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类 性情解读:刘绪义读春秋   》 第59节:多难兴邦,霸权转移常在晋(1)      刘绪义 Liu Xuyi

  8、多难兴邦,霸权转移常在晋
  曲沃代晋
  晋国是春秋时期一个重要的诸侯国,说他重要,一是因为晋一度成为春秋五霸之一;一是因为晋国特殊的政治格局。
  读春秋史,晋国始于一句玩笑,终于一个玩笑。
  晋国的始祖唐叔虞是周武王庶子、周成王的弟弟。唐叔受封建国,始于一句玩笑。一天,年幼的周成王和弟弟叔虞一起在院子里做游戏,成王把一片桐叶削成珪的形状送给叔虞,说:"用这个封给你。"站在一旁的周公(《史记》说是史佚)听到成王此番话,便请求选择一个吉日封叔虞为诸侯。周成王说:"我这是和弟弟开个玩笑呢,怎么要当真吗?"周公(或史佚)答道:"天子无戏言。只要说了,史官就应如实记载下来,按礼节完成它,并奏乐章歌咏它。"于是周成王只好封叔虞为诸侯。正好当时周公刚刚灭掉了今天山西远城、临汾之间的唐国,也需要有人去那里镇守,叔虞就被封为唐侯。叔虞死后,他的儿子燮改国号为"晋",这就是后来的晋国。
  这就是"桐叶封弟"一典的由来。
  唐代大才子柳宗元不相信这个"桐叶封弟"的故事,专门写了一篇《桐叶封弟辩》。
  "王之弟当封邪?周公宜以时言于王,不待其戏而贺以成之也;不当封邪?周公乃成其不中之戏,以地以人与小弱者为之主,其得为圣乎?且周公以王之言不可苟焉而已,必从而成之耶?设有不幸,王以桐叶戏妇寺,亦将举而从之乎?凡王者之德,在行之何若。设未得其当,虽十易之不为病。要于其当,不可使易也,而况以其戏乎?若戏而必行之,是周公教王遂过也。"
  柳宗元说王弟如果应该封,周公应该及时地跟成王说,不能因为开玩笑而弄假成真。王弟如果不应该封,而周公把一句玩笑弄假成真,将唐地封给一个孩子,如此作为怎么能算是圣人?假使成王随便拿着一片叶子去跟宫女、太监们开分封的玩笑,难道周公也要成王兑现吗?大凡君王的道德好坏,要看他做的事怎么样。如果做得不对,即使改变十次也不要紧,一定要做得对了才算,何况他明明是在开玩笑呢?如果开玩笑的话也一定要实行,那就是周公教成王做错事了。
  柳宗元这一辨有没有道理呢?当然有。但是,我认为,柳宗元也有些过于认真了,他只是认为这个桐叶封弟的故事不应该是周公所为,如果确有其事,那么就是周公在教唆成王做错事,但周公是圣人,是不可能去这么做的。但《史记》明确写的是当时的史官史佚而不是周公,柳宗元为何不去辨史佚呢?因此柳宗元对"桐叶封弟"一典的完全否定,也不全对。周公固然不会拿孩子之言来决定国家大事。但事实上,作为武王之子的叔虞本就有资格受封。由于这事年代久远,未能详情,很有可能是等到叔虞成年后,周公或史佚想起成王当年的戏言,便趁机要求成王封弟于唐。并非当即就要成王兑现"戏言"。至于柳宗元说假设是一个宫女、太监,成王会不会开这种玩笑呢?我想不至于。即使要当真,封一桐叶又如何?这件事本身大可以不必当真,真正当真的背后是因为叔虞本身有资格受封。唐本来是一个"戎狄之民实环之"的夷夏杂居国家,民风民俗,价值观念多不一致,故而成王赐唐叔虞"启以夏政,疆以戎索"的因地制宜的治国方针。可见,成王封弟并非仅仅是一句玩笑。
  但是,春秋历史上的晋国却是以乱闻名的。先是长期发生弑君篡位的故事;后来则是自毁公室。
  弑君篡位风潮始于晋昭侯之际,公元745年,当年护送周平王东迁雒邑的晋文侯去世,史载,"我周东迁,晋郑是依",这时的晋君就是晋文侯,公元前760年,晋文侯杀死了与平王对峙了二十余年之久的携王,周平王才真正安定下来,史称"晋文侯于是乎定天子"。感激涕零的周平王发布《文侯之命》,给文侯颁发奖状,称赞文侯"克慎明德",后人将这一锡命收入了《尚书》。文侯之子晋昭侯即位后,分封了叔父成师于曲沃,是为曲沃桓叔。曲沃桓叔成师就是晋穆侯之子、文侯之弟。他娶了齐国公主姜氏为妻,生一长子,取名曰"仇";后生一庶子取名"成师"。仇,就是晋文侯姬仇,成师就是曲沃桓叔。当晋穆侯为自己的两个儿子取名时,晋大夫师服就指出,太子名曰仇,少子名曰成师,这是嫡庶名字的颠倒,预示着晋国将要发生内乱。果然,穆侯死后,他的弟弟殇叔自立为君,太子仇无奈出奔,内乱开始。几年之后,仇又杀了回来,把叔叔干掉,夺回了大位。等到晋文侯仇死后,他的弟弟成师又杀死他的儿子晋昭侯,掀起了六十年晋国内乱的大幕。
  当然,晋大夫师服的预言仅仅是一种巧合,仇的儿子晋昭侯被弟弟成师所杀以及晋国的六十年内战,其根本原因在于君子所言:"末大于本而得民心,不乱何待!"就是说因为成师的封地曲沃大于晋君的都城翼,叫做臣强主弱,而桓叔受封时已五十八岁,正是有经验、有谋略的年纪,他受封后大肆好德施德,使"晋国之众皆附焉",因而势力超过了都城翼。又赶上春秋初年那种乱世,桓叔便开始了代翼的谋划。
  晋昭侯七年(公元前739年),曲沃桓叔指使晋大夫潘父杀昭侯于绛,弑君成功。但因为晋人还不能接受小宗跃居大宗之上的事实,桓叔不敢进入国都翼,篡位失败,只好等待时机。昭侯之子平立为晋孝侯,晋孝侯十五年(公元前725年),曲沃桓叔之子庄伯率师攻入都城,杀死晋孝侯,由于都人抵抗和荀国军队的增援,篡位也未成功。孝侯之子郄立为国君,是为晋鄂侯。
  七年后即公元前718年,曲沃庄伯联合郑邢二国并得到周桓王的支持,讨伐晋侯,晋侯郄放弃国都,逃奔随,(山西介休县东南),周桓王立郄的儿子光为晋哀侯。两年后,公元前716年,庄伯死于曲沃,其子称为曲沃伯,即曲沃武公。晋哀侯为翦灭曲沃连续向曲沃武公发动进攻。但在公元前710年的径庭(山西曲沃县东北)一战中,武公大败前来讨伐的哀侯军队并捕杀哀侯和晋大夫栾共叔栾成于汾水之滨。晋又立哀侯之小子为君,史称小子侯。仅隔四年,公元前706年,曲沃武公设计诱杀了小子侯。周桓王命虢仲立哀侯之弟缗为晋侯。晋侯缗二十八年公元前678年,曲沃武公终于灭晋侯缗,事后曲沃武公以晋之宝器贿赂周僖王,周僖王眼见晋国统一已成事实,无法改变,做了一回顺水人情,正式承认晋武公位列诸侯。《诗经》唐风有一首《无衣》诗写的便是这一史事。
  曲沃小宗连杀五君、逐一君,最后取而代之为大宗,在春秋史上堪称罕见。表明晋国公族内部严重缺乏亲亲尊尊的宗法等级观念,这种宗法等级观念的缺乏,在曲沃小宗代替大宗立为晋侯后,又演变为自上而下的大宗灭小宗的灭亲风潮。
  这一风潮始于晋献公时期。曲沃武公列为诸侯即成为晋武公的次年,就在伐翼之战中死去。公元前677年其子诡诸即位是为晋献公。诡诸之名字也是带有纪念意义的。晋武公伐夷的时候,俘虏了夷的首领诡诸。蒍国请而免之。但他不知报答。等到周王室公子子国作乱的时候,就对晋人曰:"与我伐夷而取其地。"遂以晋师伐夷,杀夷诡诸。武公便给自己的儿子取了一个同样的名字诡诸。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后一章回 >>   
第1节:为不刊之言,著将来之法(1)第2节:为不刊之言,著将来之法(2)
第3节:为不刊之言,著将来之法(3)第4节:为不刊之言,著将来之法(4)
第5节:为不刊之言,著将来之法(5)第6节:为不刊之言,著将来之法(6)
第7节:为不刊之言,著将来之法(7)第8节:一个谣言,一个女人,一台烽火(1)
第9节:一个谣言,一个女人,一台烽火(2)第10节:一个谣言,一个女人,一台烽火(3)
第11节:一个谣言,一个女人,一台烽火(4)第12节:一个谣言,一个女人,一台烽火(5)
第13节:平王东迁,历史不可承受之变(1)第14节:平王东迁,历史不可承受之变(2)
第15节:平王东迁,历史不可承受之变(3)第16节:平王东迁,历史不可承受之变(4)
第17节:平王东迁,历史不可承受之变(5)第18节:平王东迁,历史不可承受之变(6)
第19节:平王东迁,历史不可承受之变(7)第20节:平王东迁,历史不可承受之变(8)
第21节:平王东迁,历史不可承受之变(9)第22节:莽夫当国,历史不可承受之累(1)
第23节:莽夫当国,历史不可承受之累(2)第24节:莽夫当国,历史不可承受之累(3)
第   [I]   II   [III]   [IV]   [V]   页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