异国风情 大小眼看美国   》 第59节:美国新一代"中国通"如何看中国(2)      Chen Jiang

  涪陵师范学院大学的英文教师李雪顺撰文介绍说,"何伟"这个中文名字是Peter在此间取下的。也许由于这个非常中国化的名字,也可能因为其天生喜好交际且为人豪爽的性格,何伟在涪陵任教期间深入社会各阶层,广交朋友,对中国尤其是西南地区长江沿线的社会文化和风土人情作了深入的观察和了解。"1997年冬天,何伟的父亲从美国专程来涪陵看望他时,曾经非常自信地跟我说,他的儿子Peter早晚有一天会成为美国家喻户晓的作家。当时我对老先生的话并没有太在意,只是看到年轻的何伟经常走乡串户,与涪陵的三教九流都能够发展友情"。
  何伟在给我的电子邮件中回忆说,在涪陵这座小城,总共只有两个老外,没有互联网,也没有手机,几乎与世隔绝。他平时除了教书之外,就是在街头游逛,和各种人混在一起。从中他学会了中国话,也了解了当地民情。
  1998年,何伟回到父母身边。2001年初,长篇游记体小说《江城:长江边的两年》在美国出版,很快就名列《纽约时报》畅销书排行榜。由于该书内容翔实可信,反映中国现实的视角独特,很快在国际上引起反响,至今该书已经翻译成了法文、意大利文、韩文、匈牙利文、泰语等,在世界上多个国家和地区销售。
  1999年,何伟再度来到北京,一待就是9个年头。刚开始,他在《华尔街日报》北京分社当助理,后来他为《华尔街日报》亚洲版、《南华早报》、《远东经济评论》、《国家地理》杂志、《纽约时报》等海外报刊撰稿。2001年成为《纽约客》杂志的首位驻华记者。这种自由职业的身份,使得何伟有机会随意穿行在中华大地进行体验、采访。
  2006年,何伟出版了他的第二部作品《甲骨:中国过去与现在之旅》(Oracle Bones: A Journey Between China's Past and Present)。全书从1999年5月写到2002年6月,作者穿行于北京、上海、新疆、台湾、南京、安阳、丹东、涪陵、武威等地,穿插记录了中国的过去与现在。使用"甲骨"作为书名,是因为甲骨曾经被中国人用来记录远古、占卜未来,具有连接过去与将来的寓意。
  在《甲骨》中,何伟讲述了他在涪陵教过的3个中国学生的故事:毕业后去温州教书的威利和南茜,去深圳给台商打工的艾米莉。何伟与他们通信,去拜访他们,记录他们从内地到沿海的生活变迁。
  在接受《华尔街日报》记者采访时,何伟谈到了《甲骨》的创作意图:"在中国,个人与集体的观念现在已经完全颠倒过来。中国过去注重的是整个集体,而个人不应该出风头。不过现在个人已经得到了解放,开始为自己的利益奋斗。这些个体的表现令人吃惊。我们正在见证个体意识在中国的崛起。他们上进心强、甘冒风险、敢于自己作决定。书中的每个人物都越来越多地将自己视为一个个体。他们要为自己负责,也意识到可以改变自己的生活"。"我在中国的工作不是改变中国,或者改变中国人的想法。我的工作是帮助人们正确了解中国人现在关心的是什么、他们最看重的是哪些东西。我不能让自己的想法影响了主题──中国的现状到底是什么样子。"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Previous Chapter   Next Chapter >>   
第1节:代序第2节:自序(1)
第3节:自序(2)第4节:自序(3)
第5节:为什么说诚信是美国社会的通行证(1)第6节:为什么说诚信是美国社会的通行证(2)
第7节:为什么说诚信是美国社会的通行证(3)第8节:为什么说诚信是美国社会的通行证(4)
第9节:美国社会生活中的"活雷锋"(1)第10节:美国社会生活中的"活雷锋"(2)
第11节:美国社会生活中的"活雷锋"(3)第12节:免费公共资源从何而来(1)
第13节:免费公共资源从何而来(2)第14节:残疾人在美国处处受优待(1)
第15节:残疾人在美国处处受优待(2)第16节:美国穷人如何过日子(1)
第17节:美国穷人如何过日子(2)第18节:美国穷人如何过日子(3)
第19节:市长为啥不领一分钱工资(1)第20节:市长为啥不领一分钱工资(2)
第21节:市长为啥不领一分钱工资(3)第22节:为什么要由陪审团来审案(1)
第23节:为什么要由陪审团来审案(2)第24节:为什么要由陪审团来审案(3)
No.   [I]   II   [III]   [IV]   [V]   Page

Comments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