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评传 紀念王小波辭世十周年:王小波十年祭   》 第59節:狂歡.詛咒.再生/崔衛平(1)      李銀河 Li Yinhe

  狂歡.詛咒.再生
  ——關於《黃金時代》的文體
  崔衛平
  閱讀王小波小說的那份體驗是奇特的和難於言表的。這並不是說要將他的作品神秘化,而是指其中許多令人忍俊不禁的地方是不登大雅之堂、不便當衆指出或者幹脆就是孩子氣的。一個經過多年苦心經營、衣冠楚楚的成年人似乎不應從這種東西中得到樂趣,但如果我們想想,即便是我們這些終日行色匆匆的凡夫俗子,於節假日的某些空閑時光,尤其是與兒時朝夕相伴的親朋好友聚會閑聊時,也難免會擁有那份與生俱來的淘氣和放肆,並從中得到一份互不追究的寬容和喜悅。那麽,王小波設計的場面和人物,便意味着每天是這樣的節日,它們希望讀者不必過於當真,希望他們始終預備一份自由放鬆和寬待的心情。否則,讀到這樣的東西,有時便不知所措了。譬如在《革命時期的愛情》中,豆腐廠革委會主任老魯已經“四五十歲”,且為女性,“胖乎乎的”,多少也該有點這類人通常具備的驕矜和福相,但她毅然將所有這一切都置之腦後,因為懷疑王二在男厠所裏畫了不利於她的淫畫,她便“常常朝王二猛撲過來,要撕王二的臉。幸虧這時旁邊總是有人,能把她攔住。然後她就朝王二吐唾沫。吐唾沫想要吐準需要一定的練習和肺活量,老魯不具備這種條件,所以很少吐中王二,都吐到別人身上了”。
  這不禁讓人啞然失笑。我不好意思說,讀到這裏,我們天性中久藏不露的冥頑不化的那一面終於按捺不住,徑直同這種東西握手言歡,使我們的臉上浮現出那種幾乎是不知羞恥的微笑。
  犯罪嫌疑人王二此時已經跑得無蹤無影。他在一座最好該“穿條褲子”的塔裏工作,絶少下地面。老魯上不去,呆在下面幹着急。她唯一的指望是王二在疏通連接塔和各車間的管道時,自己從上面摔下來。但王二久經考驗,平衡能力好得很,這種事情絶不會發生。於是老魯拿根長的雞毛撣子捅他的腿,王二衹好退回到原來的房頂上去。可當對面車間拼命敲管子,問豆漿怎麽還不來時,老魯又不得不收回長竿,放王二過去。
  這簡直是動畫片中貓和老鼠之間一場無休無止的追逐遊戲。某種孩子氣的東西在其中暴露無遺。我想不揣冒昧地順便指出作為個人的王小波的一種心理現象:這位身高一米八幾的先生更像是一個大男孩,他非常完整地保留了一個頑童對待世界的全部態度,並且喜歡把事情說成自己希望看到的那樣,以個人的想象彌補現實世界的不足。互相追逐、爬高爬低的描寫在他的作品中比比皆是,逃離、逃脫始終是中心議題之一,有關這方面的想象時時到了荒誕不經的地步。在這個意義上,我們不妨把王小波的小說看做是供成年人閱讀的童話、卡通故事或傳奇。
  然而理解王小波的小說,卻需要在這一點上稍作停留。這種突出的兒童情結是進入王小波小說世界的一個入口,同時需要把它放到一個更為廣阔的背景中去認識。我們若以官方/民間、有權/無權,上層/下層這樣的區分來理解社會結構,那麽顯然,兒童處於無權無勢的社會下層,屬於民間團體,應歸入王小波所說的“沉默的大多數”。在這個範圍中的人們不得不面對來自權威的多方面的壓力,飽受種種限製包括話語權和思想自由的限製,兒童當然也不例外。他們的處境往往是懲罰性的,常常被嚇得不敢嚮對他們發號施令的人多看一眼,對方的威嚴和法力似乎是無邊的。然而這樣的場面同時也透露出某種喜劇性。第一,那個把自己打扮成威嚴十足的人他自己也是從兒童過來的,他不可能同面前這個他認為是不知羞恥的東西完全劃清界限,誰知道他們現在還有着怎樣千絲萬縷的聯繫呢。第二,他的這種權威衹是暫時的,那個年幼的“嗤嗤”生長的生命總有一天會長成比他本人要強壯的人,從而將他這個舊有的權威打翻在地,將其廢黜和罷免,這肯定是指日可待的將來。第三,這個權威不衹是暫時的,而且還是完全表面的。訓斥者本人心裏或許就十分清楚,他自己說的話有多少被這個孩子當成了耳邊風,他衹是因為無能和無奈纔擺出那副暴跳如雷的樣子。他如何是這種小東西的對手?就像壓製生活的人從來不是生活的對手一樣。憑着年幼的生命與生俱來的信念、無畏和盲目,兒童顯示出不甘屈服、難以屈服、永遠不可能令其全部屈服的特點。在這方面,他們與同處於這個沉默的階層中的其他成員有所區別,這表現在他們一係列的惡作劇、不知悔改、故意搗亂、信口開河、顛倒黑白、“蔫壞”上面。他們是這個廣泛的階層中最活躍、最不安於現狀、最生氣勃勃的一部分。同時還要提及的是,因為年齡偏低的緣故,尤其是王小波所屬的50年代的孩子們,有更多的機會和未被意識形態浸淫的底層勞動人民保持接觸,學會用他們樸素的眼光看待周圍世界,他們很容易和這些人們産生交流和共鳴,看到另外一種更具有民間色彩的生活,感受到來自民間的活力、快樂及粗俗放肆,包括這些人說話的口氣、所使用的俚語、俗語甚至不文明用語。因此,概括地說,在孩童身上體現了色彩豐富的人民性和民間性,煥發出更多生氣勃勃的奇想和革新精神。兒童世界和成人世界(民間/官方、權威/反權威)之間復雜微妙的辯證法,很可能成為某種喜劇性或狂歡精神的來源。
  我還想列出王小波不止一次提到的一些作傢作品的名單,他(它)們表明這位沒有上過一天大學文學係的理科學生,如何憑自己出色的嗅覺和對生活的洞察,繞過為更多的人們熟悉的19世紀歐洲小說,把眼光投嚮更為遙遠廣阔的歷史深處,和另外一些偉大的、深具變革精神的作品相遇:奧維德的《變形記》,薄迦丘的《十日談》、拉伯雷的《巨人傳》、塞萬提斯的《堂?吉訶德》、拉封丹的寓言詩、笛福的《魯濱遜漂流記》、馬剋?吐溫富於喜劇性的幾乎全部作品,包括一本並不太流行的《康涅狄剋州的美國人在亞瑟王朝》。這些作傢作品都産生於對他們本民族來說是偉大的新舊交替時期,面對舊世界走嚮衰亡和新世界即將誕生的情景,作傢們來自民間的新生力量一邊,從新鮮活潑的民間生活、傳統、語言中汲取營養,結果是在他們有時看似荒誕離奇的敘述背後,不可遏製地透露出來自人民大衆生活的再生力量和歡樂景象。王小波以最熱烈的口吻贊賞的是意大利當代作傢卡爾維諾,正是這位被視作“後現代主義”的經典人物,曾經花費了整整兩年時間,沉湎於浩瀚的民間傳統資料當中,整理、編纂出長短兩百篇《意大利童話》(中文譯本80萬字),其成就可與德國的格林兄弟相媲美。當然王小波閱讀的範圍比這份名單還要廣阔得多(其中還有對中國讀者、作者幾乎是完全陌生的英國維多利亞時期的地下小說),但這一部分卻是他獨特的,他人莫屬的。所有這些處於變革時期取自民間、穿上民間服裝語言的作品與王小波的氣質及看待事物的立場眼光不謀而合,使得他獨闢蹊徑地找到了自己所要表達的內容的相關形式。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後一章回 >>   


【資料來源】江蘇美術出版社
第1節:序第2節:成長歲月/艾曉明(1)
第3節:成長歲月/艾曉明(2)第4節:成長歲月/艾曉明(3)
第5節:成長歲月/艾曉明(4)第6節:成長歲月/艾曉明(5)
第7節:成長歲月/艾曉明(6)第8節:成長歲月/艾曉明(7)
第9節:成長歲月/艾曉明(8)第10節:成長歲月/艾曉明(9)
第11節:成長歲月/艾曉明(10)第12節:成長歲月/艾曉明(11)
第13節:成長歲月/艾曉明(12)第14節:成長歲月/艾曉明(13)
第15節:母親的憶念/宋華(1)第16節:母親的憶念/宋華(2)
第17節:母親的憶念/宋華(3)第18節:我的女婿王小波/李剋林(1)
第19節:我的女婿王小波/李剋林(2)第20節:吾弟小波/王小芹
第21節:藝術的內丹/王小平(1)第22節:藝術的內丹/王小平(2)
第23節:藝術的內丹/王小平(3)第24節:藝術的內丹/王小平(4)
第   [I]   II   [III]   [IV]   頁

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