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家类 悲愤而后有学   》 覆蒙文通书      欧阳竟无 Ou Yangjingmo

  昨日得二十五函,更发此函,心中无限欣悦,不觉琐琐詹言也。云何喜耶?喜吾弟能以所学会友,孔门生趣将自此发动。昔以洙泗之传,期诸漱溟与弟,果不负所期哉﹗陈学源君,相见于南京内院,颇多时日,今犹不倦所学,诚难得也。曾义甫君,与弟同赴人日大会,虽未倾谈,然挹德深矣。诸君子济济一堂,各以所得,发明妙义,向往何已﹗盖不减稷下诸贤,而上毗邹鲁之盛也,呜呼,足矣﹗渐老无用,得见诸君子之林,诚不为不幸矣。欣悦之余,乃将私见一陈于前,可乎?
    道之不明也,于此数千年,究其原始,乃在孔子既没,无结集大儒,缺毗昙大教,秦火汉仪,安知道之攸寄,如阿难、迦叶之于佛教者?故佛学尚有典型,而孔学湮没无绪,可胜叹哉﹗今欲不忘大教,以正人心,应谈最胜极最胜三事。
    第一、道定于一尊。一则真,二则伪。孔一贯,孟一而已矣,经旨具在,而可诬哉?﹗中国推至全球,唯有孔、佛,理义同一,余则支离曼衍,不可为道。陆量弘而程量隘,东海、西海,圣同心、理,淫声女色,强忌于先,识者知所判别矣。是故欲尊孔而有力能者,当先握生天生地、唯一不二之权,乃可整顿乾坤,位育一世,虽有万魔,无损毫末。孔道不行,式微中露,尚惕然哉﹗
    第二、学得其根本。根本者,性道文章。性道仁也,文章礼也。性道略以《易?系辞》谈性,曰︰一阴一阳之谓道(一句,所谓天道,语言心行俱灭);继之者善也(二句,善无准则,续乎天道为则);成之者性也(三句,性非苟得,圆满充足而完成)。《大学》则谈诚意,曰︰毋自欺也(自即语言心行俱灭之天道,凡人皆具,始念常见。不欺者,继其始念也,所谓善也。孔学全在不已,在止于至善,止于不已而已也。天行健,所以为天;自强不息,所以为君子),如好好色,如恶恶臭,此之谓自慊(慊,快也,足也,则诚至于成也,所谓圆满充足之性也,此之谓尽性)。《中庸》则谈诚之不已,曰︰诚者自成也(易一句同),物之终始,不诚无物,是故君子诚之为贵(物之终始即格物,无别格物。易二句同)。诚者,所以成物也,故至诚无息,则无为而成(易三句同)。修道原于率性,既诚于道,而可忽于性天哉?性天不可闻,子贡闻而叹息不置,犹佛书之得未曾有也,遂谓不谈性天,岂理也哉﹗子罕言仁,亦不作口头禅而已矣。文章不但礼,而礼为干,克己复礼,充之为国以礼。居庐郊 ,见精神极其贯格;法制政刑,见巧便不离其宗;故性天为未发之中,文章则中节之庸;仁融于心,而礼寄于事。自乡党以至朝庭,自小学以至大学,举足下足,皆礼是蹈,礼之为孔道之达哉﹗
    第三、研学必革命。天下英雄,使君与操,世间霸图,尚须包藏宇宙之机,囊括乾坤之量,况大道之所寄哉﹗毗庐顶上行,直探第一义,依文缀字,三世佛冤矣。曰古之人古之人,虽无文而犹兴,在陈思鲁,狂简萦于梦寐矣,价 黎须仔细,此何如事,与无担当人商量乎?补清末所缺,事也,非志也;比肩郑、马,上溢董、刘,事也,非志也;极追游、夏,犹事也,非志也。删修大事,有德必有言,若使颜氏子在,安知不能赞一词哉﹗颜、曾、思、孟,是一流人,不恶于志。颜渊曰︰舜何人也,予何人也,有为者亦若是;孟子曰︰乃所愿,则学孔子也;孔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故必先定其志欤?孟子曰︰士何事曰尚志,无志失士名矣(宋明程、朱、陆、王最足崇拜,在能尚志)。观唐虞夏商周于《尚书》,得伊尹、周公之志;继以《诗》,则记言、记事之外,采风什雅,感人音律,豳歌雅咏,胥见其志,见盛周之全也;《诗》亡然后《春秋》作,孔子志在《春秋》,《春秋》者,天子之事也。故必有志,然后乃可言学。数千余年,学之衰弊,害于荀子,若必兴孔,端在孟子。《诗》、《书》、《春秋》,统归而摄于《礼》,《荀子?礼论》无创制之意,《中庸》本诸身,征诸人,皆制作之能。学《荀》未免为弊人,学《孟》然后为豪杰之士也。有志然后能文章,更能进于性天。《礼》须囊括宇宙,《易》则必超于六合之外;《礼》唯集中国之大成,《易》则必契般若、瑜伽之妙,而得不可思议之神。《中庸》之素隐不已与修道,语语皆与涅 寂静相符,渐既揭之矣,而《易》之契般若、瑜伽者,留待能者可乎﹗自来说经,唯《易》采道家语,而犹未能融佛氏理,藕益《禅解》,八股时文最足害人。发菩提心,超祖越佛者,干云直上,唯见遍周沙界,真幻一味,则必不遗《易》与瑜伽之参究者欤﹗
    三段私见,若解经家都愿学孔,或不河汉视之。
    (1943年2月1日)
    (选自《孔学杂着》,载《欧阳竞无先生内外学》第十四册)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后一章回 >>   
编选者序佛法非宗教非哲学而为今时所必需附︰佛法为今时所必需
附︰欧阳竞无先生答梅君书唯识抉择谈心学大意
《内学》叙言辨方便与僧制辨虚妄分别
辨二谛三性附︰解惑四则辨唯识法相
附︰解惑二则支那内学院研究会开会辞法相大学特科开学讲演
今日之佛法研究谈内学研究支那内学院院训释
释悲训第二释教训第三《瑜伽师地论》叙
卷下《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叙卷二
第   [I]   II   [III]   页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