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史 皇傢醫事   》 康熙帝因“痘”得福(1)      屈維英 Qu Weiying

  清順治十一年三月十八日(1654年5月4日),一個發育良好的男嬰在北京紫禁城內的景仁宮呱呱墜地了。這是一個非同尋常的嬰兒,一個與大清王朝榮辱與共的嬰兒。這個孩子就是後來的康熙帝,名叫愛新覺羅·玄燁。
  但命運仿佛給這個日後註定要成就一番偉業的小孩開了一個小小的玩笑,康熙兩歲時竟然染上了致命的天花。
  在清代及清代以前,天花基本上是一種不治之癥,這種病傳染性強,一旦得上就有生命危險。滿族人進入中原後,由於對氣候水土的不適應,天花在滿族人中的發病率增高不少,嬰幼兒死亡率更高。儘管在漢人中早有鼻吸疫苗免疫的方法,但因當時滿漢矛盾尖銳,滿族人對漢族人很不信任,因而未采取任何積極的免疫措施。
  據《中國醫學史》記載,玄燁出生前後的連續三年,京城正流行天花,嚇得王公貴族人人自危,不敢出門。
  為了避免在宮中染上天花,還在襁褓中的玄燁就被抱往紫禁城外的福佑寺中“避痘”,主要由兩個保姆看護。一個保姆是內務府正白旗漢軍包衣曹璽的妻子孫氏,即曹雪芹的祖母;另一個是瓜爾佳氏。但“避痘”並未取得預期的效果,玄燁兩歲時還是染上了天花。但他生命力極強,終於在保姆的精心照料下,抵抗住了天花病毒的襲擊,奇跡般地活了下來——儘管病毒在他幼嫩的臉蛋上留下了一個個俗稱“麻子”的麻癍。
  也許有人會問,小玄燁為什麽能戰勝天花呢?這恐怕要從他的血統說起。
  康熙帝的曾祖父努爾哈赤和祖父皇太極都是滿族人,他的祖母孝莊皇太後是蒙古人,母親佟佳氏是漢軍佟圖賴的女兒,幼年入宮,後為皇妃,屬漢族人。這種多民族的混合血液,不僅給康熙帶來了健壯的體魄,先天優於常人,而且對他日後的性格也起到了不可忽視的作用。
  康熙八歲喪父,十歲喪母,但他的祖母孝莊皇太後卻是一個精明能幹的政治傢。康熙從小在祖母的精心撫養和教誨下,健康成長,又從祖母貼身侍女蘇麻喇姑學習蒙古語文,由滿洲師傅傳授騎射技藝,同時接受係統的漢族儒傢教育,吸收了中原文明的精華。康熙的勇武與奮進,繼承了滿族這個“馬背民族”的豪放性格;胸懷的遠大與待人處事的豁達大度,受到了熱情奔放的蒙古人的熏陶;仁恕與韜略,則來自博大精深的漢族儒學的滋養。後來,他力主開放與求新,則是受了耶穌教主導的西方文化的影響。康熙大帝的這種多民族、多元化的文化素養,在中國兩千多年數百個封建皇帝中都是空前絶後的。由此可見,中國幾千年的文明史,同時也是一部多民族不斷融合的歷史,在血緣上很難進行絶對的區分,而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康熙帝玄燁出世時,他的父母雖然還未成年,甚至可以說他們本身還是少年兒童,但是玄燁並非先天不足,而是“年少而頗壯大”。
  據歷史記載,玄燁結婚時的實際年齡是11歲零6個月,新娘則是11歲零9個月,比其父母的結婚年齡又小了許多。他的第一個兒子出生時,他衹有13周歲半,最後一個兒子出生時,他已經65歲。對於生育年齡,中醫認為“男不過盡八八,女不過盡七七”。也就是說,就生育年齡而論,男性最高不超過64歲,女性最高不超過49歲。康熙65歲仍能生子,其身體可謂壯矣!
  令人沒有想到的是,玄燁之所以能繼承帝位,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他出過天花,對天花病毒有了免疫力。
  順治十八年(公元1661年)正月初二,玄燁的父皇順治帝前往憫忠寺觀看他的親信太監吳良輔削發出傢儀式,回宮後便發覺染上了可怕的天花,清宮上下一片驚慌。從脈案看,當時順治帝高燒不退,渾身乏力,惡心嘔吐,痘疹兇險,危在旦夕。在這一關鍵時刻,24歲的順治帝不得不急需選定一位皇太子,繼承帝位,以保大清江山世代傳承下去。但是在衆多皇子中選誰繼承帝位,成了一個十分棘手的問題。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後一章回 >>   
《皇傢醫事》目錄作者自序(1)作者自序(2)作者自序(3)
清代對太醫院的完善種痘戰勝天花惡魔(1)種痘戰勝天花惡魔(2)為兒童種痘防治天花(1)
為兒童種痘防治天花(2)活血化瘀廣泛運用(1)活血化瘀廣泛運用(2)帝王也需用猛藥(1)
帝王也需用猛藥(2)醫療護理方法多(1)醫療護理方法多(2)醫藥理論建樹卓越(1)
醫藥理論建樹卓越(2)藥材地道要講究地道藥材為什麽療效好重視未病控病情(1)
重視未病控病情(2)中醫治西人中西醫藥的主要差別臨終救命生脈散(1)
第   [I]   II   [III]   [IV]   [V]   頁

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