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义说部 東漢演義傳   》 第五十九回 強乘入朝辭懦主 埋輪當道劾姦臣      謝詔 Xie Zhao

  卻說楊倫為安帝崩世,奔喪號泣闕下,不絶悲聲。閻太後聞而怒之,以其專權擅政,故抵罪於獄。順帝即位,知倫被陷,詔下免刑,留行喪事於恭陵,服闋徵拜侍中郎。時邵陵縣尹任嘉,在職貪穢,因遷武威太守。有人上章奏嘉,贓罪千萬。帝怒,徵還考核。凡所牽染將相大臣百有餘人。倫乃上書為其追訟,疏曰:臣聞《春秋》“誅惡及本,本誅則惡消。振裘持領,領正則毛理。”今任嘉所坐狼藉,未受事戮,狠以垢臭,改典大郡,自非案坐舉者,無以禁絶姦萌。往者湖陸令張疊、蕭令駟賢、徐州刺史劉禍等,釁機既彰,鹹伏其誅。而豺狼之吏,至今不絶,豈非本舉之主,不加之罪乎!昔齊威之霸,殺姦臣五人,並及舉者,以弭謗讟。當斷不斷,黃石所戒。夫聖主所以聽庸夫匹婦之言者,猶塵加高岱,霧集淮海。雖未有益,不為損也。
  惟陛下留神省察,納直庸言。
  遇有司以倫言切直,辭不遜順。下之尚書入殿宣奏,言倫探知其事,不宜坐罪,並訟書呈上於帝。帝覽書,詔下,以倫數進忠言,特原之,免嘉刑罪,罷歸田裏。由是朝廷莫不稱倫之善。一日,帝思南陽逸士樊英,遣使賫策書徵之。時樊英少受業三輔,習京氏《易圖》,兼明五經之義,名著海內,隱於壺山之陽。受業者四方而至,州郡前後禮請不應。公卿舉賢良方正有道,皆不行。初,安帝聞其賢名,徵之不就。嘗有暴風從西方起,英謂學者曰:“成都市上火起甚盛。”言罷,含水一口,嚮西方而噴,曰:“以此救之。”衆乃寫下日時,記其果否。後數日,有從蜀都來者,皆曰是日大火,忽有黑雲從東而起,須臾大雨降下,火遂得滅。於是天下鹹稱其神。
  一日,正與諸儒講議經略,忽人報曰:“朝廷遣使來至。”英遂出案交拜。禮畢,延坐於上,問曰:“大人此來何意?”使者即將策書度與英接覽畢,謂曰:“聖上錯矣!求士安邦,必須雄纔明智之士。吾乃一村庸耳,豈足是責?”使者答曰:“主思賢士高名,先帝未能屈下,心懷繾綣,不能自已。故遣小使來迎,匡扶國政,願賢士早赴無拒。”英固辭不下,乃托疾篤以拒之。
  使者遂回入朝見帝,具奏所事。帝乃下詔州郡,令切責之。
  英不得已而赴。及到京,稱病不起。故強乘輿入殿見帝,猶不肯屈。帝怒,謂英曰:“朕能生君,能殺君,能貴君,能賤君,能富君,能貧君。何以慢朕命之甚耶?”英曰:“臣受命於天,生盡其命,天也。死不得其命,亦天也。陛下焉能生臣?焉能殺臣?臣見暴君如見仇仇,立其朝猶不肯,何得而貴乎?雖在布衣之列,環堵之中,晏然自得,不易萬乘之尊,又何得而賤乎?陛下焉能貴臣?焉能賤臣?臣非禮之祿,雖萬鐘不受。若申其志,雖簞食不厭。陛下焉能富臣?焉能貧臣?”帝曰:“季齊朕終不能下汝耶。”遂敬其名而使出就太醫,養疾,月緻羊酒以待。數日,帝令設壇席,使尚書奉引賜幾杖,待以師傅之禮,延問得失。英不敢辭,遂拜五宮中郎。
  英初被詔命,衆皆以為必不降志。南郡王逸素與英善,因與其書,多引古譬喻,勸使就聘。及後應對,又無奇策,談者以為失望。時河南張楷與英俱徵,既就而謂英曰:“天下有二道,出與處也。吾前以子之出,能輔是君也,濟斯民也。而子始以不貲之身,怒萬乘之主。及其享受爵祿,又不聞匡救之術,則進退無所據矣。”英不答。朝廷以其善術,每有災異,帝輒召問變復之效。英所對言,多有效驗。由是,益深愛之。
  帝又聞廣漢楊厚、江夏黃瓊之賢,亦下詔徵。厚即隨使至京,入朝見帝。札畢,厚預陳漢三百五十年之厄,有以為戒。
  帝善,即拜厚為議郎,厚謝恩出。
  黃瓊將至,時翰林博士李邰之子李固,少辯好學,常改易姓名,杖策驅驢,負芨從師。不遠千裏,究竟墳籍,為世大儒。
  每到太學,密入公府,定省父母,不令同業諸生知其為邰子也。
  原與黃瓊相善,知瓊就聘,乃作書以遺之。書曰:君子謂伯夷隘,柳下惠不恭。不夷不惠,可否之間,聖賢居身之所珍也。誠欲遂枕山棲𠔌,擬跡巢由,斯亦可矣。若當輔政濟民,今其時也。自生民以來,善政少而亂俗多,必待堯舜之君。此為士行其志,終無時矣。嘗聞《語》曰“嶢嶢者易缺,皎皎者易污。盛名之下,其實難副。”近樊英被徵,初至朝廷,設壇席猶待神明。雖大異,而言行所守,亦無所缺而毀謗布流。應時折減者,豈非觀聽望深,聲名大盛乎?是故,俗論皆言處士,純盜虛聲,願先生弘此遠謨,令衆人仰服,一雪此言爾。
  瓊覽書,微微而笑,乃藏入於袖,同使入朝見帝。拜畢,亦授議郎之職。後復遷為尚書僕射。次日,順帝設朝,文武拜畢,瓊出班奏曰:“陛下即位已數年矣,不可久曠內事。可選有德者立為皇后,以正諸姬。”帝準奏,下詔以貴人梁氏為皇后。忽尚書左雄上疏,奏言吏治,曰:昔宣帝以為吏數變易,則下不安業。久於其事,則民服教化,其有政治者,輒以璽書封勉厲,增秩賜金。公卿缺則以次用之,是以吏稱其職,民安其業。漢世良吏,於茲為盛。今典城百裏,轉動無常。各懷一切,莫慮長久。臣愚以為,守相長吏惠和有顯效者,可就增秩,勿移徙。
  帝感其言,復申無故去官之禁。而宦官不便,終不能行。
  雄又上言:
  孔子曰:“四十而不惑,禮稱強仕。”請自今孝廉年不滿四十,不得察舉。陛下不可以此而論。若有茂纔異行,如顔淵、子奇者,不荊年齒,而可舉之。
  帝聞奏,深納其言。
  時廣陵太守所舉孝廉徐淑,年未四十。有臺郎官以雄之言詰之。淑曰:“詔書言‘有如顔淵、子奇者,不拘年齒’。是故本郡以吾充垂,即不能屈。”左雄詰之曰:“昔顔回聞一知十,爾能知幾耶?”淑無以對。雄遂上殿,具奏所事。帝傳旨罷淑不用,以雄公直精明,能審竅真偽,决志行之。以鬍廣出為濟陰太守,與諸郡十數餘人,皆坐“謬舉勉黜”。惟考實汝南陳蕃、穎川季膺、下邳陳球等三十餘人,得拜郎中,餘下悉無可齲自是,郡守皆畏慄,莫敢輕舉人才。次日,帝引公卿所舉敦樸之士,於洛陽宣德亭,使之對策。
  李固出班對曰:“陛下之有尚書,猶天之有北斗也。鬥為天之喉舌,尚書亦為陛下喉舌。北斗斟酌元氣,運乎四時。尚書出納王命,賦平四海。所以權尊事重,責之所歸。宜審擇其人,以毗聖政。”帝甚然之,即罷還朝,擢升固為泰山太守,梁商為大將軍。各謝恩出。數月,梁商,以梁冀為大將軍。
  八月,帝遣杜翌、周舉、周翌、馮美、欒巴、張綱、郭遵、劉班分行州郡。入使受命,各出之任。惟張綱行至洛陽都亭,思念國傢權任俱入梁氏之手,貪暴恣虐,疾侮賢能。忽然恨起,乃將所乘車輪令卒埋於亭下,嘆曰:“豺狼當道,安問狐狸!”言罷,即行。
  至任數日,遣人劾奏大將軍梁冀及河南尹不疑,以主外戚,蒙恩貴顯,勢壓朝廷,而轉貪饕,縱恣無極,疾害忠良,謹條其欺君五事,斯皆臣子所切齒者也。書禦京師,公卿莫不震薨,鹹羨綱直。時梁氏皇后貴寵方盛,諸梁姻族,布滿朝廷。帝雖知綱直言,而亦不能用也。
  卻說廣陵群賊張嬰等,聚黨相叛,寇亂州郡,擾掠民財。
  楊徐間積十餘年,二千石不能製服。帝聞,急詔梁冀商議。時冀恨張綱無由計害,因奏帝曰:“廣陵賊勢盛大,非其人難以服之。臣舉一將,立便成功。”帝曰:“卿舉何將?”冀曰:“見任曹州郡守張綱是也。有鬼神不測之機,萬夫不敢近之勢。
  非此將,莫能使也。陛下可遷張綱為廣陵太守,鎮納賊兵。庶使百姓安寧,國傢優樂。願陛下聖鑒。”帝聞奏,大喜,曰:“卿言正合朕意。”遂遣使往徵綱還。使者領敕上馬而去。
  卻說張綱正在公堂理事,忽小軍報曰:“朝廷遣使來至,久待府外,未敢擅入。請太守傳令。”綱聞,忽整冠帶出府迎接。邀入後堂禮坐,問曰:“愚無分善可悉,何郡公屈駕降而顧寒乎?”使曰:“聖上念君賢德,久未高遷,故遣小使召駕還朝,同匡國政。願君早赴無拒。”綱大喜,設宴相待。次日天曉,衆卒擺道,二人上馬還朝。
  數日而至,入殿見帝。山呼禮畢,帝謂綱曰:“朕聞廣陵賊叛,無將可行,故特召卿往伐,以絶黎庶之災。願勿憚勞,早安朕望。”綱曰:“臣食君祿,須盡死忠。但無孫、呂之謀,蕭、韓之策。今國既遇難,豈敢自逸而憚勞哉?臣即願往。”
  帝大喜,遂與精兵五萬,親送上馬出行。綱曰:“臣聞柔能勝剛,弱能勝強。《孟子》曰:‘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臣雖無識,亦可濟時。可令是衆而騷動民哉!今願單車而往。”
  帝嘆曰:“前有太守出師者,多請騎兵。今綱獨幾於勝,真丈夫也!”遂親送於午門之外,分別而去。帝亦還宮。
  卻說張綱自引數十吏士,趲步前行,數日方至。身無寸刃,徑詣嬰壁壘門。嬰聞大驚,急走閉壘。綱於門外罷遣吏兵,獨留所親者數十餘人,以書喻嬰,請與相見。嬰見綱書至,誠無偽,乃出拜謁,邀入帳下。延至上坐,綱譬之曰:“前後二千石,多肆貪暴,故緻公等懷憤相聚,二千石信有罪矣。然為之者一人,非義也。今主上仁聖,欲以文德服叛,故遣區區以爵祿相榮,不顯以刑罰相加。今誠轉禍為福之時也。”嬰聞而泣曰:“荒裔愚民,不能自通。朝廷不堪侵枉,遂復相聚偷生。
  若魚遊釜中,則不可久,且以喘息須臾間耳!今聞明府之詞,乃嬰等更生之辰也。”遂分別還營。
  次日,嬰召諸將謂曰:“今漢主敕遣張綱,以德歸吾,並未以兵加迫。真所謂仁聖之君也。吾等莫若早順,享受封榮,免黎民之塗炭,士卒之苦勞。汝等若何?”衆將聞言,皆願誠服。嬰大喜,遂與所部萬有餘人,造詣綱門請降。綱大喜,急下迎入。令卒大開筵會,宴勞其軍。後人有詩以贊綱曰:
  玉驄單轡出神京,不用貔貅百萬兵。
  到處重宣勤恤意,坐令民庶樂升平。
  是日宴罷,綱即遣使回京,具奏所事。帝大喜,即令來使持節回郡,拜授綱為大將軍之職,並賞軍銀二百餘兩。八月,帝崩於後宮。太子炳即皇帝位,年二歲。梁太後抱之臨朝。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後一章回 >>   
第一回 姦計圖王侵寶位 忠言駡賊死金鑾第二回 仗劍金階扶寇主 提兵入禁斬嬌娥
第三回 假帝沽名圖社稷 全忠硬節老風塵第四回 乘威據賊侵英主 假製施仁斂小民
第五回 三諫不從應至敗 千金和議可為癡第六回 肆兇王莽人民怨 叛國蘇成將卒驚
第七回 鄧辰薦傑扶新主 光武求賢會故人第八回 嚴光卦卜知真主 王莽科場選俊英
第九回 王莽選纔嗔武醜 崔亭揭榜報蘇獻第十回 蘇獻百端讒烈士 竇融屢奏拯明君
第十一回 古廟潛逢擎國柱 平坡暫別棟梁材第十二回 別逢共訴情難已 配合應知分所為
第十三回 少翁預卜聖君臨 訪推命運何時泰第十四回 故假威名即日興 光武中興恢漢業
第十五回 堅譚一戰復劉基 聚兵白水屯營寨第十六回 遇將長安脫睏籠 勢危馬死罹兵睏
第十七回 運泰牛生出敵圍 歌聲來已明君至第十八回 話國纔終義母亡 李君陣上擒王將
第十九回 韓宰城中卻漢兵 無計脫姦全叔命第二十回 施謀殺賊解君愁 新野兩軍開僕偃
第二十一回 棘陽二將顯威名 岑彭設計偷營寨第二十二回 鄧禹圖謀進棘陽 軍排巨鹿戰蛟竜
第二十三回 為國捨生全大義 興邦求士復深仇第二十四回 碎膽姦雄歸馬武 畏名賊子立劉玄
第   [I]   II   [III]   頁

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