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政 下一站,中国   》 第59节:第六章."唱衰中国"--当代的两种"中国想象"(上)(2)      Chen Jibing

  1994年秋,美国世界观察研究所所长莱斯特·布朗(Lester R. Brown)在《世界观察》杂志(1994年第9-10期)上发表了一篇题为《谁来养活中国?》的长篇报告。一年以后,布朗又出版了同名单行本,更加系统、全面地论述了他的观点。《谁来养活中国?》一书的封面很好地反映出作者的意图:一位被太阳晒得黝黑的母亲领着孩子在一块几乎不能叫做农田的贫瘠麦地里手工劳作。文章和书一经发表立即在全世界引起了巨大的反响,几乎所有重要的国际性报刊和新闻机构都在显要位置发表了报道和评论,其中包括《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洛杉矶时报》、《华尔街日报》等重量级主流媒体。之后,布朗又在许多重要的国际会议上发表讲话,宣扬其观点,并不断补充新的证据。布朗于2001年在华盛顿创办"地球政策研究所"并任所长,2003年出版《B模式:拯救地球延续文明》一书,当年12月即被译成中文出版。(参阅《B模式:拯救地球延续文明》,林自新、暴永宁等译,东方出版社2003年12月出版。)不过,这部书的反应寥落,远比不上他9年前的文章所造成的轰动。布朗在这本书中对中国的粮食问题仍然表现出很大的兴趣,其主要观点延续了《谁来养活中国?》。在过去十多年里,布朗还先后10多次来华阐述自己的观点。
  谁来养活中国?这个触目惊心的问题是布朗向全世界提出的。他在对中国和国际机构发布的相关统计数据所作的大量分析基础上,得出了下述结论:在1990年至2030年之间,由于人口和人均收入的增长,中国的谷物总需求量将达到4.79亿吨至6.41亿吨,而中国迅猛发展的工业化和城市化将大量消耗原有耕地,导致这一时期中国的谷物总产量将减少1/5,仅有2.72亿吨,于是中国将出现2.07亿吨至3.69亿吨的谷物缺口,相当于目前全世界谷物总出口量(2亿吨)的1至2倍。也就是说,未来几十年内,世界粮食增产的总量都无法"喂"饱中国这个全球最大进口国的胃口。因此,中国经济繁荣的一个直接后果是导致世界进入粮食短缺时代。以1990年为分界线,世界粮食市场将由买方市场变为卖方市场。而世界市场上粮价的大幅度上升,又将致使第三世界的低收入国家和低收入人口无力购买必需的口粮,从而加剧世界的贫困问题。布朗甚至预言,粮食短缺对世界经济和政治的冲击将超过70年代中期的石油危机。后果更为严重的是,全球性的粮食短缺将转变为对全球生态系统的压力,因此中国的辘辘饥肠不仅将剥夺不发达国家穷人的生存权利,引起世界性的经济崩溃和政治动乱,还将摧毁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生态系统,危及全人类以及我们的后代的生存权利。从这个意义上说,中国的粮食短缺对世界的危害比军事入侵还要严重。
  这便是上世纪90年代中期国际上一度热炒的"中国饥饿论"的由来。有人说,布朗提出的问题与其说是"谁来养活中国"?更准确地说应当是"养活不了自己的中国将如何危害世界"?
  布朗的观点一经抛出便立刻引起了全球性的争论,与大众传媒的热捧相反,严肃的学术机构几乎一边倒地持反对态度,在中国当然更是遭到了学术界的一致抨击。1997年,世界银行出版的《中国餐桌》(《At China Table》)一书对中国未来的粮食问题表现出与布朗截然不同的乐观态度。该书认为,未来中国基本上能够实现粮食的自给自足,即使在最糟糕的情况下,进口量也不会超过1亿吨。在该书的封面上,一群健康的农村女青年肩抗着麦捆欢笑着庆祝丰收,与《谁来养活中国?》的绝望色调形成令人记忆深刻的反差。
  尽管莱斯特·布朗至今仍在坚持并不懈传播他的上述论点,他本人也反复强调他对中国并无恶意,他希望帮助中国和世界克服这一危机,但10多年后的今天来看,这个当年令无数政府官员和专家学者正襟危坐、严肃讨论的"中国饥饿论"充其量只是个成功博得"眼球效应"的玩笑而已。过去这10多年来世界粮食市场非但没有产生大的波动,反而持续过剩,以致粮食补贴问题成为WTO多哈回合谈判破裂的罪魁祸首。更具有讽刺意味的事情是,就在布朗大声疾呼"谁来养活中国人"的话音未落不到5年,中国当时的总理朱镕基却已在为农民手上的粮食卖不出去而犯愁了。其实,这里面的道理十分简单,当年大多数反对者就已阐明得再透彻不过了:第一,布朗忽略了技术进步带了单位粮食产量的提高。事实上,工业革命以后,人类生活的改善越来越依赖于科技进步导致的生产率提高,而不是靠生产元素投入的增加。第二,且不说中国基本保持了粮食的自给自足,即便增加进口,也不可能对不发达国家构成压力并导致世界性的政治经济危机。经济学里的"需求"包含了购买的"意愿"和购买的"能力",哪怕全世界的粮食产量再增加10倍,非洲贫困国家的饥饿问题依然不会得到多少改善,因为饥饿问题的本质不是粮食短缺,而是贫困。只有改变两极分化的世界经济格局,才有可能真正解决全球"穷人"的吃饭问题。中国的发展对实现这一目标是大有益处的,而不是相反。在《谁来养活中国?》出版12年以后,联合国粮农组织发表了一份"2006年度粮食展望报告",它的撰写者之一阿巴桑说,"现在全球有8亿多人在挨饿,不是没有粮食,而是他们得不到粮食"。阿巴桑还指出,中国作为世界上人口第一大国,成功实现了粮食自给自足,这一事实本身就是对世界粮食安全的贡献。如果中国进一步加强农业投资,推进技术进步,在最近的两三年内使粮食增产10%至20%是不难实现的。(见《世界粮食市场要看中国--专访联合国粮农组织专家阿巴桑》,载2007年1月4日《参考消息》。)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Previous Chapter   Next Chapter >>   
第1节:楔子."中华复兴"与"大国精神"(1)第2节:楔子."中华复兴"与"大国精神"(2)
第3节:楔子."中华复兴"与"大国精神"(3)第4节:楔子."中华复兴"与"大国精神"(4)
第5节:楔子."中华复兴"与"大国精神"(5)第6节:楔子."中华复兴"与"大国精神"(6)
第7节:楔子."中华复兴"与"大国精神"(7)第8节:楔子."中华复兴"与"大国精神"(8)
第9节:楔子."中华复兴"与"大国精神"(9)第10节:楔子."中华复兴"与"大国精神"(10)
第11节:第一章.现代化的精神历程(1)第12节:第一章.现代化的精神历程(2)
第13节:第一章.现代化的精神历程(3)第14节:第一章.现代化的精神历程(4)
第15节:第一章.现代化的精神历程(5)第16节:第一章.现代化的精神历程(6)
第17节:第一章.现代化的精神历程(7)第18节:第一章.现代化的精神历程(8)
第19节:第一章.现代化的精神历程(9)第20节:第一章.现代化的精神历程(10)
第21节:第一章.现代化的精神历程(11)第22节:第一章.现代化的精神历程(12)
第23节:第二章.改革需要再出发(1)第24节:第二章.改革需要再出发(2)
No.   [I]   II   [III]   [IV]   Page

Comments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