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交礼仪 成就你的君子風範:禮樂人生   》 第59節:禮儀踐行與古禮尋訪(2)      彭林 Peng Lin

  基於以上認識,我認定:開設“中國古代禮儀文明”文化素質選修課,無疑是實施“知行合一”教學理念的有效途徑之一。
  返本開新:編撰教材的原則
  教材是教學之本,課程建設必須緊緊抓住教材建設這一基本環節。當前有少數大學開設了禮儀教育課,其教材主要有兩類,一類是某些大學的國際關係學院編寫的西方禮儀教材,旨在幫助將來從事國際交往的學生學習西方禮儀;另一類是某些普通院校為本校學生開的選修課,目的是要指導學生在就業面試時如何應對。後一類教材一般比較膚淺,沒有理論體係,不談內心素質的提升,而着重於外表,猶如某些賓館訓練服務員,行為固然得體,思想素質卻不高。前一類教材作為瞭解外國禮儀的讀本自無不可,但要作為在禮儀之邦的中國普遍推廣的教材,顯然是不適合的。任何民族都有自己文化表徵的禮儀,我們决不能放棄本民族的尊嚴,去盲目追隨西方禮儀。因此,我們必須建設具有民族特色的禮儀教育的教材。
  迄今為止,海內外各類大學尚無一傢開設過中國古代禮儀文明的課程,因此,我們在撰寫教材時面臨的睏難可想而知:禮學自古以繁難著稱,作為古代禮學理論形態的《周禮》《儀禮》和《禮記》等三部經典,文古義奧,韓愈就已直言其“難讀”,故學術界每每有“殆成絶學”之嘆,平心而論,即使是對文史專業的學生講授禮學,也絶非易事;加之沒有一本現成的教材可供參考,處於“零”起點,要編寫出一本大學素質教育的教材,確實是非常嚴峻的挑戰。為此,我用了相當的功夫來研究浩繁的文獻,做去粗取精、由表及裏的分析,並對基本素材做了大刀闊斧的處理。為了慎重起見,我將講稿整理成文,用了三年的時間在中華書局出版的《文史知識》上連載,聽取讀者反應,最後纔集結成書,作為教材正式出版。
  為了突出中國傳統禮學的特點,我將課程的結構分成兩大部分:一是古代禮學的理論,包括禮在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地位、禮的起源、禮的學理、禮的分類、禮的要素、禮與樂的關係等等,希望學生由此獲得關於中國禮學的宏觀的、有理論深度的總體認識;二是古代禮儀的舉例,例如冠禮、婚禮、士相見禮、鄉射禮、聘禮、喪禮等,多是學生在課外閱讀時每每會遇到而又無處問詢的問題,主要介紹它們所藴涵的人文意義,使學生由此獲得對於中國古代禮儀的生動、深刻的認識。
  教材編寫的宗旨是,求真實,求簡明,求超越。所謂真實,是指忠實於原典,要把古代禮儀的人文精神準確地表達出來,客觀地勾勒古代中國人的精神生活,尤其是要把“文革”中被“四人幫”歪麯了的地方糾正過來,使學生獲得對於“禮儀之邦”的真切認識。為此,我對每個章節的標題反復推敲,盡可能使用原典中最典型的語句來表達,力求精到。
  所謂簡明,是文字敘述簡潔、明快,便於理工科學生閱讀。例如古代禮儀之學是禮法和禮義之學,禮法即通常所說的儀式,是禮儀的物質形態,是禮儀得以寄寓的外殼;禮義是儀式所要表達的思想,是禮的靈魂之所在,兩者互為依存,缺一不可。為了突出文化素質課的特點,我們對禮法部分的瑣碎儀節進行刪繁就簡,衹提取其最關鍵的內容,構成禮的梗概,嚮同學介紹,其餘的忽略不計。
  所謂超越,是指要有時代精神。介紹中國古代的禮儀文化,不是要讓學生回到古代去,搞復古主義,那樣做沒有必要,也不可能。我們的宗旨是“返本開新”,也就是說,要立足於民族之本,站到今天的時代高度來正確對待古代禮儀這份思想資源,取其精華,去其糟粕,與時俱進,建立新的富於民族特色的禮儀文化。
  本教材在連載過程中,受到廣大讀者歡迎,《文史知識》編輯部曾經收到大量讀者來信,對我主持的“中國古代禮儀文明”專欄予以充分肯定。教材出版後,武漢大學歷史係教授、博士生導師楊華和北京師範大學中文係副教授劉寧等撰寫長篇書評,予以高度評價,認為在中國傳統禮儀教育領域具有開創的意義。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後一章回 >>   


【資料來源】中華書局
第1節:禮樂人生前言第2節:禮樂原典與君子人生(1)第3節:禮樂原典與君子人生(2)
第4節:禮樂原典與君子人生(3)第5節:禮樂原典與君子人生(4)第6節:禮樂原典與君子人生(5)
第7節:禮樂原典與君子人生(6)第8節:禮樂原典與君子人生(7)第9節:禮樂原典與君子人生(8)
第10節:禮樂原典與君子人生(9)第11節:禮樂原典與君子人生(10)第12節:禮樂原典與君子人生(11)
第13節:禮樂原典與君子人生(12)第14節:禮樂原典與君子人生(13)第15節:禮樂原典與君子人生(14)
第16節:禮樂原典與君子人生(15)第17節:禮樂原典與君子人生(16)第18節:禮樂原典與君子人生(17)
第19節:禮樂原典與君子人生(18)第20節:禮樂原典與君子人生(19)第21節:禮樂原典與君子人生(20)
第22節:禮樂文化與人文素養(1)第23節:禮樂文化與人文素養(2)第24節:禮樂文化與人文素養(3)
第   [I]   II   [III]   頁

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