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科普 》 中国黄河调查 》
第59节:黄河调查(59)
张华侨 Zhang Huaqiao
王健 Wang Jian
贫困导致孩子们不能获得教育,形成了老一代文盲没有消失又出现了新的一代文盲,这进一步导致仰韶村经济和文化的衰退。
权力逼迫下的签字
依山而建,俯视洛河,曾富甲三省船行六河,占地18万亩,头枕泾阳西安脚踏临沂济南,马跑千里不吃别家草,人行千里尽是康家田,历经400多年富裕12代的康百万庄园,给巩义市康店镇康南村的农民带来的不是一种自豪而是面对拆除房子后的无奈和痛苦。
康店镇一位退休教师康靖说,康家曾以洛河、黄河从事运输业将当地土特产、粮食运往外地,兴旺之时康家有100多条船航行在洛河及黄河上。
康家的船队北到北京南到扬州,西经黄河入渭河到达关中,将关中的棉花沿黄河运到山东,同时将江南的布料、瓷器运到黄河西部。他们依托沿黄河流域开设的店铺能将各地货物迅速销售,这种以河流形成的贸易使康家迅速积累了巨额财富。
利用清政府与白莲教之争,康家承担了为清朝几十万大军运输物资的任务,以尽忠的商业意识提供服务,这场战争为康家获取了大笔财富。
康家的眼光仍停留在农业和商业上,没有将资本投入制造业,这使康家尽管积累了巨额资本,却并不能给中国的工业化开辟道路。他们的孩子也不过是学习简单的计账,没有产生改革社会的思想家。
1949年以后,这个家族被政治运动分解,财产的没收、消失与人员的离散,使康家的辉煌如门前的洛河一样永远地消失。一个乡村自治文明的进程被打断,被以阶级斗争为纲代替。
土改时,康家的资产被分给村民。康靖说,他家分到了几亩地及家具。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康家留下的字画在文革被当作“毒草”化为灰烬,而作为阶级斗争的一个样板,气派壮观的康家庄园却得以保存下来。
土改时,康店村人均有1亩多地,现在却下降到人均只有几分地。耕地在不断减少,可人口却在急剧增加,农民的生存环境越来越严酷,他与孩子一家10多口人住在两间窑洞里。
家庭贫困使他父亲失去了读书的机会,家庭的文化传承从这时就出现了断裂。他只是在康家给农民办的免费学校读了小学,只有三个教师要教100多个学生。读的是国文和数学,这样的教育质量不可能给他们更多的知识。
1956年康靖考取了河南大学中文系,当时巩义仅有两个人考上。教了一辈子书的康靖却无奈地看到,儿子由于“文革”而没有上大学,文化到他孩子这一代不是走向繁荣而是出现倒退。
对文化的倒退,康靖认为,“文革”使孩子不能接受教育是社会条件决定的,今天孙子上不起学又是经济条件造成的。
儿子说,连续9年的干旱使他家种的4亩地,不但投入的人力、物力费用收不回来,而且收获的粮食有时生活都维持不了,更谈不上财富的积累,最后还要靠打工赚钱来补充家庭生活开支。
康南村处在康百万庄园文物保护区,当地政府搞开发想拆除农民的房子,补偿按1993年出台的标准,每平方米220元。10多年过去了,物价迅猛上涨,现在农民要建相同面积的房子就要承担更多的费用,损失自然还是农民自己承担。
康靖与村民找政府谈判补偿时,拆迁的部门根本不想将补偿标准提高。拆迁的指令从2003年6月就下达了,11月开始拆迁时,他们上访到市到省直到北京。上访使拆迁暂时停止,可2004年3月拆迁又重新开始。
一位姓王的妇女说,她家有五间房共100多个平方米,镇官员要拆除她家房子时,她说你们必须拿出拆迁证。对方拿不出证,她说没有证就不能拆,可官员没有理会她陈述的理由,竟然将她的房子院墙先推倒。
看到这个情况,她气愤地指责,你们凭什么推倒我的房子?对着乡镇官员她一阵痛骂,她想这房子是她一家人经过几十年一点点积累资金建起来的,怎么一转眼就要被他们强行拆除?她越想越气愤并打了拆除她房子的一个副镇长一耳光。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资料来源】湖北人民出版社 |
|
|
第1节:黄河调查(1) | 第2节:黄河调查(2) | 第3节:黄河调查(3) | 第4节:黄河调查(4) | 第5节:黄河调查(5) | 第6节:黄河调查(6) | 第7节:黄河调查(7) | 第8节:黄河调查(8) | 第9节:黄河调查(9) | 第10节:黄河调查(10) | 第11节:黄河调查(11) | 第12节:黄河调查(12) | 第13节:黄河调查(13) | 第14节:黄河调查(14) | 第15节:黄河调查(15) | 第16节:黄河调查(16) | 第17节:黄河调查(17) | 第18节:黄河调查(18) | 第19节:黄河调查(19) | 第20节:黄河调查(20) | 第21节:黄河调查(21) | 第22节:黄河调查(22) | 第23节:黄河调查(23) | 第24节:黄河调查(24) | |
| 第 [I] II [III] [IV] [V] 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