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史 中國古代社會   》 (三)皇室和外戚      何茲全 He Ciquan

  東漢封國制度,是西漢制度的延續,封國有王侯兩等,王國一般相當於郡,國相地位相等於郡守,所以有“郡國”、“郡國守相”之稱。
  封王衹食租稅,大國租稅歲收有八千萬左右。范晔在《後漢書》列傳捲四十明帝諸子傳《論曰》中說:“明帝封諸子,租歲不過二千萬,馬後為言而不得也。”註引《東觀·明紀》:“皇子之封,皆減舊製。嘗案輿地圖,皇后在旁言:巨鹿、樂成、廣平各數縣,租𠔌百萬。帝令滿二千萬止。諸小王皆當略與楚、淮陽相比,什減三、四。‘我子不當與先帝子等’者也。”但這是明帝初封各王時的情況。章帝建初四年又有改定。《後漢書·陳敬王羨傳》。“肅宗……案輿地圖,令諸國戶口皆等,租入歲各入千萬。”看來,歲租八千萬是最高的了。
  東漢封國國王,是毫無政治權力的。甚至生活都要受國相的干涉。《後漢書·河間孝王開傳》:“開立四十二年薨,子惠王政嗣。政忄敖根,不奉法憲。順帝以侍御史吳郡瀋景有彊能稱,故擢為河間相。景到國,謁王。王不正服,箕踞殿上。侍郎贊拜,景峙不為禮。問王所在。虎賁曰:是非王邪?景曰:王不服,常人何別?今相謁王,豈謁無禮者邪?王慙而更服,景然後拜。出住宮門外,請王傅責之曰:前發京師,陛下見受詔以王不恭,使相檢督。諸君空受爵錄而無訓導之義。因奏治罪。詔書讓政而詰責傅。景因捕諸姦人,上案其罪。殺戮尤惡者數十人,出冤獄百餘人,政遂為改節,悔過自修。
  國相對於國王,毫無尊重畏懼之心;國王對於國相,毫無上下之義。從這故事,大可玩味國王之政治地位了。
  列侯所食縣為侯國,功大者食縣,小者食鄉亭。國置相一人,主治民如今長。相不為侯臣,但納租於侯,以戶數為限。
  光武尊崇開國功臣,食邑有到四縣的。《後漢書·光武紀上》:“(建武)二年,封功臣皆為列侯,大國四縣,餘各有差。”如鄧禹即食四縣。
  東漢開國初期三代皇帝,都是服膺儒學的,極重親親之道。對諸侯王都是賞賜極豐沃的。其中東平王蒼是明帝同母兄弟,賞賜之多,待遇之厚、更是破格的。《後漢書·東平憲王蒼傳》:“永平五年,聽就國。加賜錢五千萬布十萬匹。七年,皇太後崩,既葬,蒼乃歸國,特賜宮人奴婢五百人,布二十五萬匹。永平十五年,明帝行幸東平,賜蒼錢千五百萬,布四萬匹。章帝即位,又特賜蒼錢五百萬。建初六年鼕,蒼上疏求朝明年正月,帝許之。特賜裝錢千五百萬,其餘諸王各千萬。蒼在京城數月,歸國時復賜乘輿服禦、珍寶、輿馬、錢布以億計。東平王死。賜錢前後一億,布九萬匹。”
  對於東平王蒼的賞賜是特多的,但其他王的賞賜也並不少。對東平王蒼賞賜一千五百萬時,對其他諸王也各不下一千萬。諸侯王食租稅外,皇帝的賞賜是一大收入。
  為了顯示東漢皇帝對諸侯王賞賜之優厚,以下就《後漢書》記載再舉幾例:
  《阜陵質王傳》:“以阜陵下濕,徙都壽春,加賜錢千萬,布萬匹。”
  《中山簡王焉傳》:“自中興至和帝時,皇子始封薨者,皆賻錢三千萬,布三萬匹。嗣王薨,賻錢千萬,布萬匹。是時竇太後臨朝,竇憲兄弟擅權,太後及憲等東海出也,故睦於焉而重於禮,加賻錢一億。”
  《濟北惠王壽傳》:“自永初已後,戎狄叛亂,國用不足,始封王薨減賻錢為千萬,布萬匹。嗣王薨,五百萬,布五千匹。時唯壽最尊親,特賻錢三千萬,布三萬匹。”
  皇帝對於封國又有君臣的一面,皇帝是君,諸侯王是臣,為了維持帝國的統一,君權的穩固,凡諸侯王的活動、行為對皇權不利時,是要受到皇帝的限製和製裁的。
  皇子封王後,到一定年齡就要出就國,離開京師。這是西漢就已建立起來的制度,東漢繼續實行。但在實行上,皇帝往往以友於之情為理由,推遲諸侯王的就國時間。下面是《後漢書》諸王傳的幾條記載。
  《東海恭王彊傳》:“(建武)十九年,封為東海王,二十八年就國。”
  《沛獻王輔傳》:“建武十五年封右馮翊公。十七年郭後(沛王生母)廢為中山太後,徙輔為中山王,並食常山郡。二十年復徙封沛王。……二十八年,就國。”
  《楚王英傳》:“以建武十五年封為楚公,十七年進爵為王,二十八年就國。”
  《東平憲王蒼傳》:“建武十五年封東平公,十七年進爵為王。……顯宗甚愛重之,及即位拜為驃騎將軍,……位在三公上。……帝每巡狩,蒼常留鎮,侍衛皇太後。……蒼在朝數載,多所隆益,而自以至親輔政,聲望日重,意不自安,上疏歸職曰:……自漢興以來,宗室子弟無得在公卿位者。……乞上驃騎將軍印綬,退就藩國。……帝優詔不聽。其後數陳乞,辭甚懇切。(永平)五年,乃許還國。”
  就舉這幾條。封王就國是通例,因年齡幼小留在京師,也是常規。若留京師過久,臣下就要上書請求遣就國了。
  《後漢書·宋均傳附族子意傳》:“肅宗性寬仁,而親親之思篤,故叔父濟南、中山二王每數入朝,特加恩寵,及諸昆弟並留京師,不遣就國。意……乃上疏諫曰:……今康、焉親以支庶享食大國,……男女少長,並受爵邑,恩寵逾製,禮敬過度。……又西平王羨等六王,皆妻子成傢,官屬備具,當早就藩國,為子孫基阯。而室第相望,久磐京邑,婚姻之盛,過於本朝,僕馬之衆,充塞城郭,驕奢僭擬,寵錄隆過。今諸國之封,……道路夷近,朝聘有期,行來不難,宜……發遣康、焉,各歸藩國,令羨等速就便時,以塞衆望。”
  《後漢書·孝明八王陳敬王羨傳》;“建初三年,有司奏遣羨與巨鹿王恭,樂成王黨俱就國。肅宗性篤愛,不忍與諸王乖離,遂皆留京師。明年,案輿地圖,令諸國戶口皆等,租入歲各八千萬。”
  《後漢書·清河孝王慶傳》,和帝時,“有司以日食陰盛,奏遣諸王侯就國。”
  東平王蒼能留在京師,且以驃騎將軍輔政,明帝巡狩則命蒼留守,這確實是自漢興以來所無的。其所以出現這種形勢,大約是因為蒼是明帝的同母兄弟,永平初年明帝欲穩固皇權,必先抓住同母兄弟作為自己的羽翼。但東平王蒼總是心不自安的,所以一再懇辭,要求出就國。對此,范晔極贊東平王蒼的明智,他說:“東平憲王,可謂好禮者也。若其辭至戚,去母後,豈欲苟立名行而忘親遺義哉,蓋位疑則隙生,纍近則喪大,斯蓋明哲之所為嘆息。嗚呼,遠隙以全忠,釋纍以成孝,夫豈憲王之志哉1(《後漢書·東平憲王蒼傳論曰》)。
  封國諸侯王留在京師,有政變奪權的危險,越是關係親的王,危險越大。兩漢政策都是諸王到一定年齡就要出就國,不得留在京師。但對有些不利留在地方的勢力,又采取調集京師的辦法。西漢徙地方二千石及豪族強宗傢族於關中諸陵,東漢初調功臣入京,都是如此。大概凡不利皇權的勢力,其基礎如在京師,則由京師調往地方,如在京師有勢力的諸侯和外戚是;凡勢力在地方的,如光武的功臣皆領兵在外或還兼任地方官,其基礎在地方,則調進京師,任以閑散高位養起來。
  公卿大臣,豪族強宗招攬賓客,自西漢就為皇帝所憎惡,常常加以打擊。東漢自光武始,對封國國王收引賓客就是打擊的。《後漢書·沛獻王輔傳》:“(建武)二十年復徙封沛王。時禁網尚疏,諸王皆在京師,競修名譽,爭禮四方賓客。壽光侯劉鯉,更始子也,得幸於輔。鯉怨劉盆子害其父,因輔結客報殺盆子兄故式侯恭。輔坐係詔獄,三日乃得出。自是後諸王賓客,多坐刑罰。”
  《後漢書·樊宏傳附子鯈傳》:“建武中,禁網尚闊,諸王既長,各招引賓客,以鯈外威,爭遣致之,而鯈清靜自保,無所交結。及沛王輔事發,貴戚子弟多見收捕,鯈以不豫得免。”
  《後漢書·郅惲傳》:“(惲子壽)遷冀州刺史。時冀部屬郡多封諸王,賓客放縱,類不檢節,壽案察之,無所容貸。乃使部從事專住王國,又徙督郵捨王宮外,動靜失得,即時騎驛上奏王罪及劾傅相。於是藩國畏懼,並為遵節。視事三年,冀土肅清。……肅宗……擢為京兆尹。郡多強豪,姦暴不禁。三輔素聞壽在冀州,皆懷震竦,各相檢勅,莫敢幹犯。”
  在摧折諸侯王時,明帝在他們父子(光武、明帝、章帝)三代中,是最下得狠手的。他治楚王獄,株連最廣,殺人最多。《後漢書·楚王英傳》:“楚獄遂至纍年,其辭語相連自京師親戚、諸侯、州郡豪傑及考案吏阿附相陷,坐死徙者以千數。”
  楚王英的生“母許氏無寵,故英國最貧斜,自明帝“為太子時,英常獨歸附太子,太子特親愛之。及即位數受賞賜”(同上)。楚王英少年時雖曾“好遊俠,交通賓客”,但“晚節更喜黃老學,為浮屠齋戒祭”(同上)。永平八年“詔令天下死罪,皆入縑贖”時,楚王英“遣郎中令奉黃縑白紈三十匹詣國相曰:托在藩輔,過惡纍積,歡喜大恩,奉送縑帛,以贖愆罪。”國相報給皇簾。明帝下詔曰:“楚王誦黃老之微言,尚浮屠之仁祠,潔齋三月,與神為誓,何嫌何疑,當有悔吝?其還贖以助伊蒲塞、桑門之盛饌。”(同上)。
  就是這樣一個楚王英,不幾年卻要“招聚姦猾,造作圖讖,擅相官秩,置諸侯王公將軍二千石”(同上),圖謀不規,大逆不道了。英遭廢後,徙丹陽。不久,英自殺。
  很明顯,楚王英是個冤案。他成了皇權與封國矛盾中的犧牲品。楚王英大約是光武諸子中的一個有才華的,少年時的好遊俠,交通賓客,晚年更喜黃老浮屠,一聽到入縑贖罪就拿出縑紈來贖愆罪,這都暴露了他的痛苦心跡。《後漢書·北海靖王興傳附子陵傳》一段故事,很可啓發我們來瞭解楚王英的遭遇。傳說:“睦少好學,博通書傳。光武愛之,數被延納。顯宗之在東官,尤見幸待。入傳諷誦,出則執轡。中興初,禁網尚闊,而睦性謙恭好士,千裏交結,自名儒宿德,莫不造門。由是聲價益廣。永平中,法憲頗峻。陵乃謝絶賓客,放心音樂。然性好讀書,常為愛翫。歲終,遣中大夫奉璧朝賀召而謂之曰:朝廷設問寡人,大夫將何辭以對?使者曰:大王忠孝慈仁,敬賢樂士,臣雖螻蟻,敢不以實。睦曰:籲!子危我哉!此乃孤幼年進趣之行也。大夫其對以孤襲爵以來,志意衰惰,聲色是娛,犬馬是好。使者受命而行。其能屈申若此。”
  北海王陵的行徑、思想,和楚王英有些相似。北海王睦逃過了關,楚王英未闖過去。這大約是因為陵少好學,博通書傳,是文的;而楚王英卻少好遊俠,交通賓客,有作亂細胞。
  一般來說,東漢諸王行為出格的少,叛逆的少,荒淫的少。《後漢書·光武十王傳》十王加附傳一王共十一王中,無子國絶的五傢,傳國到漢亡的四傢,因罪國除的兩傢。明帝八王,無子國絶的四傢,傳國到漢亡的兩傢,因罪國除的兩傢。(《明帝八王傳》)。章帝七王和帝一王,八傢中無子國絶的六傢,傳國到漢亡的一傢,因罪國除的一傢。(《章帝七王和帝一王傳》)。範蔚宗在《明帝八王傳》後論曰:“明帝封諸子,租歲不過二千萬,馬後為言而不得也。賢哉!豈徒儉約而已乎?知驕貴之無厭,嗜欲之難極也。故東京諸侯,鮮有至於禍敗者也。”范晔的話,是有見地的,是有道理的。
  前已言之,東漢外戚,多出豪傢。《後漢書·皇后紀》立紀的有十七個皇后,其中除一二傢如靈帝何皇后出身貧賤外大多出自豪富傢族。
  光武帝郭皇后,真定槀人,為郡著姓。父昌,讓田宅財産數百萬與異母弟,國人義之。母,真定恭王的女兒。光武和郭後的婚姻,是政治婚。光武到河北,以各種手段謀取河北豪族強宗的支持。光武娶郭後,就是為了取得郭傢特別是後的舅傢真定侯劉楊的支持。
  光武陰皇后,南陽新野人,是一傢豪富強宗。光武弟兄起事後,陰後的前母兄陰識,“率子弟宗族賓客千餘人往詣伯升。”(《後漢書·陰識傳》)。有宗族賓客千餘人,這當然是豪族強宗。
  郭、陰兩傢在東漢社會政治上影響不大,政治上沒有掌握過大權。東漢外戚,政治上威勢大,社會上影響大的,要推馬、竇、鄧、梁四大傢族。
  明帝馬皇后,出自馬傢,是開國元勳馬援的女兒。馬援,扶風茂陵人。這傢的傢世可以上推到戰國。其先趙奢為趙將,號曰馬服君。子孫因以為氏。武帝時,以吏二千石自邯鄲徙茂陵。論起血緣來,馬傢是六國舊貴族之後。
  馬援在平定隗器和交趾時,立了大功。女為明帝皇后。馬傢最盛時期,是在章帝時。馬援子馬防,拜車騎將軍,城門校尉如故,掌兵又有權。“貴寵最盛,與九卿絶席”。(《後漢書·馬援傳附子防傳》)。“防兄弟貴盛,奴婢各千人以上,資産巨億,皆買京師膏腴美田。又大起第觀,連閣臨道,彌亙街路,多聚聲樂,麯度比諸郊廟。賓客奔湊,四方畢至。京兆杜篤之徒數百人,常為食客,居門下;刺史、守令,多出其傢。歲時賑給,鄉閭故人,莫不周洽。防又多牧馬畜,賦斂羌鬍。”(同上)。馬後(時為太後)死,“馬氏失勢”。章帝對馬防兄弟的豪盛本不喜歡,數加譴勅。由是“權勢稍損,賓客亦衰”。後“有司奏防兄弟奢侈逾僭,濁亂聖化,悉免就國。”(同上)。後來,幾經興衰,到安帝初平七年,以鄧太後詔“諸馬子孫還京師,隨四時見會如故事。”(同上)。
  章帝竇皇后和桓帝竇皇后都出自竇傢。
  東漢竇傢之興,由竇融始。竇融,扶風平陵人。七世祖廣國,文帝竇皇后弟,封章武侯。融高祖父於宣帝時以二千石自常山徙平陵。高祖父嘗為張掖太守,從祖父為護羌校尉,從弟亦為武威太守。竇傢是從西漢文帝時起延續下來的世二千石,世傢豪族。
  更始時,竇融任張掖屬國都尉,受河西五郡太守的推舉為行河西五郡大將軍事監五郡。在公孫述、隗囂割據稱雄時,竇融率先以河西歸光武。所以竇氏在東漢也是功臣元勳之屬,倍受尊崇。融長子穆尚內黃公主,為城門校尉,穆子勳尚東海王疆女沘陽公主,融弟友之子固亦尚光武女涅陽公主。明帝即位,又以融從兄子林為護羌校尉。“竇氏一公、兩侯、三公主,四二千石,相與並時。自祖及孫,官府邸第相望京邑,奴婢以千數,於親戚功臣中,莫與為比。”(《後漢書·竇融傳》)。
  明帝抑製豪族,竇林以罪誅。明帝給竇融詔書,“戒以竇嬰、田蚡禍敗之事”(《後漢書·竇融傳》)。融年老,“子孫縱誕,多不法。穆等遂交通輕薄,屬托郡縣,幹亂政事”。(同上)。明帝大怒,“乃盡免穆等官,諸竇為郎吏者皆將傢屬歸故郡,獨留融京師。後穆與子宣又犯罪死,竇勳亦死。竇傢威勢一落。明帝後期,竇固擊匈奴有功。章帝時,歷任大鴻臚、光錄勳、衛尉。“甚見尊貴,賞賜租錄,貲纍巨億。”(同上附《竇固傳》)。
  章帝建初二年,竇勳之子竇憲妹立為皇后。“竇憲為侍中,虎賁中郎將,弟篤為黃門侍郎,兄弟親幸,並侍宮省,賞賜纍積,寵貴日盛。自王主及陰、馬諸傢,莫不畏憚。”(同上附《竇憲傳》)。和帝立,竇太後臨朝,竇憲以侍中,入幹機密,出宣誥命。弟篤為虎賁中郎將,篤弟景、瓌並為常侍。於是兄弟皆在親要之地。竇憲徵匈奴有功。“斬名王已下萬三千級,獲生口馬牛羊橐駝百餘萬頭,……降者前後二十餘萬人。憲、秉(耿秉)遂登燕然山,去塞三千餘裏。於是拜憲大將軍,封武陽侯,食邑二萬戶,位在三公上。”竇氏傢族中,竇憲、竇篤、竇瓌、竇景“四傢競修第宅,窮極工匠。”(同上)。“權貴顯赫,傾動京都。雖俱驕縱,而景尤甚。奴容緹騎,依情形勢,侵凌小人,強奪財貨,篡取罪人,妻略婦女,商賈閉塞,如避寇讎。”(同上)。
  這一大傢,雖然中間幾有起伏。但卻維持傢門一直到東漢末年,竇武為三公,還和宦官進行過一場鬥爭。
  和帝鄧皇后,桓帝鄧皇后,出自鄧傢。
  鄧禹,南陽新野人,是劉秀功智囊人物,隨劉秀於河北,任前將軍。光武即帝位,策拜為大司徒,時年二十四。但鄧禹並不是將纔,他和赤眉作戰,狼狽大敗。東漢初年,鄧禹又是功臣,又是南陽人,特受尊重。光武時為司徒,明帝即位為太傅。
  鄧傢在豪富傢族中,是比較守法的。有傢教,有文化。鄧禹“常欲起名勢”,“修整閨門,教養子孫,皆可以為後世法。”(《後漢書·鄧禹傳》)。鄧氏傢族,“自祖父禹教訓子孫,皆尊法度,深戒竇氏,檢勅宗族,闔門靜居”(同上附《鄧騭傳》。騭,鄧禹孫)。
  出自梁傢的皇后,有順帝梁皇后和桓帝梁皇后。東漢外戚四大傢族中,權勢最大的是竇氏和梁氏兩傢,梁傢尤為驕縱。
  東漢梁氏之興,起自安定烏氏梁統。梁氏傢族來自春秋時期,晉大夫梁益耳。梁統高祖子都自河東遷居北地。子都子橋,以貲千萬徙茂陵。西漢末哀平之際遷安定。更始時為酒泉太守,與河西諸郡共起保境安民,共謀推統為帥,統固辭,推讓竇融。
  統子竦二女為章帝貴人,小貴人生和帝,為竇皇后所養,兩貴人被竇後誣害死。竇太後死後,和帝始知為梁貴人所生。賞賜貴人姊梁嬺“衣被、錢帛、第宅、奴婢,旬月之間纍資千萬。”(《後漢書·梁統傳》)。封帝諸舅“棠為樂平侯,棠弟雍乘氏侯,雍弟翟單父侯,各五千戶,位皆特進,賞賜第宅、奴婢、車馬、兵弩什物以巨萬計,寵遇光於當世,諸梁內外以親疏並補郎、謁者。”(同上)。
  順帝又選梁商(梁統之孫)女及妹入宮,女立為皇后,妹為貴人。商死,順帝賜錢二百萬,布三千匹,皇后賜錢五百萬,布萬匹。
  順帝死,衝帝立。梁皇后以皇太後臨朝。後兄梁冀以大將軍輔政。梁翼侈暴驕橫。衝帝死,翼立質帝。質帝年八歲,“少而聰慧”。嘗朝群臣,以目送翼說:“此跋扈將軍也。”(同上附《梁翼傳》)。梁翼遂害質帝而立桓帝。桓帝時,梁翼食封三萬戶,兩弟一子封侯各食邑萬戶,妻孫壽封為襄城君兼食陽翟租,歲入五千萬。翼有林苑,西至弘農,東界萊陽,南極魯陽,北達河淇,包含山藪,遠帶丘荒,周旋封域,殆將千裏。”(同上)。賓客橫行,道路以目。有不順其意者,即時遣客刺殺之。梁翼強“取良人悉為奴婢至數千人,名曰自賣人。”(同上)。
  梁翼一門“前後七封侯,三皇后,六貴人,二大將軍,夫人、女食邑稱君者七人,尚公主者三人,其餘卿將尹校五十七人。在位二十餘年,窮極滿盛,威行內外,百僚側目,莫敢違命。”(同上)。
  梁翼的豪侈專橫,殘忍暴虐,為害朝野,在東漢外戚中算是第一傢了。
  婚姻關係是個橋梁,通過婚姻關係皇帝和豪富傢族結為一體。所謂外戚,實即豪富傢族的代表傢族。這些傢族,不但與皇傢結婚姻,他們自己間互相通婚。他們的女嫁與皇帝為皇后、貴人,他們傢族的男又尚公主。如鄧乾(鄧禹孫)尚明帝女沁水公主,鄧褒(鄧禹玄孫)尚安帝妹舞陰長公主,鄧藩(鄧禹孫)尚明帝女平皐長公主。(參看《鄧禹傳》)。竇穆(竇融長子)尚內黃公主,竇勳(穆子)尚東海恭王彊女沘陽公主,竇固(竇融弟子)尚光武女涅陽公主。梁鬆(梁統子)尚光武女舞明長公主。
  他們自己間的互相通婚姻,梁竦女嫁南陽樊調(光武舅傢人),即是一例。
  皇帝和豪富傢族是有矛盾的。婚姻關係本是為了協調兩者的關係,緩和矛盾。但婚姻關係,實際上並不能解决問題。當然也不是完全不能解决問題,如果完全不能解决問題,他們也就不采取這一辦法了。東漢前期,光武、明帝、章帝時期,皇權強大,皇帝和豪富傢族的矛盾直接表現為皇權對豪富傢族的抑製、打擊。外戚都是豪富傢族,皇帝和外戚的矛盾也就直接表現為皇帝對豪傢的打擊。皇權和外戚的矛盾是不顯著的。和帝以後,皇帝年幼,太後臨朝,外戚輔政,待皇帝年長,皇帝和外戚的矛盾突出。皇帝為了和外戚鬥爭,用自己左右的人宦官。皇權和外戚的矛盾,以外戚宦官之爭的形式表現出來。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後一章回 >>   
序言壹 由部落到國傢 一、早期國傢的出現 (一)殷商社會和經濟
(二)周人的早期生活(三)滅商後商周兩族的關係
二、階級分化和演變 (一)貴族(二)國人
(三)衆、庶、民(四)私徒屬
(五)隸臣妾(六)《詩經》中所見各階級的生活
三、井田和土地制度 (一)土地公有製的史影(二)周王、諸侯、貴族土地所有製
(三)公田和私田(四)國與野的不同田製
(五)農業生産工具和技術四、早期國傢形式 (一)王廷和群僚
(二)城邦國傢(三)國(地緣)與傢(血緣)兩係的合一
(四)禮、刑、兵、稅、役貳 古代社會 一、春秋戰國之際的經濟社會變化 引言
(一)農業生産力的飛躍發展(二)城市交換經濟的興起 1.交換和商人的活躍
(二)城市交換經濟的興起 2.貨幣和城市興起(二)城市交換經濟的興起 3.交換在經濟生活中的地位
第   [I]   II   [III]   [IV]   頁

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