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四书类 》 國學基本教材·論語捲 》
第59節:論人(19)
李鍌 Li Xian
像顔淵這樣傑出的弟子,自然足以繼承孔子的志業,弘揚儒學,行道於天下;然而卻英年早逝,纔活四十歲,孔子怎能不惋惜悲痛呢?甚至於事過境遷之後,衹要談到顔淵,就發出"惜乎"之嘆,惋傷不已。玩味本章"吾見其進也,未見其止也"二句,除了追念逝者之外,藴含着另一層意義,即孔、顔師徒之情是植根於道義的,是與學問的研究、文化的弘揚、理想的實現相終始的。
今日人倫式微,風俗澆薄,玩味本章旨趣,對於孔、顔師生之情,怎能不興起懷慕之思呢?
(八)
子謂①顔淵曰:"用之則行,捨之則藏②,惟我與爾有是夫③!"子路曰:"子行三軍④則誰與?"子曰:"暴虎馮河⑤,死而無悔者,吾不與也。必也臨事而懼⑥,好謀而成⑦者也。"(《述而》第七·一○)
章旨
孔子贊許顔淵能得用行捨藏之宜,勉勵子路臨事當守戒慎善謀之道。
註釋
① 謂告語。
② 用之則行捨之則藏若遇到賢君重用,就行道於世,兼善天下;若遭捨棄,不用於時,則退而獨善其身。行,實行經世濟民之道。捨,音shě。
③ 夫音fú,句末語氣助詞,相當於口語"吧"字。
④ 行三車統率三軍。古代兵製,一萬二千五百人為軍。天子六軍,大國三軍。
⑤ 暴虎馮河空手搏虎,涉水渡河。暴,搏鬥。馮河,徒涉,無舟涉水。馮,音pínɡ,為淜(péng)之假藉字。《說文解字》:"淜,無舟渡河也。"
⑥ 臨事而懼面臨用兵之事,能謹慎戒懼。
⑦ 好謀而成善於規劃謀略而决定成功。成,成其謀。
析論
本章可分兩個層面來理解:一是孔子稱許顔淵已臻用捨行藏隨時處中的境界;一是孔子回答子路的問題,指點他臨事戒懼的要領。
孔子對顔淵說:"用之則行,捨之則藏,惟我與爾有是夫!"顔淵衹是沉默,並未作聲。這正好為孔子"吾與回言終日,不違如愚"(《為政》篇)一番話作註腳。行與藏都是針對"道"來說的。孔子與顔淵都有高尚的品格和深厚的才學,足以行道,若得君王重用,必能"得志澤加於民"、"達則兼善天下"(並見《孟子·盡心》篇上)。若見棄於時君世主,則懷藏道術,退隱林泉,"獨善其身","修身見於世"(並見《孟子·盡心》篇上),絶不患得患失,貪戀權位。無論用、捨,都能以義為準則,隨時處中,恰如其分。孔子、顔淵的高風亮節,較之於世上蠅營狗苟,機變譎詐,爭權奪利,寡廉鮮恥的政客,真有天壤之別。
子路見孔子如此認可顔淵,也想表現一下,於是立即請問老師:"若是行軍作戰,老師將用誰?"言下之意,當是"非我子路莫屬了"。子路雖有才學,可是也難免有所疏略,孔子乃藉機指點他,以期子路恢弘器識,更上層樓。孔子是不輕易談論軍事的。如果一定要談行軍作戰,也有境界高下之分。一味逞血氣之勇,就好比暴虎馮河,卻沒有什麽頭腦,這種人是不足以統率三軍的。衹有頭腦冷靜,思慮周密,面臨軍事能戰兢戒慎,足智多謀而穩操勝券的人,纔足以剋敵製勝,達成任務。孔子這番話不僅將"勇之粗者"與"勇之精者"區分得很清楚,而且提升了子路的境界,可謂善譬而喻。
問題與討論
1. 你認為顔回是一個什麽樣的人?
2. 孔門四科以"德行"為首,它和其他三科有無關係?請說出你的看法。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
|
第1節:序 | 第2節:論道德(1) | 第3節:論道德(2) | 第4節:論仁愛(1) | 第5節:論仁愛(2) | 第6節:論仁愛(3) | 第7節:論仁愛(4) | 第8節:論仁愛(5) | 第9節:論仁愛(6) | 第10節:論孝友(1) | 第11節:論孝友(2) | 第12節:論孝友(3) | 第13節:論孝友(4) | 第14節:論孝友(5) | 第15節:論修養(1) | 第16節:論修養(2) | 第17節:論修養(3) | 第18節:論修養(4) | 第19節:論修養(5) | 第20節:論修養(6) | 第21節:論修養(7) | 第22節:論修養(8) | 第23節:論修養(9) | 第24節:論修養(10) | |
| 第 [I] II [III] 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