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错杀了袁崇焕,而是错用了袁崇焕
说崇祯皇帝滥杀大臣实在是言过其实了。而对于袁崇焕的死,与其说是崇祯皇帝错杀了他,不如说是错用了他。
当初,崇祯皇帝将尚方宝剑亲手赐予袁崇焕,委托给他收复全辽的重任,对于袁崇焕的信誓旦旦,崇祯皇帝百感欣慰。然而,他并没有想到,袁崇焕的表现却一次又一次地令他失望。
在那个内忧外患的岁月里,崇祯皇帝还是一个刚坐上皇位的新君,面对紧张的辽东战局,大臣们总是言辞闪烁,没有几个肯去那里赴职,更何况是去那里收复全辽。就在崇祯皇帝对用人一筹莫展的时候,袁崇焕被许多大臣推举了出来。其实,崇祯皇帝对袁崇焕是否是一个能当重任的将帅之才心里并无把握,但朝中无将可派的局面,加上袁崇焕一再表现出敢战敢拼,并且愿意承担这个重任,崇祯也就没有过多的考虑,委以袁崇焕戍边重任。
早在明熹宗的时候,袁崇焕就曾屡立战功,多次坚守边防,曾先后击退过努尔哈赤、皇太极的入侵。明朝的文臣武将中,没有几个能让敌人闻风丧胆的,袁崇焕确实是其中一个。袁崇焕是个性格刚毅的人,早在魏忠贤时期,他就看不惯魏忠贤的专权,并拒绝向他附和,面对魏忠贤的强权威胁,丝毫没有动摇意志,以致后来被免去官职。直到崇祯皇帝铲除魏忠贤后,他才又回到边防岗位上,并肩负重任。
得到崇祯皇帝重用后的袁崇焕,有说不出的喜悦与激动。面对着对平辽一事满怀期望的崇祯皇帝,他甚至脱口而出"五年平辽"之言。如此的豪言壮语,真的是袁崇焕的既定目标吗?事实并非如此。其实,袁崇焕在说这句话的时候,就已经抱着安慰皇帝的心情了。当时,兵科给事中许誉卿对袁崇焕的说法表示怀疑,便避开崇祯皇帝与他谈到此事,得到的答复竟然让他叹息。按照袁崇焕的回答,他是看到皇帝对平辽一事期望太大,才以"五年平辽"一说来安慰他的。一国之君又岂是大臣能随意以谎言来安慰的呢?袁崇焕到底是在安慰还是欺骗呢?欺君之罪可是要杀头的啊。
崇祯皇帝还是满怀一腔希望等待着袁崇焕兑现诺言,而在焦急的等待中,袁崇焕的所作所为又逐渐让他忍无可忍了。
崇祯二年(1629年),刚上任的袁崇焕一到辽东就办了件令崇祯皇帝不满的事情。他在到达辽东后,认为鸭绿江东江总兵毛文龙部好大喜功,逐渐产生了不满。随后,袁崇焕担心毛文龙难服自己的调遣,便找到内阁辅臣钱龙锡商量平辽相关事宜,主要是商量对待毛文龙的态度。经过一番商量后,他们认为,对毛文龙"可用则用之,不可用则杀之"。此后袁崇焕便一心想除掉毛文龙。
毛文龙也是一名善战的武将,万历年间,他以朝鲜为根据地对抗后金兵,保障了与明朝的水陆交通,并在后金的后方出兵,有效牵制了后金西进入侵明朝。对于毛文龙,朝廷一贯抱着"毛文龙灭奴虽不足,牵奴则有余"的态度。
然而,袁崇焕全然没有顾及朝廷以及崇祯皇帝的态度,凭着自己的判断与个人利益,擅自决定斩杀毛文龙。当时,袁崇焕以阅兵为由,到达毛文龙处,随即请出尚方宝剑,私自宣布了毛文龙犯下12条大罪,并命人将毛文龙绑起来,在帐前当众斩首。
尚方宝剑象征着神圣的权威,怎么能够轻易行使呢?崇祯皇帝当然不满意。更重要的是,毛文龙死得是不是莫名其妙暂且不说,但死得不是时候是肯定的。毛文龙一死,皇太极自然就少了一个后顾之忧,对明朝是比较不利的。就冲这一条,袁崇焕就不能摘掉过失。
尽管崇祯皇帝十分不满,但考虑到人死不能复生,而且毛文龙一死,辽东就更缺少可用的武将了,辽东的边防就更加需要袁崇焕去支撑。于是,崇祯皇帝将怒火藏在心里,认可了袁崇焕的做法,以安其心。看到崇祯皇帝的态度,原毛文龙的部下,皆以为是崇祯皇帝指使袁崇焕的,便将不满之意转到了皇帝身上,甚至采取了偏激对抗。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Previous Chapter Next Chapter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