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思考 周國平自選集   》 探究存在之謎(1)      周國平 Zhou Guoping

  一  如同一切"文化熱"一樣,所謂"昆德拉熱"也是以誤解為前提的。人們把道具看成了主角 ,誤以為眼前正在上演的是一出政治劇,於是這位移居巴黎的捷剋作傢便被當作一個持不同 政見的文學英雄受到了歡迎或者警惕。  現在,隨着昆德拉的文論集《小說的藝術》中譯本的出版,我祝願他能重獲一位智者應得的 寧靜。  昆德拉最欣賞的現代作傢是卡夫卡。當評論傢們紛紛把卡夫卡小說解釋為一種批評資本主義 異化的政治寓言的時候,昆德拉卻贊揚它們是"小說的徹底自主性的出色樣板",指出其意 義恰恰在於它們的"不介入",即在所有政治綱領和意識形態面前保持完全的自主。  "不介入"並非袖手旁觀,"自主"並非中立。卡夫卡也好,昆德拉也好,他們的作品即使 在政治的層面上也是富於批判意義的。但是,他們始終站得比政治更高,能夠超越政治的層 面而達於哲學的層面。如同昆德拉自己所說,在他的小說中,歷史本身是被當作存在境況而 給予理解和分析的。正因為如此,他們的政治批判也就具有了超出政治的人生思考的意義。  高度政治化的環境對於人的思考力具有一種威懾作用,一個人哪怕他是笛卡兒,在身歷其境 時恐怕也難以怡然從事"形而上學的沉思"。面對血與火的事實,那種對於宇宙和生命意義 的"終極關切"未免顯得奢侈。然而,我相信,一個人如果真是一位現代的笛卡兒,那麽, 無論他寫小說還是研究哲學,他都終能擺脫政治的威懾作用,使得異乎尋常的政治閱歷不是 阻斷而是深化他的人生思考。  魯迅曾經談到一種情況:呼喚革命的作傢在革命到來時反而沉寂了。我們可以補充一種類似 的情況:呼喚自由的作傢在自由到來時也可能會沉寂。僅僅在政治層面上思考和寫作的作傢 ,其作品的動機和效果均係於那個高度政治化的環境,一旦政治淡化(自由正意味着政治淡 化),他們的寫作生命就結束了。他們的優勢在於敢寫不允許寫的東西,既然什麽都允許寫 ,他們還有什麽可寫的呢?  比較起來,立足於人生層面的作傢有更耐久的寫作生命,因為政治淡化原本就是他們的一個 心靈事實。他們的使命不是捍衛或推翻某種教義,而是探究存在之謎。教義會過時,而存在 之謎的謎底是不可能有朝一日被窮盡的。  所以,在移居巴黎之後,昆德拉的作品仍然源源不斷地問世,我對此絲毫不感到奇怪。  二  在《小說的藝術》中,昆德拉稱小說傢為"存在的勘探者",而把小說的使命確定為"通過 想像出的人物對存在進行深思","揭示存在的不為人知的方面"。  昆德拉所說的"存在",直接引自海德格爾的《存在與時間》。儘管這部巨著整個兒是在談 論"存在",卻始終不曾給"存在"下過一個定義。海德格爾承認:"'存在'這個概念是 不可定義的。"我們衹能約略推斷,它是一個關涉人和世界的本質的範疇。正因為如此,存 在是一個永恆的謎。  按照尼采的說法,哲學家和詩人都是"猜謎者",致力於探究存在之謎。那麽,小說的特點 何在?在昆德拉看來,小說的使命與哲學、詩並無二緻,衹是小說擁有更豐富的手段,它具 有"非凡的合併能力",能把哲學和詩包容在自身中,而哲學和詩卻無能包容小說。  在勘探存在方面,哲學和詩的確各有自己的尷尬。哲學的手段是概念和邏輯,但邏輯的繩索 不能套住活的存在。詩的手段是感覺和意象,但意象的碎片難以映顯完整的存在。很久以來 ,哲學和詩試圖通過聯姻走出睏境,結果好像並不理想,我們讀到了許多美文和玄詩,也就 是說,許多化裝為哲學的詩和化裝為詩的哲學。我不認為小說是惟一的乃至最後的出路,然 而,設計出一些基本情境或情境之組合,用它們來包容、連接、貫通哲學的體悟和詩的感覺 ,也許是值得一試的途徑。  昆德拉把他小說裏的人物稱作"實驗性的自我",其實質是對存在的某個方面的疑問。例如 ,在《不能承受的存在之輕》中,托馬斯大夫是對存在之輕的疑問,特麗莎是對靈與肉的疑 問。事實上,它們都是作者自己的疑問,推而廣之,也是每一個自我對於存在所可能具有的 一些根本性睏惑,昆德拉為之設計了相應的人物和情境,而小說的展開便是對這些疑問的深 入追究。  關於"存在之輕"的譯法和含義,批評界至今衆說紛紜。其實,衹要考慮到昆德拉使用的" 存在"一詞的海德格爾來源,許多無謂的爭論即可避免。"存在之輕"就是人生缺乏實質, 人生的實質太輕飄,所以使人不能承受。在《小說的藝術》中,昆德拉自己有一個說明:" 如果上帝已經走了,人不再是主人,誰是主人呢?地球沒有任何主人,在空無中前進。這就 是存在的不可承受之輕。"可見其涵義與"上帝死了"命題一脈相承,即指人生根本價值的 失落。對於托馬斯來說,人生實質的空無尤其表現在人生受偶然性支配,使得一切真正的選 擇成為不可能,而他所愛上的特麗莎便是絶對偶然性的化身。另一方面,特麗莎之受靈與肉 問題的睏擾,又是和托馬斯既愛她又同衆多女人發生性關係這一情形分不開的。兩個主人公 各自代表對存在的一個基本睏惑,同時又構成誘發對方睏惑的一個基本情境。在這樣一種頗 為巧妙的結構中,昆德拉把人物的性格和存在的思考同步推嚮了深入。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後一章回 >>   


【資料來源】海南出版社
自選集序詩人的執著和超脫(1)詩人的執著和超脫(2)幸福的悖論(1)
幸福的悖論(2)幸福的悖論(3)每個人都是一個宇宙(1)每個人都是一個宇宙(2)
每個人都是一個宇宙(3)活着寫作是多麽美好(1)活着寫作是多麽美好(2)活着寫作是多麽美好(3)
女性拯救人類我的傢園在理論和學術之外人與書之間睏惑與坦然
尋求智慧的人生在義與利之外性愛五題(1)性愛五題(2)
旅+遊=旅遊?藝術·技術·魔術從擠車說到上海不是傢愛書傢的樂趣(1)
第   [I]   II   [III]   [IV]   [V]   [VI]   [VII]   頁

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