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书类 論語講義   》 先進第十一(7)      李裏 Li Li

  子畏於匡,顔淵後。子曰:“吾以女為死矣。”曰:“子在,回何敢死?”
  孔子在匡國被包圍,師徒失散,顔回最後趕到。孔子說,我以為你死了。顔回說,老師在,我顔回怎麽敢死呢?這是一段真實生活場景的記錄。混亂之中,孔子擔心顔回死了——顔回是孔子最關心的弟子,他這種擔心是人之常情。顔回經過離亂再見到老師,當然異常高興。所以他說老師在,我顔回怎麽敢死呢?這段話既記錄了孔子與顔回之間的師徒深情,又表現了顔回對孔子的深深的信仰,在生死離亂之際,顔回的全部信念都來自孔子,衹要有孔子在,再大的睏難都不是睏難。孔子已變成了顔回的精神支柱,支撐着顔回的生命。然而不幸的是顔回終於還是死在了孔子前面,寧不悲夫,真是一語成讖。
  季子然問:“仲由、冉求可謂大臣與?”子曰:“吾以子為異之問,曾由與求之問!所謂大臣者:以道事君,不可則止。今由與求也,可謂具臣矣。”曰:“然則從之者與?”子曰:“弒父與君,亦不從也。”
  季子然是魯國權臣季氏的子弟。季子然問孔子,你的兩個徒弟子路和冉有可以稱得上大臣嗎?孔子說,我以為你是問誰喲,結果是問的子路和冉有。“曾”相當於“乃”。孔子是故意這麽說的,表達一種輕視的語氣:我以為你有什麽奇異的問題,結果你是問這個。因為季氏是當時的亂臣,而孔子的學生冉有和子路又去給季氏做傢臣,孔子對此是很不滿的,所以他用一種輕視的語氣表達不滿。孔子接着說,所謂大臣就是要“以道事君”,能夠以大道來侍奉國君,來匡正國君的人。如果不能這樣,就辭職不幹。子路和冉有啊,“可謂具臣矣”。什麽是“具臣”?充數的,衹是充數的臣子而已,並不是真正的大臣。季子然聽說冉有、子路衹是充數之臣,又問,那他們會一切聽從季氏嗎?——既然他們不能起到匡正的作用,那是不是國君說什麽他們就做什麽呢?孔子說也不是,他們做季氏傢臣,雖然不能起到匡正季氏的作用,但是你要他們去殺父,去弒君犯上的話,他們也不會做的。孔子這段話是有深意的,因為當時季氏想篡權,篡權就相當於殺父弒君。冉有和子路是不會跟隨季氏犯上作亂的,對這一點,孔子是很有自信的。一方面他對他的弟子有不滿,但是另一方面,也相信殺父軾君這種事情他們是不會做的。另外這也是暗示季氏不要去做大逆不道的事,做這種事是沒有誰支持的。
  子路使子羔為費宰。子曰:“賊夫人之子。”子路曰:“有民人焉,有社稷焉。何必讀書,然後為學?”子曰:“是故惡夫佞者。”
  這又是孔子在評說子路了。子羔也是孔子的弟子,就是前面所說的高柴,年齡比較小,還沒有嚴格地讀書受學。子路當時是季氏的傢臣,他讓子羔做費城的地方官,“宰”就是主宰之官,一個地方的首長。孔子就說,你簡直是在害人傢的孩子,誤人子弟。“賊”就是害之意。為什麽這麽說呢?因為子羔雖然資質很聰明,但是他還沒有讀書求學,還沒有真正聞道、得道,就讓他去做官,你這是害他。子路說,有人民,有國傢,何必要讀書纔是學習呢?意思是說,老百姓啊,社會事務啊,就是社會大學,讓他去做官,就是讓他在社會大學裏去學習,何必非要坐下來在學堂裏讀了書纔去做官呢?就讓他邊做官,邊在社會大學裏鍛煉自己吧。比如說,你出來打工了,然後你就把你叔叔的兒子也帶出來打工,他纔十三四歲,初中都沒讀完。我就說,你是誤人子弟啊,人傢這麽小,初中都還沒讀完,就出來打工,讓他把書讀完了再出來做事嘛。你說,何必讓他讀書呢,在社會上不是一樣在學嗎,學到的還更多。孔子說,所以說,我最討厭你這種花言巧語、詭辯的人了。他這是在駡子路。孔子認為子路明知自己錯了,還在那兒詭辯。因為要做好官,要為民之父母,那是很不容易的事情,要先學習,讀書明理,正心修身,才能治國平天下。一個人,書都還沒讀好,還沒有形成明確、清晰的價值觀,你就讓他出來做事,在這種聲色犬馬的環境裏邊,很容易就被社會吞噬了。你說我們現在在社會上也是可以學習的,可是他自己還沒有正知正見,還沒有形成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你就讓他到社會當中去混,他自己根本無法辨別是非善惡,利弊美醜,他如何自立於社會?所以現實當中,沒有讀書就出來做事的人,不被污染,不被大染缸染壞,還能夠固守氣節、固守本心的人是很少很少的。一般即使不學壞,也是隨波逐流。孔子這句話很有道理,為什麽要先讀書纔出來做事呢?其實讀書的過程,使人瞭解聖人之道,知道聖人之心,藉此引導以樹立一套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有了辨別美醜善惡的標準、尺度,然後再出來做事,他纔知道哪些事能夠做,哪些事不能做,哪些是有利於國傢民族、有利於社會的,哪些是有害於國傢民族、害人害己的。這樣就不會唯利是圖,見利忘義。社會當中雖然也有學問,但是畢竟更多的是功利之學。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後一章回 >>   
序一序二 深入淺出 微言大義(1)序二 深入淺出 微言大義(2)序三 讀《〈論語〉講義》
序論(1)序論(2)序論(3)學而第一(1)
學而第一(2)學而第一(3)學而第一(4)學而第一(5)
學而第一(6)學而第一(7)學而第一(8)學而第一(9)
學而第一(10)學而第一(11)學而第一(12)學而第一(13)
學而第一(14)為政第二(1)為政第二(2)為政第二(3)
第   [I]   II   [III]   [IV]   頁

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