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书类 論語疏證   》 第59節:述而篇第七(7)      楊樹達 Yang Shuda

  樹達按:據此二事,知昭公本習於容儀,蓋當時有知禮之名,故陳司敗以為問也。
  《白虎通?諫諍篇》曰:所以為君隱惡何?君至尊,故設輔弼,置諫官,本不當有遺失。《論語》曰:陳司敗問:“昭公知禮乎?”孔子曰:“知禮。”此為君隱也。
  孔子退,揖巫馬期而進之,
  《史記?仲尼弟子傳》曰:巫馬施,字子旗,少孔子三十歲。
  曰:“吾聞君子不黨,君子亦黨乎?
  《衛靈公篇》曰:君子矜而不爭,群而不黨。
  君取於吳,為同姓,
  《禮記?坊記篇》曰:子云:取妻不取同姓,以厚別也。故買妾不知其姓,則卜之。
  又《大傳篇》曰:係之以姓而弗別,綴之以食而弗殊,雖百世而昏姻不通者,周道然也。
  謂之吳孟子。君而知禮,孰不知禮?”
  《春秋?哀公十二年》曰:夏五月甲辰,孟子卒。《公羊傳》曰:孟子者何?昭公之夫人也。其稱孟子何?諱娶同姓,蓋吳女也。何註云:《春秋》不係吳者,禮,婦人係姓,不係國;不稱夫人,不言薨,不書葬者,深諱之。《𠔌梁傳》曰:孟子者,何也?昭公夫人也。其不言夫人,何也?諱娶同姓也。《左氏傳》曰:昭公娶於吳,故不書姓。
  《白虎通?嫁娶篇》曰:不娶同姓者,重人倫,防淫,恥與禽獸同也。《論語》曰:“君娶於吳,為同姓,謂之吳孟子。”《麯禮》曰:“買妾不知其姓,則卜之。”
  巫馬期以告。子曰:“丘也幸,苟有過,人必知之。”
  《史記?仲尼弟子傳》曰:臣不可言君親之惡,為諱也,禮也。
  《公羊傳?閔公元年》曰:春秋為尊者諱。
  《荀子?子道篇》曰:子路問於孔子曰:“魯大夫練而牀,禮邪?”孔子曰:“吾不知也。”子路出,謂子貢曰:“吾以夫子為無所不知,夫子徒有所不知。”子貢曰:“女何問哉?”子路曰:“由問:魯大夫練而牀,禮邪?夫子曰:吾不知也。”子貢曰:“吾將為女問之。”子貢問曰:“練而牀,禮邪?”孔子曰:“非禮也。”子貢出,謂子路曰:“女謂夫子為有所不知乎?夫子徒無所不知,女問非也。禮,居是邑,不非其大夫。”
  樹達按:居是邦不非其大夫,不非其君可知矣。
  ○子與人歌而善,必使反之,而後和之。
  ○子曰:“文,莫吾猶人也,躬行君子,則吾未之有得。”
  ○子曰:“若聖與仁,則吾豈敢。抑為之不厭,誨人不倦,則可謂雲爾已矣。”公西華曰:“正唯弟子不能學也。”
  《孟子?公孫醜上篇》曰:昔者子貢問於孔子曰:“夫子聖矣乎?”孔子曰:“聖則吾不能,我學不厭而教不倦也。”子貢曰:“學不厭,智也;教不倦,仁也。仁且智,夫子既聖矣。”
  《呂氏春秋?尊師篇》曰:子貢問孔子曰:“後世將何以稱夫子?”孔子曰:“吾何足以稱哉?勿已者,則好學而不厭,好教而不倦,其惟此邪。”
  《說苑?說叢篇》曰:學問不倦,所以治己也;教誨不厭,所以治人也。
  ○子疾病,子路請禱。子曰:“有諸?”子路對曰:“有之。誄曰:禱爾於上下神祗。”子曰:“丘之禱久矣。”
  《論衡?感虛篇》曰:聖人修身正行,素禱之日久,天地鬼神知其無罪,故曰禱久矣。
  《太平御覽》引《莊子》曰:孔子病,子貢出卜。孔子曰:“吾坐席不敢先,居處若齊,飲食若祭,吾卜之久矣。”(據《睏學紀聞》引。)
  ○子曰:“奢則不孫,儉則固。
  《禮記?雜記下篇》曰:孔子曰:管仲鏤簋而朱,旅樹而反坫,山節藻,賢大夫也,而難為上也。晏平仲祀其先人,豚肩不掩豆,賢大夫也,而難為下也。君子上不僭上,下不下。
  又《禮器篇》曰:是故君子大牢而祭謂之禮,匹士大牢而祭謂之攘。管仲鏤簋朱,山節藻,君子以為濫矣。晏平仲祀其先人,豚肩不掩豆,瀚衣濯冠以朝,君子以為隘矣。
  樹達按:上二節皆謂管仲失之奢,晏子失之儉也。
  《????鐵論?通有篇》曰:昔孫權敖相楚,妻不衣帛,馬不秣粟。孔子曰:“不可。太儉極下,此《蟋蟀》所為作也。”
  《說苑?權謀篇》曰:孔子曰:“奢則不遜。”夫不遜者必侮上,侮上者,逆之道也。
  《漢書?董仲舒傳》曰:對策曰:“臣聞:制度文采玄黃之飾,所以明尊卑,異貴賤,而勸有德也。故《春秋》受命,所先製者,改正朔,易服色,所以應天也。然則宮室旌旗之製,有法而然者也。故孔子曰:‘奢則不遜,儉則固。’儉非聖人之中製也。”
  與其不孫也,寧固。”
  《八佾篇》曰:林放問禮之本。子曰:“大哉問!禮,與其奢也,寧儉;喪,與其易也,寧戚。”
  《禮記?檀弓下篇》曰:曾子曰:“晏子可謂知禮也已,恭敬之有焉。”有若曰:“晏子一狐襲三十年,遣車一乘,及墓而反。國君七人,遣車七乘;大夫五個,遣車五乘,晏子焉知禮?”曾子曰:“國無道,君子恥盈禮焉。國奢則示之以儉,國儉則示之以禮。”
  ○子曰:“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
  《荀子?子道篇》曰:子路問於孔子曰:“君子亦有憂乎?”孔子曰:“君子,其未得也,則樂其意;既已得之,又樂其治。是以有終身之樂,無一日之憂。小人者,其未得也,則憂不得;既已得之,又恐失之。是以有終身之憂,無一日之樂也。”
  ○子溫而厲,
  《子張篇》曰:子夏曰:君子有三變:望之儼然,即之也溫,聽其言也厲。
  《賈子?道術篇》曰:欣可安謂之熅,(熅與溫通。)反熅為鷙。
  威而不猛,
  《左傳?襄公三十一年》曰:有威而可畏謂之威。
  《堯曰篇》曰:子夏曰:君子正其衣冠,尊其瞻視,儼然人望而畏之,斯不亦威而不猛乎?
  恭而安。
  《賈子?道術篇》曰:接過慎容謂之恭,反恭為媟。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後一章回 >>   


【資料來源】江西人民出版社
第1節:前 言第2節:陳寅恪序第3節:自 序第4節:學而篇第一(1)
第5節:學而篇第一(2)第6節:學而篇第一(3)第7節:學而篇第一(4)第8節:學而篇第一(5)
第9節:學而篇第一(6)第10節:學而篇第一(7)第11節:學而篇第一(8)第12節:學而篇第一(9)
第13節:學而篇第一(10)第14節:為政篇第二(1)第15節:為政篇第二(2)第16節:為政篇第二(3)
第17節:為政篇第二(4)第18節:為政篇第二(5)第19節:為政篇第二(6)第20節:為政篇第二(7)
第21節:為政篇第二(8)第22節:八佾篇第三(1)第23節:八佾篇第三(2)第24節:八佾篇第三(3)
第   [I]   II   [III]   [IV]   頁

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