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类 性情解讀:劉緒義讀春秋   》 第59節:多難興邦,霸權轉移常在晉(1)      劉緒義 Liu Xuyi

  8、多難興邦,霸權轉移常在晉
  麯沃代晉
  晉國是春秋時期一個重要的諸侯國,說他重要,一是因為晉一度成為春秋五霸之一;一是因為晉國特殊的政治格局。
  讀春秋史,晉國始於一句玩笑,終於一個玩笑。
  晉國的始祖唐叔虞是周武王庶子、周成王的弟弟。唐叔受封建國,始於一句玩笑。一天,年幼的周成王和弟弟叔虞一起在院子裏做遊戲,成王把一片桐葉削成珪的形狀送給叔虞,說:"用這個封給你。"站在一旁的周公(《史記》說是史佚)聽到成王此番話,便請求選擇一個吉日封叔虞為諸侯。周成王說:"我這是和弟弟開個玩笑呢,怎麽要當真嗎?"周公(或史佚)答道:"天子無戲言。衹要說了,史官就應如實記載下來,按禮節完成它,並奏樂章歌詠它。"於是周成王衹好封叔虞為諸侯。正好當時周公剛剛滅掉了今天山西遠城、臨汾之間的唐國,也需要有人去那裏鎮守,叔虞就被封為唐侯。叔虞死後,他的兒子燮改國號為"晉",這就是後來的晉國。
  這就是"桐葉封弟"一典的由來。
  唐代大才子柳宗元不相信這個"桐葉封弟"的故事,專門寫了一篇《桐葉封弟辯》。
  "王之弟當封邪?周公宜以時言於王,不待其戲而賀以成之也;不當封邪?周公乃成其不中之戲,以地以人與小弱者為之主,其得為聖乎?且周公以王之言不可苟焉而已,必從而成之耶?設有不幸,王以桐葉戲婦寺,亦將舉而從之乎?凡王者之德,在行之何若。設未得其當,雖十易之不為病。要於其當,不可使易也,而況以其戲乎?若戲而必行之,是周公教王遂過也。"
  柳宗元說王弟如果應該封,周公應該及時地跟成王說,不能因為開玩笑而弄假成真。王弟如果不應該封,而周公把一句玩笑弄假成真,將唐地封給一個孩子,如此作為怎麽能算是聖人?假使成王隨便拿着一片葉子去跟宮女、太監們開分封的玩笑,難道周公也要成王兌現嗎?大凡君王的道德好壞,要看他做的事怎麽樣。如果做得不對,即使改變十次也不要緊,一定要做得對了纔算,何況他明明是在開玩笑呢?如果開玩笑的話也一定要實行,那就是周公教成王做錯事了。
  柳宗元這一辨有沒有道理呢?當然有。但是,我認為,柳宗元也有些過於認真了,他衹是認為這個桐葉封弟的故事不應該是周公所為,如果確有其事,那麽就是周公在教唆成王做錯事,但周公是聖人,是不可能去這麽做的。但《史記》明確寫的是當時的史官史佚而不是周公,柳宗元為何不去辨史佚呢?因此柳宗元對"桐葉封弟"一典的完全否定,也不全對。周公固然不會拿孩子之言來决定國傢大事。但事實上,作為武王之子的叔虞本就有資格受封。由於這事年代久遠,未能詳情,很有可能是等到叔虞成年後,周公或史佚想起成王當年的戲言,便趁機要求成王封弟於唐。並非當即就要成王兌現"戲言"。至於柳宗元說假設是一個宮女、太監,成王會不會開這種玩笑呢?我想不至於。即使要當真,封一桐葉又如何?這件事本身大可以不必當真,真正當真的背後是因為叔虞本身有資格受封。唐本來是一個"戎狄之民實環之"的夷夏雜居國傢,民風民俗,價值觀念多不一致,故而成王賜唐叔虞"啓以夏政,疆以戎索"的因地製宜的治國方針。可見,成王封弟並非僅僅是一句玩笑。
  但是,春秋歷史上的晉國卻是以亂聞名的。先是長期發生弒君篡位的故事;後來則是自毀公室。
  弒君篡位風潮始於晉昭侯之際,公元745年,當年護送周平王東遷雒邑的晉文侯去世,史載,"我周東遷,晉鄭是依",這時的晉君就是晉文侯,公元前760年,晉文侯殺死了與平王對峙了二十餘年之久的攜王,周平王纔真正安定下來,史稱"晉文侯於是乎定天子"。感激涕零的周平王發佈《文侯之命》,給文侯頒發奬狀,稱贊文侯"剋慎明德",後人將這一錫命收入了《尚書》。文侯之子晉昭侯即位後,分封了叔父成師於麯沃,是為麯沃桓叔。麯沃桓叔成師就是晉穆侯之子、文侯之弟。他娶了齊國公主姜氏為妻,生一長子,取名曰"仇";後生一庶子取名"成師"。仇,就是晉文侯姬仇,成師就是麯沃桓叔。當晉穆侯為自己的兩個兒子取名時,晉大夫師服就指出,太子名曰仇,少子名曰成師,這是嫡庶名字的顛倒,預示着晉國將要發生內亂。果然,穆侯死後,他的弟弟殤叔自立為君,太子仇無奈出奔,內亂開始。幾年之後,仇又殺了回來,把叔叔幹掉,奪回了大位。等到晉文侯仇死後,他的弟弟成師又殺死他的兒子晉昭侯,掀起了六十年晉國內亂的大幕。
  當然,晉大夫師服的預言僅僅是一種巧合,仇的兒子晉昭侯被弟弟成師所殺以及晉國的六十年內戰,其根本原因在於君子所言:"末大於本而得民心,不亂何待!"就是說因為成師的封地麯沃大於晉君的都城翼,叫做臣強主弱,而桓叔受封時已五十八歲,正是有經驗、有謀略的年紀,他受封後大肆好德施德,使"晉國之衆皆附焉",因而勢力超過了都城翼。又趕上春秋初年那種亂世,桓叔便開始了代翼的謀劃。
  晉昭侯七年(公元前739年),麯沃桓叔指使晉大夫潘父殺昭侯於絳,弒君成功。但因為晉人還不能接受小宗躍居大宗之上的事實,桓叔不敢進入國都翼,篡位失敗,衹好等待時機。昭侯之子平立為晉孝侯,晉孝侯十五年(公元前725年),麯沃桓叔之子莊伯率師攻入都城,殺死晉孝侯,由於都人抵抗和荀國軍隊的增援,篡位也未成功。孝侯之子郄立為國君,是為晉鄂侯。
  七年後即公元前718年,麯沃莊伯聯合鄭邢二國並得到周桓王的支持,討伐晉侯,晉侯郄放棄國都,逃奔隨,(山西介休縣東南),周桓王立郄的兒子光為晉哀侯。兩年後,公元前716年,莊伯死於麯沃,其子稱為麯沃伯,即麯沃武公。晉哀侯為翦滅麯沃連續嚮麯沃武公發動進攻。但在公元前710年的徑庭(山西麯沃縣東北)一戰中,武公大敗前來討伐的哀侯軍隊並捕殺哀侯和晉大夫欒共叔欒成於汾水之濱。晉又立哀侯之小子為君,史稱小子侯。僅隔四年,公元前706年,麯沃武公設計誘殺了小子侯。周桓王命虢仲立哀侯之弟緡為晉侯。晉侯緡二十八年公元前678年,麯沃武公終於滅晉侯緡,事後麯沃武公以晉之寶器賄賂周僖王,周僖王眼見晉國統一已成事實,無法改變,做了一回順水人情,正式承認晉武公位列諸侯。《詩經》唐風有一首《無衣》詩寫的便是這一史事。
  麯沃小宗連殺五君、逐一君,最後取而代之為大宗,在春秋史上堪稱罕見。表明晉國公族內部嚴重缺乏親親尊尊的宗法等級觀念,這種宗法等級觀念的缺乏,在麯沃小宗代替大宗立為晉侯後,又演變為自上而下的大宗滅小宗的滅親風潮。
  這一風潮始於晉獻公時期。麯沃武公列為諸侯即成為晉武公的次年,就在伐翼之戰中死去。公元前677年其子詭諸即位是為晉獻公。詭諸之名字也是帶有紀念意義的。晉武公伐夷的時候,俘虜了夷的首領詭諸。蒍國請而免之。但他不知報答。等到周王室公子子國作亂的時候,就對晉人曰:"與我伐夷而取其地。"遂以晉師伐夷,殺夷詭諸。武公便給自己的兒子取了一個同樣的名字詭諸。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後一章回 >>   
第1節:為不刊之言,著將來之法(1)第2節:為不刊之言,著將來之法(2)
第3節:為不刊之言,著將來之法(3)第4節:為不刊之言,著將來之法(4)
第5節:為不刊之言,著將來之法(5)第6節:為不刊之言,著將來之法(6)
第7節:為不刊之言,著將來之法(7)第8節:一個謠言,一個女人,一臺烽火(1)
第9節:一個謠言,一個女人,一臺烽火(2)第10節:一個謠言,一個女人,一臺烽火(3)
第11節:一個謠言,一個女人,一臺烽火(4)第12節:一個謠言,一個女人,一臺烽火(5)
第13節:平王東遷,歷史不可承受之變(1)第14節:平王東遷,歷史不可承受之變(2)
第15節:平王東遷,歷史不可承受之變(3)第16節:平王東遷,歷史不可承受之變(4)
第17節:平王東遷,歷史不可承受之變(5)第18節:平王東遷,歷史不可承受之變(6)
第19節:平王東遷,歷史不可承受之變(7)第20節:平王東遷,歷史不可承受之變(8)
第21節:平王東遷,歷史不可承受之變(9)第22節:莽夫當國,歷史不可承受之纍(1)
第23節:莽夫當國,歷史不可承受之纍(2)第24節:莽夫當國,歷史不可承受之纍(3)
第   [I]   II   [III]   [IV]   [V]   頁

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