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评传 遠去的國學大師及其時代:狂人劉文典   》 第59節:偶像陳寅恪(11)      章玉政 Zhang Yuzheng

  正如前面所寫到的,陳寅恪在名節堅守上的超然,是有其傢世淵源的。日軍侵入北平後,他父親散原老人絶食絶藥而死,這對於陳寅恪的心靈不可能不産生巨大的衝擊。
  其實在此之前,陳寅恪就已經表現出對學人名節的獨特見解。1927年6月2日,陳寅恪的清華同事、國學大師王國維自沉於頤和園昆明湖,留下遺書:"五十之年,衹欠一死;經此事變,義無再辱!"兩年後,清華國學研究院同仁一致推舉陳寅恪為王國維撰寫碑文。王國維為何而死?當時有很多說法,有的說是被羅振玉逼債,有的說是因為喪子之痛,有的說是緣於苦病厭世,但陳寅恪憑藉與王國維的交往,斷定他是死於名節。當時北伐軍即將攻入天津、北平,溥儀雖然早就不是皇帝了,卻一直住在天津,依然享受着遺老遺少們私下的頂禮膜拜,如今一切都將成為煙雲,王國維自覺唯有一死纔足以謝天恩。
  "君辱臣死"的思想雖然迂腐,但卻是千古文人生存的價值。這未嘗不是一種獨特的名節堅守。思慮良久,陳寅恪寫下了一段至今仍為世人所稱頌、景仰的名句:"先生之著述,或有時而不章;先生之學說,或有時而可商。惟此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歷千萬祀與天壤同久,共三光而永光。"獨立的精神、自由的思想,正是陳寅恪對於近世文人生存價值的重新解讀與構建。
  對於這一點,劉文典完全認同。正是因為擁有這樣的情懷,在1949年國民黨敗走臺灣前的"搶救學人"運動中,劉文典和陳寅恪都不約而同地選擇了拒絶。據說,離開大陸後,蔣介石曾多次派專機到南京接陳寅恪,但都失望而歸,這成了蔣介石的一大恨事。鬍適甚至都為劉文典全家辦好了去美國的簽證,但最後卻同樣遭到謝絶。
  拒絶國民黨的拉攏,並不代表陳寅恪就完全贊同共産黨的主張。實際上,經過多年戰亂的陳寅恪,此時最想做的就是尋找一個遠離政治的"世外桃源",潛心做自己的學問。他最終選擇了偏於中國南隅的嶺南大學。抗戰前夕,嶺南大學的校風就已基本形成,那就是"尊重個人思想、信仰、言論與學術的自由,絶不允許介入政治爭鬥"。1952年9月,全國院係調整,嶺南大學名義取消,並入中山大學。陳寅恪遂進入中山大學任教,直至逝世。
  其間,北京一直沒有忘記陳寅恪。1949年,毛澤東訪問蘇聯,突然被斯大林問起陳寅恪的行蹤,原來斯大林在著作《中國革命問題》中大量引用了陳寅恪的材料。回到國內後,毛澤東派人四處查找,終於得知陳寅恪在廣州,當即囑咐廣州當局要好好優待他。
  樹欲靜,而風不止。
  1953年夏天,陳寅恪生了一場小病。住院期間,他開始關註清代陳端生的彈詞小說《再生緣》,經過一段時間的醖釀,一篇氣勢如虹的學術論文《論〈再生緣〉》誕生了。這篇文章後來引起中國科學院院長郭沫若的極大興趣,這位"中國當代馬剋思主義歷史學開山鼻祖",用了一年多的時間研究《再生緣》,先後發表了七篇相關文章,似乎有與陳寅恪這位傳統史學大傢"一較高低"的意思,為之甚至不惜在一些文章中挑剔、駁斥陳寅恪的觀點。
  這似乎也能從另一個層面彰顯陳寅恪在北京高層心目中的地位。1953年,中共中央决定設立歷史研究委員會,由陳伯達、郭沫若、範文瀾、吳玉章、鬍繩、杜國庠、呂振羽、翦伯贊、侯外廬等人組成,毛澤東親自指定陳伯達任主任。"這份名單,基本上囊括了1949年後中國馬剋思主義歷史學的權威人士"16 。但是很明顯,這個名單上還缺少一個不容漏掉的名字:陳寅恪。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後一章回 >>   


【資料來源】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第1節:序篇 被忽略的"國學狂人"(1)第2節:序篇 被忽略的"國學狂人"(2)第3節:序篇 被忽略的"國學狂人"(3)
第4節:朋友鬍適之(1)第5節:朋友鬍適之(2)第6節:朋友鬍適之(3)
第7節:朋友鬍適之(4)第8節:朋友鬍適之(5)第9節:朋友鬍適之(6)
第10節:朋友鬍適之(7)第11節:朋友鬍適之(8)第12節:朋友鬍適之(9)
第13節:朋友鬍適之(10)第14節:朋友鬍適之(11)第15節:朋友鬍適之(12)
第16節:朋友鬍適之(13)第17節:朋友鬍適之(14)第18節:朋友鬍適之(15)
第19節:痛斥蔣介石(1)第20節:痛斥蔣介石(2)第21節:痛斥蔣介石(3)
第22節:痛斥蔣介石(4)第23節:痛斥蔣介石(5)第24節:痛斥蔣介石(6)
第   [I]   II   [III]   頁

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