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书类 徹底破解二十篇謀局之謎:隱藏的論語   》 子思無師自通?(2)      新燕頓旺 Xin Yandunwang

  原因就出在朱熹身上。朱熹這個人曾熟讀佛教經典,藉佛教典籍的感悟而讀儒書,頗有心得。可他為了配享孔廟、吃冷豬頭,居然反臉刻意排斥佛、道,希望以此重新樹立儒傢思想的權威和正統地位。大傢知道,佛教之所以興盛是因為歷代高僧輩出,傳承不斷,而儒傢思想卻常常“斷層”,幾百年纔出一個聖人,在傳承方面存在“短板”。人們普遍懷疑儒傢思想是不是有“心法”,它還是不是一個完善的思想體係。相比佛教、道教的延綿不斷,儒傢思想處於下風。於是朱熹便費盡心思地構架出了“孔子—曾子—子思—孟子”的道統來,以表明儒傢和佛教、道教一樣,是有嚴謹、一貫的繼承綫路的。那麽,曾子憑什麽能獲得聖統呢?他的“博士論文”何在?連《孝經》都不能確定為曾子所作,豈不難令世人信服嗎?所以,朱熹老先生大手一揮,便將《大學》由子思的版權變成曾子的版權了。過去人們著書立說,為的是將自己的心得智慧流傳下去,沒有版權概念,這就為朱熹上下其手創造了條件。
  按理說,僅憑朱熹的陰陰濕濕,不足以堵住天下悠悠衆口啊。可這時朱元璋適時地出現了。朱元璋登極之後,因為他的農民出身而頗覺自卑,所以他便捧出這位南宋時期的“聖賢”——朱熹,以光耀朱姓,提升他“本傢”的思想品位,使其統治政權合理化。朱元璋“塑造”聖賢的方式極其簡單粗暴,他規定:儒生考試一律以朱熹註的“四書”、“五經”為課本。“四書”便以官方的名義,被強行分派到孔子、曾子、子思、孟子頭上。朱熹的言論成為標準答案,儒生們就算知道吃的是蒼蠅,為了功名富貴,也不得不吞進肚裏。此後中國“八股”之風大盛,國民漸趨保守、迂腐。朱元璋、朱熹雙“朱”聯手(強權+劣質盜版),“朱頭朱腦”地閹割了中國的傳統文化,也順便閹割了中國知識分子獨立思考的能力,為“五四”運動以後中華傳統文化遭受重創埋下了禍根。
  今天,越來越多的學者通過《大學》、《中庸》的對比、研究、考證,漸漸形成與雙“朱”較量的力量,但尚未一掃陰霾、撥雲見日。可我相信,《大學》的版權最終會歸還給子思的。這裏,我們將《論語》的編排與《大學》(《禮記》之原本,非朱熹鬍排版本)寫作手法進行對比,就可發現二者異常相似。
  首先《大學》的敘事邏輯清晰,義理嚴密,與《論語》各篇風格就非常相似。
  其次,《大學》開篇講“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即所謂的“三綱”。其中“明德”是《論語》所述之道(剋俊明德即為道體);“親民”就是《論語》所述之仁,為道之用(非如朱熹所言親作新,親實為“親仁、愛人”之意);“止於至善”就是《論語》所述清淨之德,為道之相(至善不踐跡,乃無相之德,衹可通過詩、禮、樂的方式表現出來)。
  第三,《大學》提出“格物、緻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傢、治國、平天下”的“八目”。我們參照《衛靈公第十五》篇孔子的修道步驟,就可發現如出一轍。
  “格物、緻知”是“知及之”,意在明明德,以“知止而後有定,定而後能靜,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來明其“本”。格物之意就是“物有本末,事有終始,知所先後,則近道矣”、“自天子以至於庶人,壹是皆以修身為本”,指盡性知命,是止、定、靜、安、慮、得的“修身為本”的求證功夫——歸根復性以究己本體。本就是明德,即佛傢說的開悟得“根本智”。朱熹說《大學》沒有解釋什麽叫格物,實在可氣!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後一章回 >>   


【資料來源】同心出版社
作者簡介序:《論語》是生活中的一面鏡子《論語》今註逐個捉(1)《論語》今註逐個捉(2)
《論語》今註逐個捉(3)《論語》今註逐個捉(4)《論語》今註逐個捉(5)《論語》今註逐個捉(6)
《論語》今註逐個捉(7)目錄(1)目錄(2)目錄(3)
學以致用(1)學以致用(2)本立而道生(1)本立而道生(2)
真抓實幹才有真纔實學(1)真抓實幹才有真纔實學(2)態度决定一切(1)態度决定一切(2)
態度决定一切(3)態度决定一切(4)知人識禮(1)知人識禮(2)
第   [I]   II   [III]   頁

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