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 二月蘭 February Lan   》 第59節:可以小中見大      季羨林 Ji Xianlin

  在政治方面,衆所周知,適之先生是不贊成共産主義的。但是,我們不應忘記,他同樣也反對三民主義。我認為,在他的心目中,世界上最好的政治就是美國政治,世界上最民主的國傢就是美國。這同他的個人經歷和哲學信念有關。他們實驗主義者不主張什麽"終極真理",而世界上所有的"主義"都與"終極真理"相似,因此他反對。他同共産黨並沒有任何深仇大恨。他自己說,他一輩子沒有寫過批判共産主義的文章,而反對國民黨的文章則是寫過的。我可以講兩件我親眼看到的小事。解放前夕,北平學生動不動就示威遊行,比如"瀋崇事件"、"反饑餓反迫害"等等,背後都有中共地下黨在指揮發動,這一點是人所共知的,適之先生焉能不知!但是,每次北平國民黨的憲兵和警察逮捕了學生,他都乘坐他那輛當時北平還極少見的汽車,奔走於各大衙門之間,逼迫國民黨當局非釋放學生不行。他還親筆給南京駐北平的要人寫信,為了同樣的目的。據說這些信至今猶存。我個人覺得,這已經不能算是小事了。另外一件事是,有一天我到校長辦公室去見適之先生。一個學生走進來對他說:昨夜延安廣播電臺曾對他專綫廣播,希望他不要走,北平解放後,將任命他為北大校長兼北京圖書館的館長。他聽了以後,含笑對那個學生說:"人傢信任我嗎?"談話到此為止。這個學生的身份他不能不明白,但他不但沒有拍案而起,怒發衝冠,態度依然親切和藹。小中見大,這些小事都是能夠發人深思的。
  適之先生以青年暴得大名,譽滿士林。我覺得,他一生處在一個矛盾中,一個怪圈中:一方面是學術研究,一方面是政治活動和社會活動。他一生忙忙碌碌,倥傯奔波,作為一個"過河卒子",勇往直前。我不知道,他自己是否意識到身陷怪圈。當局者迷,旁觀者清,我認為,這個怪圈確實存在,而且十分嚴重。那麽,我對這個問題有什麽看法呢?我覺得,不管適之先生自己如何定位,他一生畢竟是一個書生,說不好聽一點,就是一個書呆子。我也舉一件小事。有一次,在北京圖書館開評議會,會議開始時,適之先生匆匆趕到,首先聲明,還有一個重要會議,他要早退席,會議開着開着就走了題,有人忽然談到《水經註》。一聽到《水經註》,適之先生立即精神抖擻,眉飛舞,口若懸河。一直到散會,他也沒有退席,而且興致極高,大有挑燈夜戰之勢。從這樣一個小例子中不也可以小中見大嗎?
  我在上面談到了適之先生的許多德行,現在籠統稱之為"優點"。我認為,其中最令我欽佩,最使我感動的卻是他畢生奬掖後進。"平生不解藏人善,到處逢人說項斯。"他正是這樣一個人。這樣的例子是舉不勝舉的。中國是一個很奇怪的國傢,一方面有我上面講到的衹此一傢的"恩師";另一方面卻又有老虎拜貓為師學藝,貓留下了爬樹一招沒教給老虎,幸免為徒弟吃掉的民間故事。二者顯然是有點矛盾的。適之先生對青年人一嚮鼓勵提挈。四十年代,他在美國哈佛大學遇到當時還是青年的學者周一良和楊聯升等,對他們的天才和成就大為贊賞。後來周一良回到中國,傾嚮進步,參加革命,其結果是衆所周知的。楊聯升留在美國,在二三十年的長時間內,同適之先生通信論學,互相唱和,在學術成就上也是碩果纍纍,名揚海外。周的天才與功力,衹能說是高於楊,雖然在學術上也有所表現,但是,格於形勢,不免令人有未盡其纔之感。看了二人的遭遇,難道我們能無動於衷嗎?
  我同適之先生在孑民堂慶祝會上分別,從此雲天渺茫,天各一方,再沒有能見面,也沒有能互通音信。我現在談一談我的情況和大陸方面的情況。我同絶大多數的中老年知識分子和教師一樣,懷着絶對虔誠的心情,嚮往光明,嚮往進步。覺得自己真正站起來了,大有飄飄然羽化而登仙之感,有點忘乎所以了。我從一個最初喊什麽人萬歲都有點忸怩的低級水平,一踏上"革命"之路,便步步登高,飛馳前進;再加上天縱睿智,虔誠無垠,全心全意,投入造神運動中。常言道:"衆人拾柴火焰高。"大傢群策群力,造出了神,又自己膜拜,完全自覺自願,决無半點勉強。對自己則認真進行思想改造。原來以為自己這個知識分子,雖有缺點,並無罪惡;但是,經不住社會上根紅苗壯階層的人士天天時時在你耳邊聒噪:"你們知識分子身軀髒,思想臭!"西方人說:"謊言說上一千遍就成為真理。"此話就應在我們身上,積久而成為一種"原罪"感,怎樣改造也沒有用,衹有心甘情願地居於"老九"的地位,改造,改造,再改造,直改造得懵懵懂懂,"兩涘渚崖之間,不辨牛馬"。然而涅槃難望,苦海無邊,而自己卻仍然是膜拜不息。通過無數次的運動一直到十年浩劫自己被關進牛棚被打得一佛出世二佛升天,皮開肉綻,仍然不停地膜拜,其精誠之心真可以驚天地泣鬼神了。改革開放以後,自己腦袋裏纔裂開了一點縫,"覺今是而昨非",然而自己已快到耄耋之年,垂垂老矣,離開魯迅在《過客》一文講到的長滿了百合花的地方不太遠了。
  至於適之先生,他離開北大後的情況,我在上面已稍有所涉及;總起來說,我是不十分清楚的,也是我無法清楚的。到了1954年,從批判俞平伯先生的《紅樓夢研究》的資産階級唯心論起,批判之火終於燒到了適之先生身上。這是一場缺席批判。適之遠在重洋之外,坐山觀虎鬥。即使被鬥的是他自己,反正傷不了他一根毫毛,他樂得怡然觀戰。他的名字仿佛已經成一個稻草人。渾身是箭,一個不折不扣的"箭垛",大陸上衆傢豪傑,個個義形於,爭先恐後,萬箭齊發,適之先生兀自巍然不動。我幻想,這一定是一個非常難得的景觀。在浪費了許多紙張和筆墨、時間和精力之餘,終成為"竹籃子打水,一場空",亂哄哄一場鬧劇。
  適之先生於1962年猝然逝世,享年已經過了古稀,在中國歷代學術史上,這已可以算是高齡了,但以今天的標準來衡量,似乎還應該活得更長一點。中國古稱"仁者壽",但適之先生衹能說是"仁者不壽"。當時在大陸上"左"風猶狂,一般人大概認為鬍適已經是被打倒在地的人,身上被踏上了一千衹腳,永世不得翻身了。這樣一個人的死去,有何值得大驚小怪!所以報刊雜志上沒有一點反應。我自己當然是被蒙在鼓裏,毫無所知。十幾二十年以後,我腦袋裏開始透進點光的時候,我越想越不是滋味,曾寫了一篇短文《為鬍適說幾句話》,我連"先生"二字都沒有勇氣加上,可是還有人勸我以不發表為宜。文章終於發表了,反應還差強人意,至少沒有人來追查我,我心裏一塊石頭落了地。最近幾年來,改革開放之風吹緑了中華大地,知識分子的心態有了明顯的轉變,身上的枷鎖除掉了,原罪之感也消逝了。被潑在身上的污泥濁水逐漸清除了,再也用不着天天夾着尾巴過日子了。這種思想感情上的解放,大大地提高了他們的積極性,願意為祖國的繁榮富強貢獻自己的力量。出版界也奮起直追,出版了幾部《鬍適文集》。安徽教育出版社雄心最強,準備出版一部超過兩千萬字的《鬍適全集》。我可是萬萬沒有想到,主編這一非常重要的職位,出版社竟垂青於我。我本不是鬍適研究專傢,我誠惶誠恐,力辭不敢應允。但是出版社卻說,現在北大曾經同適之先生共過事而過從又比較頻繁的人,衹剩下我一個人了。鐵證如山,我衹能"仰"(不是"俯")允了。我也想以此報知遇之恩於萬一。我寫了一篇長達一萬七千字的總序,副標題是:還鬍適以本來面目。意思也不過是想撥亂反正,以正視聽而已。前不久,又有人邀我在《學林往事》中寫一篇關於適之先生的文章,理由同前,我也應允而且從臺灣回來後抱病寫完。這一篇文章的副標題是:畢竟一書生。原因是,前一個副標題說得太滿,我哪裏有能力還適之先生以本來面目呢?後一個副標題是說我對適之先生的看法,是比較實事求是的。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後一章回 >>   
第1節:儼然成為古人第2節:值得回憶的花第3節:神奇的絲瓜第4節:幽徑悲劇
第5節:二月蘭第6節:不可接觸者第7節:寫完聽雨第8節:清塘荷韻
第9節:重返哥廷根第10節:饑餓地獄中第11節:我的老師們第12節:十分剛強的人
第13節:學習吐火羅文第14節:使我畢生難忘第15節:邁耶一傢第16節:八十述懷
第17節:一場春夢終成空第18節:至今大惑不解第19節:我的大學生活第20節:有勇氣承擔
第21節:沒有絲毫歧視第22節:北京終於解放了第23節:難得的硬漢子第24節:永遠不應忘記
第   [I]   II   [III]   頁

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