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宗幼年登基为帝,面临着诸多诱惑,如果不善加管束,后果将不堪设想。李太后便负责起了督导神宗的任务。神宗即位后,李太后从慈宁宫搬到了乾清宫,严格要求神宗。每个孩子都有贪玩的时候,如果神宗因此而不好好读书,便会被李太后责令长时间跪地。每到大朝的时候,李太后在天刚蒙蒙亮的五更天便叫起明神宗,让太监与宫女扶着神宗坐下,拿水为他洗脸,然后送他坐上轿子去上朝。可见,神宗尽管贵为皇帝,恐怕要比一般的官宦子弟还要辛苦得多。
习惯了前呼后拥、颐令指使,神宗难免会有一些骄奢的行为。一次,神宗在宫中玩乐,一时兴起,让太监唱首新歌给他听听。太监回答说不会。神宗一怒之下,便拿剑去刺太监。在旁边人劝解之下,神宗开玩笑似地把太监的头发割掉,以示惩罚。整个事情类似于一场孩子般的闹剧。但李太后知道后,便马上命令张居正上疏劝谏,并且让神宗下《罪己诏》,向全天下承认自己的过错。国事已毕,家法难饶,李太后又将神宗召到后宫,命他跪在地上,数落他的过错。神宗涕泣不已,请求改正过错,才算完结。从这些事情可以看出,李太后几乎将神宗视为一个普通的民间子弟,严加管教,并不因为他是皇帝,而稍加宽纵。
李太后对于民间的朴素情感,是一直保留下来了的。神宗年长后,非常偶然地与一名宫女发生了关系,生下了后来的明光宗朱常洛。但神宗却碍于身份,羞于承认此事,并且长期不立朱常洛为太子。李太后知道此事后,责问神宗。神宗回答:“他是宫女的儿子”。李太后大怒,说:“你也是宫女的儿子”。神宗十分惶恐,趴在地上不敢起来。朱常洛因此被立为太子。俗话说“一人得道,鸡犬升天。”李太后既然已经母仪天下,她们家自然也会相应尊贵起来。他的父亲李伟被封为武清伯(李伟便是明清皇家园林清华园的始建者)。但李太后对于自己家庭管束十分严格,家人曾经犯过过错,李太后便命太监亲自到家宣布罪过,将家人绳之以法,做到了大义灭亲。
代表清朝官方对于明代历史正统观点的《明史》在记载李太后这些事迹时,是带有十分尊敬与钦佩的口吻的。现在看来,李太后既能安邦定国,又能谨守本份,在她掌控下的万历前十余年,明朝国泰民安、宫内和睦,一幅太平盛世的景象。这样的太后,在中国古代,是不多见的,可以讲是一位贤能的太后。
但《明史》对李太后并不全是褒奖,也有一些批评。这些批评是针对李太后尊崇佛教而发的。“顾好佛,京师内外多置梵刹,动费钜万,帝亦助施无算。居正在日,尝以为言,未能用也。”中国古代后妃尽管地位荣耀,生活安乐,但却不能离开京城,多数时候甚至只能整年、整日呆在宫中。她们与外界几乎是隔绝的。由于礼法的限制,宫中的娱乐活动也并不太多。时间长了,终日闷在宫中的后妃们自然觉得有些冷清与寂寞。这时能给她们带来一些外面消息的人只有尼姑了。尼姑在中国古代社会的角色绝不仅仅是佛教信徒,还是后宫、贵夫人们与外界联系的桥梁。尼姑走门串户,巧舌如簧,不仅能够将佛教信仰带给这些缺乏信仰的女人们,而且能够将外界的生活气息传递给这些寂寞的女人们。明代后宫与尼姑的关系是十分密切的,她们也大都信仰佛教,不仅在木鱼的敲打声中寻找精神寄托,而且能够让自己参加到社会娱乐中来。中国古代佛事活动不仅是一项宗教活动,也是一项社会大众的娱乐活动,届时各种民间文艺都会轮番上演,后妃们从而在设坛做法、捐资创寺的过程中,行使一些社会行为,与外界构成某种联系,让寂寞、冷清的生活热闹起来。
在明代后妃中,李太后对于佛教的虔诚与热心是出了名的。她经常捐资创建寺院,参与法事,铺设桥梁,甚至出于慈悲心肠,希望停止死刑。万历年间明朝政府曾经打算拆毁寺院,也由于李太后的缘故,而被中止。李太后捐资建立的最有名的寺院,便是万寿寺。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Previous Chapter Next Chapter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