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类 閱世心語   》 第59節:東學西漸與"東化"(4)      季羨林 Ji Xianlin

  2001年10月,七十六位中華文化研究者,其中也有我,發表了《中華文化復興宣言》,肯定:亞洲四小竜的崛起和日本的高速發展,都吸收了中華文化思想的智慧。當前西方一些有遠見之士都在盡力研究中華文化,並提出"西方的病,東方的藥來醫",形成了"東學西漸"。這些都說明了中華文化在當今世界仍有無窮的價值!
  我們知道,十六至十八世紀的"東學西漸"給歐洲思想界帶來了巨大而深刻的影響,中國哲學對法國啓蒙運動和德國古典哲學産生了巨大的影響。根據收入"東學西漸叢書"的朱謙之先生的《中國哲學對於歐洲的影響》,法國啓蒙思想傢盧梭、伏爾泰、孟德斯鳩、狄德羅、霍爾巴赫等人都受到中國文化的影響,重農學派的主要代表人物、經濟學家魁奈甚至有"歐洲孔夫子"之稱。儒傢的理性精神和人道原則,無神論和"人性本善"的思想,都被啓蒙思想傢用來作為同基督教神學作鬥爭的武器;道傢崇尚自然的原則也對法國唯物主義産生了明顯的積極影響。德國哲學家萊布尼茨能以平等的心態來對待中國哲學,他不諱言,自己的二進製直接受到《易經》中的陰陽八卦卦序的啓發。其大弟子沃爾弗同樣熱愛中國文化,曾因發表《中國的實踐哲學》的講演而受到迫害。德國古典哲學的開創者康德,是萊布尼茨--沃爾弗學派的嫡傳,他的"理性"一詞被認為來源於宋明理學的"理"和老子的"道"。
  中國與歐洲的文化交流,傳教士起的作用不可抹殺。隨着西方傳教士的東來,西學逐漸地傳到了中國。與此同時,中國的傳統文化也通過傳教士傳到了西方。傳教士在中國居住後,對中國的傳統文化或多或少都有瞭解。他們把中國的古代文化典籍譯成西方的文字傳到歐美,諸如《大學》、《中庸》、《論語》、《易經》等。在東學西漸中,有兩個人與青島有聯繫,是值得註意的,一個是衛禮賢(Richard Wilhelm,1873~1930),一個是翟理斯(Herbert Giles,1845~1935)。
  衛禮賢原名理查德·威廉,因為酷愛中國文化,便給自己取了個中文名字衛禮賢。他是德國基督教同善會的一名傳教士,1899年來中國,在青島傳教,也從事於教育和慈善事業,在中國生活了二十餘年,1924年回德國。在華期間,曾與康有為有交往,與勞乃宣相識頗深,並在勞乃宣的幫助下,着手翻譯《易經》,在德國以德文出版。他還創辦了禮賢書院,潛心研究中國儒傢學說。從1903年起,衛禮賢發表了大量有關中國和中國文化的論文,並着手翻譯中國古代哲學經典。已出版的有《論語》(1910年)、《老子》、《列子》(1911年)、《莊子》(1912年)、《中國民間故事集》(1914年),《易經》(1924年)、《呂氏春秋》(1928年)和《禮記》(1930年)等。回國後,在德國萊茵河畔的法蘭剋福創立中國研究所,出版雜志《中國的科學與藝術》,成為"中國在西方的精神使者"。德國的學者們給予衛禮賢高度和充分的肯定,法蘭剋福大學授予他漢學榮譽博士,他成了中國古代聖人的詮釋者。通過他,西方思想界的一大批代表人物接觸了中國文化,從中得到了或多或少的啓迪。如榮格認為從他那兒得到的教益比從其他任何人得到的都多。對衛禮賢翻譯的《周易》,榮格說:《易經》中包含着中國文化的精神和心靈;幾千年中國偉大智者的共同傾註,歷久而彌新,仍然對理解它的人,展現着無窮的意義和無限的啓迪。通過《易經》的幫助和啓發,榮格提出了"共時性原則",並將這種"共時性原則",作為自己的分析心理學發展的內在基石,認為建立在共時性原則基礎上的思維方式,在《易經》中表現最為充分,是中國思維方式最集中的體現。而對於西方人來說,這種思維方式,從赫拉剋利特之後,便在哲學史上消失,衹是在萊布尼茨那裏出現過一些低微的回聲。
  英國漢學家翟理斯在青島居住並遊學,1903年青島啤酒創立,譯名就是采用他和威妥瑪式拼音,而為Tsingtao Beer,他在中國擔任過多處英國領事,後來擔任英國劍橋大學第二任中文教授,治學勤,著作多,有"其書滿架"之譽。他對東學西漸有很大貢獻。他著有《中國歷史及其它概述》。他編的《華英辭典》,提到很多中國文人,附有各個漢字的廣東、客傢、福州、溫州、寧波等九個方言區的方音拼法。他著《古今姓氏族譜--中國人名大辭典》,介紹了從先秦到十九世紀的中國歷史人物,其中有不少是文學家。另著《中國文明》、《中國文學史》,魯迅的《中國小說史略》提到過這部外國人寫的中國文學史。他翻譯的作品也很多,有《英譯漢詩》,1898年他從《聊齋志異》的四百五十五個故事中選譯了一百六十四個故事,並根據其中的《夢》(即《蓮花公主》)改寫了一部芭蕾舞劇《蜜蜂》,1916年該劇上演後在歐洲引起轟動。他還有兩次重譯的《佛國記》(1877年、1923年),1905年寫《中國繪畫藝術概要》,1911年編《古今圖書集成索引》。廈門大學第一任校長兼國學院院長林文慶在1929年完成《離騷》的英譯時,他和印度著名詩人泰戈爾(R·Tagore)作了序。他還著有《儒傢及其競爭者》(1915年),並對《論語》、《孟子》、《老子》、《莊子》等思想經典作了部分翻譯。他和他的兒子對《莊子》都很有興趣,各有自己的《莊子》節譯本。1957年,英國出版了他用三十八年時間編成的《大英博物館藏敦煌漢文寫本目錄》。他的知名度很高,孫中山1897年春復函給他(時任劍橋大學教授),並應其所請寫了一篇自傳,談到自己初次出國的感受,"始見輪舟之奇,滄海之闊,自是有慕西學之心,窮天地之想"。"至於教則崇拜耶錦,於人則仰中華之湯武暨美國華盛頓矣"。孫中山的這些感受與文化交流有關。
  在翟理斯和衛禮賢幾十年之後,二十一世紀的第四年,青島大學《東方論壇》又開設了"東學西漸"的專欄,這不知是巧合,還是策劃者事先有意安排的。我希望這個欄目能夠吸引更多的學者參加,都來關註文化交流。我希望把這個欄目辦好,辦成一個有特色的欄日。
  2004年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後一章回 >>   
第1節:人生第2節:人生的意義與價值第3節:不完滿纔是人生
第4節:走運與倒黴第5節:緣分與命運第6節:牽就與適應
第7節:謙虛與虛偽第8節:時間第9節:成功
第10節:愛情(1)第11節:愛情(2)第12節:知足知不足
第13節:漫談倫理道德(1)第14節:漫談倫理道德(2)第15節:漫談倫理道德(3)
第16節:漫談倫理道德(4)第17節:論朋友第18節:談孝
第19節:老年談老第20節:老年四"得"第21節:老年十忌(1)
第22節:老年十忌(2)第23節:老年十忌(3)第24節:老年十忌(4)
第   [I]   II   [III]   [IV]   頁

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