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四书类 》 孔學感悟集:論語力 》
第59節:裏村先生訪談於丹(1)
於丹 Yu Dan
孔健 Kong Jian
裏村先生訪談於丹
--在中國為什麽《論語》這麽火?
裏村:於教授你是如何理解中國現在興起的"儒學熱"的?為什麽單單是你講完心得,能讓《論語》這樣火呢?
於丹:你問我《論語》為什麽這樣火?同樣,也有人問過我怎樣看待"於丹熱"。我同樣以一種謙遜的態度來對待,講《論語》本來就是我率性為之的東西,就是我本着快樂和真誠所做的事情。它在客觀上可能造成了另外一種效果,但是沒必要說一開始非要刻意如何的。我衹能說:這是歷史的必然,時代的抉擇,是由本世紀初的特殊外在機緣和內在機緣的巧妙碰撞、結合而成。
從外在來講,自中國改革開放全面轉型之後,經濟大發展了,各式各樣的文化都進來了。物質文明迅速發達起來,人們突然處於一個可以進行多元選擇的環境之中,不免會産生很多迷惘和睏惑。就是說,文化多元,睏惑也多元,所以人人都有需要,每人心中都需要一個"孔子"。
從內在來講,我們的文化判斷的價值多元化,使得大傢想要找到一種選擇標準。而這種選擇標準是我們血液中共同的文化基因,這種文化基因又是每個人無法拒絶的。正是這種中國人或者東方民族一個內在的心理依據,所以纔需要從頭尋找自己的經典,讓我們面對整個世界,去找到固定的一個支點,我們的人生纔有價值。生命要有定力,我們需要坐標,讓我們知道自己是誰。
說到我在電視上講解《論語》,因為在《百傢講壇》上恰恰是由我出來講,我想,如果不是我而是別人來講,也會是如此(效果),《論語》也會熱起來、火起來。因為大傢這種對國學的熱情和嚮往已經積澱了若幹年,猶如蓄積已久的火山,一觸即發。
裏村:雖然是這麽說,可畢竟是你通過電視臺把《論語》說活了,點燃了這座火山。就是我們日本人讀起來也倍感樸素、親切而且通俗易懂,說白了,可以讓我們活學活用。雖然日本研究《論語》的書多得很,但是像你這樣地詮釋、解讀,的確很有說服力並且讓人感到耳目一新。你是基於《論語》本身的魅力還是巧妙利用了大衆傳播的工具?
於丹:坦率地講,兼而有之。"道不遠人",《論語》本身非常通俗易懂,而傳播技巧就在於我把它跟今天的生活聯繫到一起,直指人心,我的解讀方法為了給普通百姓一種信心。因為我本身雖然是教授,可並不是研究國學的教授,而是講授傳媒學的。大傢看我的書會感覺到與以往專門解釋《論語》的書有些不同,因為我不是從學術理論的角度去詮釋,而是從其外部進行拓展,把一些經典理論化成生活小故事讓大傢能夠自己去感知、感悟。
進一步說,解讀《論語》就是還原經典的樸素意義,而不是站在儒學的角度去做靜態展示。為什麽我的書中文版名叫做"心得"?即每個人有每個人的一己所得,千萬人有千萬人的所得,那麽這種心得的延伸首先作用於人心。比如中日兩國人民都喜愛《論語》,並且經常去學習、感悟它,這就會形成我們共同的心得。
裏村:兩千五百年前的孔子和弟子們的對話集,經過於丹教授的解讀,給現代的人們提供了一套非常好的人生教材。我們日本人都把孔子比作是至高無上的聖人,是萬衆敬仰的聖賢。那麽,在於丹教授你的心中,孔子是什麽樣的?
於丹:我可能跟你們不一樣。在我眼裏,孔子不是一個我敬仰的聖賢,而是一個我喜愛的樸素並且溫暖的長者,他為人特別厚道,對人不尖刻,一嚮以"恕"道對人,即寬恕包容,《論語》中描述過這樣的情景。孔子不愛說話,有一次他上課時感嘆:"予欲無言",即我不想說話了。學生問:老師你不說話,"小子何述焉?"即我們轉述什麽呢?孔子淡淡地說:"天何言哉?四時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焉?"孔子就是這樣,身體力行勝過言傳。
孔子是一個有道德心的人,他身上永遠有一種溫暖的光彩,所以他才能穿透千年的塵埃,總是能給予我們以心靈的撫慰和溫暖,他是一個最樸素道理的昭示者。
裏村:前不久,日本一傢新聞報道說:中國開始復古,於丹講經要復興古代文化……你是如何看待這條報道的呢?
於丹:我從來不認為古代文化會消亡。應該說,古代文化見之浩繁,也有諸多層次,不是說所有的文化研究都能收到復興這個概念的,我們衹能讓大傢對國學--這種中國人血脈的源頭,能夠心存牽絆,能夠在21世紀我們越來越趨嚮國際化的時候,找到中國人樸素的人生坐標,找到心中的一種生活原則。
裏村:中國現在提出的"和諧社會"和"以人為本",源自孔子的"禮之用,和為貴","仁"、"義"、"禮"、"信"思想,也是中國現代領導人重視儒教的表現,那麽,你如何理解《論語》經典的現代意義?
於丹:有一些真正的經典,它不會隨着時間改變而改變。因為它許多東西是關乎人情的,比如說《論語》,它的核心就是仁愛,而且講的是和諧,即將心比心。其實每個人在現實生活中都會遭遇到各種睏境和問題,如果今天在《論語》中找到一種樸素的化解方式,就可以讓大傢生活得更自信,提升每個人的幸福感。所以,中國的經典是以一些非常簡單樸素的句子,在訴說着一些恆久的、雋永的道理,指導我們今天人生的去嚮。我想,認知心靈,從古聖先賢那裏找到一點簡單道理,以生活為依據,這就是今天重讀經典的意義和價值。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
|
第1節:前言 《論語力》"出籠"花絮(1) | 第2節:前言 《論語力》"出籠"花絮(2) | 第3節:前言 《論語力》"出籠"花絮(3) | 第4節:前言 《論語力》"出籠"花絮(4) | 第5節:序一 為日文版《論語力》出版所作的序言(1) | 第6節:序一 為日文版《論語力》出版所作的序言(2) | 第7節:序二 中國出現"於丹現象"的背景(1) | 第8節:序二 中國出現"於丹現象"的背景(2) | 第9節:於丹:在成長中的感悟(1) | 第10節:於丹:在成長中的感悟(2) | 第11節:於丹:在成長中的感悟(3) | 第12節:於丹《論語》扶桑行(1) | 第13節:於丹《論語》扶桑行(2) | 第14節:於丹《論語》扶桑行(3) | 第15節:於丹《論語》扶桑行(4) | 第16節:於丹《論語》扶桑行(5) | 第17節:於丹日本講座(1) | 第18節:於丹日本講座(2) | 第19節:於丹日本講座(3) | 第20節:於丹日本講座(4) | 第21節:於丹日本講座(5) | 第22節:於丹日本講座(6) | 第23節:於丹日本講座(7) | 第24節:於丹日本講座(8) | |
| 第 [I] II [III] 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