饮食文化 盐与文明   》 10.盐之歌(3)      Wang Renxiang

  我们由此也可以看出,古人用餐,有餐时调盐之法。烹饪之时,菜肴不加或少加盐,食时由进餐者自行调味,可调盐,也可调酱。
  煮海之歌
  柳永(987-1053),原名三变,字耆卿,福建崇安县人。宋仁宗景元年(1034)考取进士,1039年在昌国晓峰盐场任盐官。柳永是北宋早期的著名词人,一生留诗只有三首,《煮海歌》为其一。
  柳永因为对盐民生活比较了解,他的《煮海歌》写得有声有色。他这样写道:
  煮海之民何所营?妇无蚕织夫无耕。
  衣食之源何寥落?牢盆煮就汝输征。
  年年春夏潮盈浦,潮退刮泥成岛屿;
  风干日曝盐味加,始灌潮波流成卤。
  卤农盐淡未得闲,采樵深入无穷山;
  豹踪虎迹不敢避,朝阳出去夕阳还。
  船载肩擎未遑歇,投入巨灶炎炎热;
  晨烧暮烁堆积高,才得波涛变为雪。
  自从潴卤至飞霜,无非假货充糇粮;
  称入官中充微值,一缗往往十缗偿。
  周而复始无休息,官租未了私租逼;
  驱妻逐子课工程,虽作人形俱菜色。
  煮海之民何苦辛,安得母富子不贫。
  本期一物不失所,愿广皇仁到海滨。
  甲兵净洗征输辍,君有余财罢盐铁。
  太平相业尔惟盐,化作夏商周时节。
  全诗三十二句,对晓峰盐场苦难的盐工抒发了深刻的同情。诗言不事耕织的盐民,以煮海为业。晓峰盐场三面环山一面临海,山上树高林密,有猛兽毒蛇,为了煮盐,盐民要冒着风险上山打柴。早出晚归,打得柴来好煮盐。盐民苦于税多租重,所得无几,难以果腹。煮海之民真是万般辛苦,他们怎么也摆脱不了世代受穷的命运。多么希望不要再有战争,也就不用征那样重的税,国库充足了,盐政也就不那么苛刻了。如果太太平平的,就像三代那样让盐民自由贸易该是多好!
  一首《煮海歌》如泣似诉,催人泪下,耐人寻味。
  卖盐妇的故事
  元代纳新有《卖盐妇》诗,对一个小盐贩的遭遇寄予了深切的同情:
  卖盐妇,百结青裙走风雨。
  雨花洒盐盐作卤,背负空筐泪如缕。
  三日破铛无粟,老姑饥寒更愁苦。
  道傍行人因问之,拭泪吞声为君语。
  妾身家本住山东,夫家名在兵籍中。
  荷戈崎岖戍明越,妾亦万里来相从。
  年来海上风尘起,楼船百战秋涛里。
  良人贾勇身先死,白骨谁知沉海水。
  前年大儿征饶州,饶州未复军尚留。
  去年小儿攻高邮,可怜血作淮河流。
  中原封装音信绝,官仓不开口粮缺。
  空营木落烟火稀,夜雨残灯泣呜咽。
  东邻西舍夫不归,今年嫁作商人妻。
  绣罗裁衣春日低,落花飞絮愁深闺。
  妾心如水甘贫贱,辛苦卖盐终不怨。
  得钱籴米供老姑,泉下无惭见夫面。
  君不见绣衣使者浙河东,采诗正欲观民风。
  莫弃吾侬卖盐妇,归朝先奏明光宫。
  诗人耳闻目睹的这位卖盐妇,身穿一条破青裙,背负着盐筐风里来雨里走。一阵雨后,盐粒早已化成卤水流走,她背着空筐泪流如雨。已经有三天了,破锅里没有米煮粥,饥寒交迫的婆婆备感愁苦。路边的行人关心她,卖盐妇擦着泪低声诉说自己的遭遇。
  她的老家本是住在山东,丈夫是在军队中服役。结果因为海上一仗,楼船在海涛里打了百来个回合,结果丈夫战死,尸骨沉到了海底。前年大儿子也应征入伍,去年小儿又参加攻打高邮,可怜鲜血染红了淮河水。东邻西舍征夫们的遗孀,今年都纷纷嫁给盐商为妻,穿上绫罗绸缎,也不用辛苦劳作了。可是她却心静如水甘于贫贱,辛辛苦苦以卖盐维持生计。挣得几个小买籴米供奉可怜的老婆婆,以为只有这样,在黄泉之下见到丈夫时才会无愧于心。
  上一页
  [返回目录]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Previous Chapter   Next Chapter >>   
1.玄滋素液(1)1.玄滋素液(2)1.玄滋素液(3)1.玄滋素液(4)
1.玄滋素液(5)1.玄滋素液(6)1.玄滋素液(7)1.玄滋素液(8)
2.穿井取卤(1)2.穿井取卤(2)2.穿井取卤(3)2.穿井取卤(4)
2.穿井取卤(5)2.穿井取卤(6)2.穿井取卤(7)2.穿井取卤(8)
2.穿井取卤(9)3.煮海熬波(1)3.煮海熬波(2)3.煮海熬波(3)
4.阳光产品(1)4.阳光产品(2)4.阳光产品(3)5.造盐者:盐丁(1)
No.   [I]   II   [III]   [IV]   Page

Comments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