涪陵師範學院大學的英文教師李雪順撰文介紹說,"何偉"這個中文名字是Peter在此間取下的。也許由於這個非常中國化的名字,也可能因為其天生喜好交際且為人豪爽的性格,何偉在涪陵任教期間深入社會各階層,廣交朋友,對中國尤其是西南地區長江沿綫的社會文化和風土人情作了深入的觀察和瞭解。"1997年鼕天,何偉的父親從美國專程來涪陵看望他時,曾經非常自信地跟我說,他的兒子Peter早晚有一天會成為美國傢喻戶曉的作傢。當時我對老先生的話並沒有太在意,衹是看到年輕的何偉經常走鄉串戶,與涪陵的三教九流都能夠發展友情"。
何偉在給我的電子郵件中回憶說,在涪陵這座小城,總共衹有兩個老外,沒有互聯網,也沒有手機,幾乎與世隔絶。他平時除了教書之外,就是在街頭遊逛,和各種人混在一起。從中他學會了中國話,也瞭解了當地民情。
1998年,何偉回到父母身邊。2001年初,長篇遊記體小說《江城:長江邊的兩年》在美國出版,很快就名列《紐約時報》暢銷書排行榜。由於該書內容翔實可信,反映中國現實的視角獨特,很快在國際上引起反響,至今該書已經翻譯成了法文、意大利文、韓文、匈牙利文、泰語等,在世界上多個國傢和地區銷售。
1999年,何偉再度來到北京,一待就是9個年頭。剛開始,他在《華爾街日報》北京分社當助理,後來他為《華爾街日報》亞洲版、《南華早報》、《遠東經濟評論》、《國傢地理》雜志、《紐約時報》等海外報刊撰稿。2001年成為《紐約客》雜志的首位駐華記者。這種自由職業的身份,使得何偉有機會隨意穿行在中華大地進行體驗、采訪。
2006年,何偉出版了他的第二部作品《甲骨:中國過去與現在之旅》(Oracle Bones: A Journey Between China's Past and Present)。全書從1999年5月寫到2002年6月,作者穿行於北京、上海、新疆、臺灣、南京、安陽、丹東、涪陵、武威等地,穿插記錄了中國的過去與現在。使用"甲骨"作為書名,是因為甲骨曾經被中國人用來記錄遠古、占卜未來,具有連接過去與將來的寓意。
在《甲骨》中,何偉講述了他在涪陵教過的3個中國學生的故事:畢業後去溫州教書的威利和南茜,去深圳給臺商打工的艾米莉。何偉與他們通信,去拜訪他們,記錄他們從內地到沿海的生活變遷。
在接受《華爾街日報》記者采訪時,何偉談到了《甲骨》的創作意圖:"在中國,個人與集體的觀念現在已經完全顛倒過來。中國過去註重的是整個集體,而個人不應該出風頭。不過現在個人已經得到瞭解放,開始為自己的利益奮鬥。這些個體的表現令人吃驚。我們正在見證個體意識在中國的崛起。他們上進心強、甘冒風險、敢於自己作决定。書中的每個人物都越來越多地將自己視為一個個體。他們要為自己負責,也意識到可以改變自己的生活"。"我在中國的工作不是改變中國,或者改變中國人的想法。我的工作是幫助人們正確瞭解中國人現在關心的是什麽、他們最看重的是哪些東西。我不能讓自己的想法影響了主題──中國的現狀到底是什麽樣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