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书类 《论语》感悟   》 第59节:本色于丹(代后记) (11)      于丹 Yu Dan

  于丹:是这样的。《论语》是什么?我们今天这样奉为经典的一部书,当时不过就是孔子的一些课堂言论,他的学生把笔记整理整理就弄出来了,整理出来的这二十篇实际上没有太内在的逻辑体系。我觉得,我们不要以一种过分神化的眼光去把《论语》看成一个完整的体系。有时候,把孔子还原成凡人,可能会激发我们心里真正朴素的爱??
  张越:你现在成了一个传播传统文化的符号。这里有一个观众的问题,他问你,你觉得应该怎么传播传统文化?你觉得正确的、好的传播方式是什么?
  于丹:对我来讲,我很少使用"正确"这个词,因为"正确"的另一端就是"不正确"。其实,在我的人生中,有很多问题是多选题,不是单选题,我不喜欢用绝对的非黑即白、非对即错的方式来思维。我觉得,传播传统文化不是每个人都要去做的事。也就是说,经典更重要的是要自己去阅读,要自己去感受。每个人从原典中读出的心得都是不一样的。像我,有可能变成一个职业传播者,所以我要去考虑传播策略,比如大家怎么样能够贴近经典,能够记忆经典,但并不是说每个人都要去传播,更多的人可能更需要从自己的生命经验出发,去好好体会,这就够了。
  张越:今天,中国孔子基金会副秘书长王大千先生也在我们的现场。我们请他来谈一谈对传播经典文化的认识。
  王大千:感谢于丹老师对孔子文化的传播做了这么多有益的工作,使大家关心和关注传统文化。我来自孔孟之乡的山东,从事的也是传统文化的传播工作。当下的国学热引来大家对传统文化的关注,是一件好事。我觉得还是用孔子的话来说比较好,叫"有教无类",无论什么样的人、从事什么职业都可以接触经典,感悟经典。这就是寓教于乐,用不同的形式、不同的方式来传播我们的传统文化,使更多的人受益,使更多的人能够了解、掌握我们这个民族精神家园的宝贵财富。
  张越:他真正的问题还没问呢,下面是他要问的问题。他说,有一次听你说"我希望你们忘记我,记住我做过的事",不明白这是什么意思。
  于丹:"记住我做的事",就是记住,可以由一个非专业的、普普通通的、也不算老的这么一个中国女人,以她自己的方式把经典读了,而且心有所得,那么所有的老百姓、每一个人大概都能以自己的方式去读经典,并没有多难。而且,她读完了以后还觉得挺快乐的,觉得她自己的生活里面还是有憧憬的,有梦想的,跟周围的人也都可以友善相处。所以,好好读一读,有这个悟性就行,不一定要有很深的学理,我们都能感受到经典的魅力。这就是她做的一件事,贴近了经典。至于这个女人是谁,叫什么名字,不重要,可以是于丹,也可以是别人,所以忘了于丹,记住这么一种感受,就够了!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后一章回 >>   
第1节:孝敬之道(1)第2节:孝敬之道(2)第3节:孝敬之道(3)
第4节:孝敬之道(4)第5节:孝敬之道(5)第6节:孝敬之道(6)
第7节:孝敬之道(7)第8节:孝敬之道(8)第9节:孝敬之道(9)
第10节:孝敬之道(10)第11节:孝敬之道(11)第12节:孝敬之道(12)
第13节:孝敬之道(13)第14节:孝敬之道(14)第15节:智慧之道(1)
第16节:智慧之道(2)第17节:智慧之道(3)第18节:智慧之道(4)
第19节:智慧之道(5)第20节:智慧之道(6)第21节:智慧之道(7)
第22节:智慧之道(8)第23节:智慧之道(9)第24节:智慧之道(10)
第   [I]   II   [III]   页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