐之名矣。两泽丰澍,则通入文水。又南,迳兹氏县
  故城东,为文湖,东西一十五里,南北三十里,世谓之西河泊,在县直东一十里,
  湖之西侧临湖,又有一城,谓之猪城。水泽所聚,谓之都,亦曰猪,盖即水以名
  城也。
  文湖水又东,迳中阳县故城东。按:《晋书地道记》、《太康地记》,西河
  有中阳城旧县也。
  文水又东南流,与胜水合。水出西狐岐之山,东迳六壁城南,魏朝旧置六壁
  于其下,防离石诸胡,因为大镇。太和中,罢镇,仍置西河郡焉。胜水又东,合
  阳泉水。水出西山阳溪,东迳六壁城北,又东南流,注于胜水。胜水又东,迳中
  阳县故城南,又东合文水,文水又东南,入于汾水也。
  ○原公水
  △原公水出兹氏县西羊头山。东过其县北。
  县故秦置也。汉高帝更封沂阳侯婴为侯国,王莽之兹同也,魏黄初二年,分
  太原,复置西河郡,晋徙封陈王斌于西河,故县有西河恭王司马子盛庙。碑文云:
  西河旧处山林,汉末扰攘,百姓失所。魏兴,更开疆宇,分割太原四县,以为邦
  邑。其郡带山侧塞矣。王以咸宁四年改命爵土,其年十二月丧国。臣太农阎崇,
  离石令宗郡等二百三十四人,刊石立碑,以述勋德,碑北庙基尚存也。
  △又东入于汾。
  水注文湖,不至汾也。
  ○洞涡水
  △洞过水出沾县北山。
  洞过水出乐平县西北。其水西流,与南溪水合。水出南山,西北流注洞过水。
  又西北,黑水西出山,三源合舍,同归一川。东流南屈,迳受阳县故城东。按
  《晋太康地记》,乐平郡有受阳县。卢谌《征艰赋》所谓历受阳而总辔者也。其
  水西南入洞过水。
  又西,蒲水南出蒲谷,北流注于洞过水。又西与原过水合,近北,便水源也。
  水西阜上有原过祠,盖怀道协灵,受书天使,忧结宿情,传芳后日,栋宇虽沦,
  攒木犹茂,故水取名焉。其水南流,注于洞过水也。
  △西过榆次县南,又西到晋阳县南。
  榆次县,故涂水乡,晋大夫智徐吾之邑也。《春秋·昭公八年》,晋侯筑虒
  祁之宫,有石言晋之魏榆。服虔曰:魏,晋邑。榆,州里名也。《汉书》曰榆次,
  《十三州志》以为涂阳县矣,王莽之太原亭也。县南侧水有凿台,韩、魏杀智伯
  瑶于其下,刳腹绝肠,折颈摺颐处也。其水又西南流,迳武观城西北。卢谌《征
  艰赋》曰:迳武馆之故郛,问厥涂之远近。洞过水又西南为淳湖,谓之洞过泽,
  而涂水注之。水出阳邑县东北大嵰山涂谷。西南迳萝蘑亭南,与蒋谷水合。水
  出县东南蒋溪。《魏土地记》曰:晋阳城东南一百一十里,至山,有蒋谷大道,
  度轩车岭,通于武乡。水自蒋溪西北流,西迳箕城北。《春秋·僖公三十三年》
  晋人败狄于箕。杜预《释地》曰:城在阳邑南。水北即阳邑县故城也。《竹书纪
  年》曰:梁惠成王九年,与邯郸榆次、阳邑者也。王莽之繁穰矣。蒋溪又西合涂
  水,乱流西北,入洞过泽也。
  △西入于汾,出晋水下口者也。
  刘琨之为并州也,刘曜引兵邀击之。合战于洞涡,即是水也。
  ○晋水
  △晋水出晋阳县西悬瓮山。
  县,故唐国也。《春秋左传》称,唐叔未生,其母邑姜梦帝谓己曰:余名而
  子曰虞,将与之唐,属之参。及生,名之曰虞。《吕氏春秋》曰:叔虞与成王居,
  王援桐叶为珪,以授之,曰:吾以此封汝。虞以告周公。周公请曰:天子封虞乎?
  王曰:余戏耳。公曰:天子无戏言。时唐灭,乃封之于唐。县有晋水,后改名为
  晋。故子夏叙《诗》称此晋也,而谓之唐,俭而用礼,有尧之遗风也。《晋书地
  道记》及《十三州志》并言,晋水出龙山,一名结绌山,在县西北,非也。《山
  海经》曰:县瓮之山,晋水出焉。今在县之西南。昔智伯遏晋水以灌晋阳,其川
  上溯,后人踵其遗迹,蓄以为沼,沼西际山枕水,有唐叔虞祠。水侧有凉堂。结
  飞梁於水上。左右杂树交荫,希见曦景。至有淫朋密友,羁游宦子,莫不寻梁契
  集,用相娱慰,于晋川之中,最为胜处。
  △东过其县南,又东入于汾水。
  沼水分为二派,北渎,即智氏故渠也。昔在战国,襄子保晋阳,智氏防山以
  水之,城不没者三版,与韩魏望叹於此,故智氏用亡。其渎乘高,东北注入晋阳
  城,以周园溉。汉末,赤眉之难,太原郡掾刘茂,负太守孙福,匿于城门西下空
  穴中。其夜奔盂,即是处也。东南出城流,注于汾水也。其南渎,于石塘之下伏
  流,迳旧溪东南出,迳晋阳城南。城在晋水之阳,故曰晋阳矣。《经》书:晋荀
  吴帅师败狄于大卤。杜预曰:大卤,晋阳县也。为晋之旧都。《春秋·定公十三
  年》,赵鞅以晋阳叛,后乃为赵矣。其水又东南流,入于汾。
  ○湛水
  △湛水出河内轵县西北山。
  湛水出轵县南原湛溪,俗谓之椹水也。是盖声形尽邻,故字读俱变同于三豕
  之误耳。其水自溪出,南流。
  △东过其县北,又东过波县之北。
  湛水南迳向城东,而南注。
  △又东过毋辟邑南。
  原《经》所注,斯乃湨川之所由,非湛水之闲关也,是《经》之误证耳。
  湛水自向城东南,迳湛城东,时人谓之椹城,亦或谓之隰城矣。溪曰隰涧,隰城
  在东,言此非矣。《后汉·郡国志》曰:河阳县有湛城,是也。
  △又东南当平县之东北,南入於河。
  湛水又东南迳邓,南流注于河,故河济有邓津之名矣。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Previous Chapter   Next Chapter >>   
卷一卷二卷三卷四卷五卷六卷七卷八
卷九卷十卷十一卷十二卷十三卷十四卷十五卷十六
卷十七卷十八卷十九卷二十卷二十一卷二十二卷二十三卷二十四
No.   I   [II]   Page

Comments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