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释家类 》 法苑珠林 》
第五十八
釋道世 Shi Daoshi
謀謗篇第六十七(此有五部)
述意部咒詛部誹謗部避譏部宿障部述意部第一夫心者衆病之源。口者臧否之本。同出異名禍福殊泒。故知身口三業。無非構禍之因。眼耳六情。悉為招舋之首。致使謀謗聖凡拄壓良善。橫受三根長辭七衆。但死生有命富貴由業。縱加鴆毒毒不能傷。異道興謀謀不能害。徒起謗心虛施禱祀。故班婕好雲。修善尚不蒙福。為邪欲以何望。若鬼神有知。不受佞邪之訴。若其無知。訴之何益。良由雪山之藥。真偽頗辯。庵羅之果。生熟難分。故如來在世尚不免謗。況今是凡。豈逃斯責。責是宿殃時來須受。此亦己事。何得恨他。然虛謗之罪。自加塗炭。如唇口是弓。心慮如弦。音聲如箭。長夜空發徒染身口。特須自省緘口慎心也。
咒詛部第二如大方廣總持經云。佛言。善男子。佛滅度後。若有法師。善隨樂欲為人說法。能令菩薩學大乘者及諸大衆有發一毛歡喜之心乃至暫下一渧淚者。當知皆是佛之神力。若有愚人。實非菩薩假稱菩薩。謗真菩薩及所行法。復作是言。彼何所知。彼何所解。若彼此和合則能住持流通我法。若彼此違諍則正法不行。此謗法之人極大罪業。墮三惡道難可出離。若有愚人。於佛所說而不信受。雖復讀誦千部大乘為人解脫獲得四禪。以謗他故七十劫中受大苦惱。況彼愚人實無所知而自貢高。乃至誹謗一四句偈。當知是業定墮地獄永不見佛。以惡眼視發菩提心人。故得無眼報。以惡口謗發菩提心人。故得無舌報。
又賢愚經云。昔佛在世時。有微妙比丘尼得阿羅漢果。與諸尼衆自說往昔所造善惡業行果報。告尼衆曰。乃往過去有一長者。其傢巨富。唯無子息。更取小婦夫甚愛念。後生一男。夫婦敬重視之無厭。大婦心妒。私自念言。此兒若大當攝傢業。我唐勤苦聚積何益。不如殺之。即取鐵針刺兒腮上。後遂命終。小婦是疑大婦殺。即便語言。汝殺我子。大婦爾時謂無罪福反報之殃。即與咒誓。若殺汝子。使我世世夫為蛇螫所生兒子。水漂狼啖自食子肉。身現生埋。父母居傢失火而死。作是誓已後時命終。緣殺兒故墮於地獄受苦無量。地獄罪畢得生人中。
為梵志女。年漸長大適娶夫傢。産生一子。後復懷妊滿月欲産。夫婦相將嚮父母捨。至於中路腹痛遂産。夜宿樹下。夫時別臥。前所咒誓今悉受之。時有毒蛇螫殺其夫。婦見夫死即便悶絶。後乃得蘇。至曉天明便取大兒着於肩上。小者抱之。洟泣進路。路有一河。深而且廣。即留大兒着於此岸。先抱小者度着彼岸。
還迎大兒。兒見母來入水趣母。水即漂去。母尋追之。力不能救。須臾之間俄爾沒死。還趣小兒狼來啖訖。但見流血狼藉在地。母時斷絶良久乃蘇。遂前進路逢一梵志。是父親友。即嚮梵志具陳辛苦。梵志憐愍相對啼哭。尋問傢中平安以不。梵志答言。父母眷屬大小近日失火一時死盡。聞之懊惱死而復蘇。梵志將歸供給如女。後復適娶妊身欲産。夫外飲酒日暮乃還。婦暗閉門在內獨坐。須臾婦産。夫在門喚。婦産未竟。無人往開。夫破門入捉婦熟打。婦陳産意。夫瞋怒故尋取兒殺。以酥煮之逼婦令食。婦食子後心中酸結。自惟薄福乃值斯人。便棄逃走到波羅柰。至一園中樹下坐息。有長者子。其婦新死。日來塚上追戀啼哭。見此女人樹下獨坐。即便問之。遂為夫婦。經於數日夫忽壽終。時彼國法若其生時夫婦相愛。夫死之時合婦生埋。時有群賊來開其塚。賊帥見婦面首端正。即納為婦。經於數旬。夫破他塚為主所殺。賊伴將屍來付其婦。復共生埋。經於三日狐狼開塚。因而得出。自剋責言。宿有何罪。旬日之間遭斯禍厄。死而復蘇。今何所歸。得全餘命。聞釋迦佛在衹桓中。即往佛所求哀出傢。由於過去施闢支佛食發願力故。今得值佛出傢修道得阿羅漢。達知先世殺生之業所作咒誓墮於地獄現在辛酸受斯惡報無相代者。微妙自說。昔大婦者今我身是。雖得羅漢。常熱鐵針從頂上入足下而出。晝夜患此無復堪忍。殃禍如是終無朽敗。
又舊譬喻經云。佛在世時。有一大姓。常好惠施。後生一男。無有手足。形體似魚。名曰魚身。父母終亡襲持傢業。寢臥室內人無見者。時有力士嚮王廚食。常懷饑乏。獨牽十六車樵賣以自給。身又常不供。魚身請與相見示其形體。
力士自惟。我力乃爾。不如無手足人。往到佛所問其所疑。佛言。昔迦葉佛時魚身與此王共飯佛。汝時貧窮助其驅使。魚身所具與王行之。而謂王言。今日有務不得俱行。若行無異斷我手足。時行者今王是也。不行言者魚身是也。時佐助者汝身是也。力士意寤。即作沙門。得阿羅漢道。又百緣經云。佛在世時。捨衛城中有一長者。財寶無量不可稱計。其婦産一男兒兀無有手。産便能語。作是唱言。今此手者甚為難得。深生愛惜。父母怪之。因為立字。名曰兀手。年漸長大。見佛聞法得須陀洹果。求佛出傢。佛告善來。須發自落法服着身。便成沙門。精勤修習得阿羅漢果。諸天世人所見敬仰。時諸比丘請佛說本因緣。佛告比丘。此賢劫中迦葉佛時。有二比丘。一是羅漢。二是凡夫。為說法師。時諸民衆競共請喚。常將法師受檀越請。後於一日法師不在。將餘者行。瞋恚駡言。我常為汝給使。今將餘者共行。自今以往更為汝使令我無手。作是語已。各自辭退。
止不共行。以是業緣。五百世中受是果報。是故唱言。今此手者甚為難得。由於彼時供給聖人故。今得值我出傢得道。比丘聞已歡喜奉行。
又百緣經云。佛在王捨城迦蘭陀竹林中時。尊者那羅達多着衣持鉢入城乞食。還歸本處。遙見衹桓亦如血色。怪其所以。尋即往看。見一餓鬼肌肉消盡支節骨立。一日一夜生五百子。羸瘦尪劣氣力乏少。當生之時荒悶殞絶。支節解散。極為饑渴之所逼切。隨生隨啖終無飽足。時那羅達多便前問言。汝造何業今獲斯報。餓鬼答曰。汝今可自問佛世尊。當為汝說。時那羅達多尋往佛所。具問斯報。佛告那羅達多雲。此賢劫中波羅柰國有一長者。金銀珍寶奴婢僕使象馬牛羊不可稱計。唯一夫人無有子息。禱祀神祇求索有子。了不能得。時彼長者即便更取族姓傢女。未久之間便覺有娠。其大夫人見其有娠。便生嫉妒。密與毒藥令彼墮胎。姊妹眷屬即詣其所。與彼大婦極共鬥諍。遂相打棒問其虛實。其大婦者。止欲道實恐其絞死。止欲不道苦痛叵言。逼切得急而作咒詛。若我真實墮汝胎者。令我捨身生餓鬼中。一日一夜生五百子。生已隨啖終不飽足。作是誓已尋即放去。佛告那羅達多。欲知彼時其大婦者今餓鬼是。佛說是時。諸比丘等皆捨惡心得四沙門果。有發無上菩提心者。歡喜奉行。
又法句喻經云。琉璃王受佞臣阿薩陀等姦謀。升殿遂將兵就衹桓。不得還宮。與王官屬戰。王與夫人夜至王捨城。國中道饑餓啖蘆菔根。腹脹而薨。於是琉璃拔劍入東宮斫殺兄衹。衹知無常心不恐懼。命未斷間。宮中自然音樂迎其魂神。琉璃復由誅釋種。佛記及太史記。卻後七日當為地獄火所燒殺。
又入大乘論。堅意菩薩說偈雲。
誹謗大乘法决定趣惡道焚燒甚苦痛業報罪信爾若從地獄出復受餘惡報諸根常缺陋永不聞法音設使得聞者復生於謗法以謗法因緣還墮於地獄謗法衆生。聞如是說於大乘中便生疑心如尊者提婆所說偈。
薄福之人不生於疑能生疑者必破諸有大悲芬陀利經偈雲。
衆生老病死沉沒愛流海處在三界獄衆苦受結縛飲血毒相害無始被燒煮癡盲失善道不能見正路生死愚暗重皆由着邪見旋回五道中譬如車輪轉誹謗部第三如發覺淨心經云。時有六十初發心菩薩。共到佛所。五體投地禮佛足已。於地未起悲啼雨淚。嚮佛合掌而作是言。善哉世尊。我等業障願分別說。令我等輩自清淨心勿復更造。
佛告彼菩薩言。諸善男子。汝等過去於拘留孫如來教中出傢學道。既出傢已住於禁戒於戒放逸。住於多聞於多聞放逸。住於頭陀功德皆悉損減。於時有二法師比丘。汝於彼所誹謗淫欲。為多利養名聞因緣。於彼親友施主之傢嫉妒慳貪。
於二法師所親友檀越。汝復破壞離散。兩舌毀辱令生疑惑。不生信心。信不具足。說非善事。時二法師所有衆生。心生敬信隨順之者。令彼等輩斷諸善根。作諸障礙。汝等以此業障礙故。遂於六千二百千歲。墮於阿鼻大地獄中。復於四萬歲墮於活地獄中。復於二萬歲墮黑繩地獄。復於八百千歲墮熱地獄。復於彼處捨命已。後還得人身。於五百世中生盲無目。以業障故所生之處。一切暗鈍忘失本心。善根閉塞少於威力。衆皆捨棄。常被欺□為人憎惡。毀訾誹謗。常生邊地貧賤之處。下種姓傢。少利養少名聞。不為他人恭敬供養。亦不尊重。人所不喜。
衆所厭惡。汝等從此捨身命已。於後五百歲中正法滅時。還生於惡國惡人之處下種姓傢。貧窮下賤。被他誹謗。忘失本心。而於善根常有障礙。雖暫遇明還被翳暗。汝等於彼五百歲後。一切業障爾乃滅盡。於後得生阿彌陀國極樂世界。時彼如來方授汝等阿耨菩提記。
爾時六十菩薩既聞此已。捫淚恐怖毛竪。而作是言。我等從今若生瞋恚過失而更造業障。我等今日於世尊前皆悉懺悔。於世尊所立大誓願。於一切所不起諸過。爾時世尊贊彼六十菩薩言。汝等發覺善作是願。當盡一切業障。當得善根淨。爾時世尊。而說偈言。
莫於他邊見過失勿說他人是與非不着他傢淨活命諸所惡言當棄捨棄捨衆鬧極遠離無法比丘勿親近當修蘭若佛所贊不着利故得涅槃又涅槃經云。佛在世時。瞻波城中有大長者。無有繼嗣。共事六師請求子息。於後不久其婦懷妊。長者知已往六師所問言。為男為女。六師答言。生必是女。長者愁惱。復有知識。語長者言。先不聞優樓迦葉兄弟為誰弟子。六師若是一切智者。迦葉何故捨之從佛。
又捨利弗目揵連及頻婆娑羅王。並諸王夫人末利夫人。諸國大長者如須達等。如是諸人皆佛弟子。如來世尊於一切法知見無礙。故名為佛。今者近在此住。若欲實知當詣佛所。爾時長者即詣佛所以事問佛。佛言。長者。汝婦懷妊是男無疑。福德無比。長者歡喜。六師心嫉。以庵羅果和合毒藥。持與長者。汝婦臨月可服此藥。兒則端正産者無患。長者受之與婦令服。服已尋死。六師歡喜周遍城市。唱言。沙門瞿曇記彼長者婦當生男。今兒未生母已喪命。爾時長者復於我所生不信心。即便殯斂棺蓋焚之。我見此事欲往摧邪。六師遙見佛往各相謂言。瞿曇沙門至此塚間欲啖肉耶。未得法眼者各懷愧懼。而白佛言。彼婦已死願不須往。爾時阿難語諸人言。且待須臾。如來不久當廣開闡諸佛境界。佛到長者所長者難言。所言無二。兒母已終雲何生子。我言。長者卿於爾時都不見問母命修短。但問所懷為是男女。諸佛如來發言無二。是故當知定必得子。是時死屍。
火燒腹裂。子從中出。端坐火中如蓮華臺。六師見已謂為幻術。長者見喜訶責六師。若言幻者汝何不作。我於爾時告耆婆。汝往火中抱是兒來。耆婆前入火聚。
猶入清涼大河。抱是兒還。我受兒已告長者言。一切衆生壽命不定。如水上泡。
衆生若有重業果報。火及毒螫並不能害。非我所作。是兒生於猛火之中。火名樹提。因名樹提。
又賢愚經云。爾時捨衛國中有一婆羅門。字曰師質。居傢大富無有子息。詣六師所問其因緣。六師答言。汝相無兒。夫妻愁苦。往問世尊。世尊告曰。汝當有兒。福德具足長大出傢。師質聞喜。而作是言。但使有兒學道何苦。因請佛及僧明日捨食。是時世尊默然許之。明日時到佛與衆僧往詣其傢。食已還歸。路遊一澤。泉水清美。佛與比丘便往休息。時諸比丘各各洗鉢。有一獼猴來從阿難求索其鉢。阿難恐破不欲與之。佛告阿難。速與勿憂。奉教便與。獼猴得鉢。持至蜜樹盛蜜滿鉢。來奉上佛。佛告之曰。去中不淨。獼猴即時拾卻蜂蟲極令淨潔。
佛便告曰。以水和之。如語着水和調已竟奉授世尊。世尊受已分佈與僧。鹹共飲之。皆悉周遍。獼猴歡喜騰躍起舞。墮大坑中即便命終。魂歸受胎於師質傢。婦便覺娠。日月已足生一男兒。端正少雙。當生之時傢內器物自然滿蜜。師質夫婦喜不自勝。語諸相師。相師占善。以初生之日蜜為瑞應。因名蜜勝。兒既年大。
辭父出傢得阿羅漢果。與諸比丘人間遊化。若渴乏時擲鉢空中。自然滿蜜。衆人共飲鹹蒙充足。阿難白佛。有何因緣生獼猴中。佛告阿難。乃往過去迦葉佛時。
有年少比丘。見他沙門跳度渠水。而作是言。彼人飄疾熟似獼猴。沙門語雲。我證四果悉辦。年少聞已衣毛皆竪。五體投地求哀懺悔。由悔過故不墮地獄。由形呰羅漢故。五百世中常作獼猴。由前出傢持禁戒故今得見我。沐浴清化得盡諸苦。
避譏部第四如薩婆多論雲。瞿曇彌比丘尼。是佛姨母。來見佛來。禮已不坐。為女人敬難情多。是故不坐。又不廣為尼說法故不坐。又為止誹謗故不坐。若坐聽法外道當言。瞿曇沙門在王宮時。與諸婇女共在一處。而今出傢與本無異。欲滅如是諸譏毀故。是以不坐。又女人鄙陋多緻譏疑。是以不坐。
又大乘方便經云。爾時尊者阿難白佛言。世尊。我今晨朝入捨衛城次第乞食。見衆尊王菩薩與一女人同一床坐。阿難說是語已。即時大地六種震動。衆尊王菩薩。於大衆中上升虛空。高一多羅樹。語阿難言。尊者何有犯罪能住空耶。
可以此事問於世尊。雲何罪法。雲何非法。爾時阿難憂愁嚮佛悔過。如是大竜我說犯罪。我求其過。世尊。我今悔過。唯願聽許。佛告阿難。汝不應於大乘大士求覓其罪。阿難。汝諸聲聞人。於障處行寂滅定。無有留難斷一切結。菩薩成就一切智心。雖在宮中婇女共相娛樂。不起魔事及諸留難。而得菩提。佛告阿難。
彼女人者。當於過去五百世中為衆尊王菩薩作婦。彼女人本習氣故。見生愛着係縛不捨。若衆尊王菩薩。能與我共一床坐者。我當發阿耨菩提心。爾時菩薩知彼女人心之所念。即人入捨。尋時思惟。如是法門。若內地大。若外地大。是一地大心執女人手共一床坐。即於座上而說偈言。
如來不贊嘆凡夫所行欲離欲及貪愛乃成天人師時彼女人聞此偈已。心大歡喜。即從座起嚮衆尊王菩薩。接足敬禮。說是偈言。
我不貪愛欲貪欲佛所訶離欲及貪愛乃成天人師說是偈已。我先所生惡欲之心。今當悔過發菩提心。願欲利益一切衆生。爾時世尊記彼女人。於此命終得轉女身。當成男子。於將來世得成為佛。號無垢煩惱。
善男子。我念過去阿僧祇劫。復過是數。時有梵志。名曰樹提。於四十二億歲。在空林中常修梵行。彼時梵志過是歲已。從林中出入。極樂城。見一女人。
彼時女人見此梵志儀容端嚴。即起欲心尋趣梵志。以手執之即時躄地。爾時梵志告女人曰。姊何所求。女人曰。我求梵志。梵志言。我不行欲。女曰。若不從我。我今當死。爾時梵志如是思惟。此非我法亦非我時。我於四十二億歲修淨梵行。雲何於今而當毀壞。彼時梵志強自頓拽得離七步。離七步已生哀愍心。如是思惟。我雖犯戒墮於惡道。我能堪忍地獄之苦。我今不忍見是女人受此苦惱。不令是女以我致死。爾時梵志還至女所。以右手捉作如是言。姊起恣汝所欲。爾時梵志於十二年中共為傢室。過十二年已尋復出傢。即還具四無量心。具已命終生梵天中。爾時梵志即我身是。彼女人者今瞿夷是。我於爾時為彼女欲暫起悲心。
即得超越十百千劫生死之苦。
又慧上菩薩經云。昔拘樓秦佛時。有一比丘。名曰無垢。處於閑居國界山窟。去彼不遠有五神仙。有一女人。道遇大雨入比丘窟。雨晴出去。時五仙人見之各各言曰。比丘姦穢。無垢聞之。即自踴身在於虛空。去地四丈九尺。諸仙見之飛處空中。各曰。如吾經典所記。染欲塵者則不得飛。便五體投地伏首謀橫。
假使比丘不現神變。其五仙人墮大地獄。時無垢比丘今慈氏菩薩是也。
法苑珠林捲第五十八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
|
| 序 | 第一 | 第二 | 第三 | 第四 | 第五 | 第六 | 第七 | | 第八 | 第九 | 第十 | 第十一 | 第十二 | 第十三 | 第十四 | 第十五 | | 第十六 | 第十七 | 第十八 | 第十九 | 第二十 | 第二十一 | 第二十二 | 第二十三 | |
| 第 [I] II [III] [IV] [V] 頁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