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励志感悟 》 影響一生的心態修養書:處世智典 》
第58節:與狼共舞(5)
方廣 Fang An
其次,當衆擁抱對手,除了可在某種程度之內降低對方對你産生的敵意之外,也可避免惡化你對對方的敵意,換句話說,為敵友之間,留下一條灰色地帶,免得敵意鮮明,反而阻擋了自己的去路與退路;地球是圓的,世界天涯無處不相逢!
此外,你的擁抱動作,也將使對方失去對你再次攻擊的立場,若他不理你的擁抱而依舊攻擊你,那麽他必定會招致別人的譴責。
而最重要的是,當衆擁抱對手這個動作一旦做了出來,做久了也會成為一種習慣,讓你和人相處時,能容天下人、納天下物,出入無礙,進退自如,這正是成就大業的本錢!
所以,競技場上比賽開始之前,比賽雙方都要握手敬禮或擁抱,比賽後也是如此,這是最常見的當衆擁抱對手的情形。
事實上,當衆擁抱你的對手並不如想象的那麽難,衹要你能剋服心理障礙,你就可以做到,你不妨嘗試下面的辦法:
身體上的擁抱,例如擁抱、握手。尤其是握手,這是較普遍的社交動作,你伸出手來,對方好意思縮手不理嗎?
言語上的擁抱,例如公開稱贊對方、關心對方,表示你的誠懇,但切忌過火,否則會造成相反的效果!
為什麽強調當衆呢?因為你這樣做的目的是做給別人看,如果私下擁抱,那不是雙方言歸於好,就是你嚮對方投降。當衆擁抱,表面上不把對方當敵人,但心底怎麽想,誰管得着呢?
□ 恩威並用
王子滿18歲那天,收到國王賞賜的禮物:一輛靈便的馬車,兩匹俊美的小馬。
王子非常喜歡這兩匹俊美的小馬,上前撫摸了,擁抱了,甚至親吻了,然後問:“這兩匹馬叫什麽名字?”
國王說:“它們一個叫天使,一個叫魔鬼。”
王子笑了,這多麽有趣!他上了車,親手揚起鞭子。
第二年,王子19歲,他從郊外駕車回來,心中一動。
“我的馬,為什麽一個叫天使,一個叫魔鬼?”
慈祥的國王柔聲回答:“孩子,你將來要做國王,你需要天使為你服務,也需要魔鬼為你服務。”
一年又過去了,現在的王子喜歡思索比較艱深的問題:“我既用魔鬼服務,又用天使服務,那麽我自己是天使還是魔鬼?”他問內心。
人性兼具善惡。為了追求至善,也需要有與魔鬼打交道的手段。故事解讀:
你若想在人生的舞臺上遊刃有餘,有時就不得不學習一下野獸,你可以學習效仿獅子與狐狸。因為獅子難保自己不落入陷階,而狐狸則不能抵抗豺狼。因此,一個有謀略的人必須是既能識別陷階的狐狸,又是能威懾豺狼的獅子。應用之道:
上司要贏得下屬的心悅誠服,一定要恩威並施。
所謂恩,則不外乎親切的話語及優厚的待遇,尤其是話語。要記得下屬的姓名,每天早上打招呼時,如果親切地呼喚出下屬的名字再加上一個微笑,這名下屬當天的工作效率一定會大大提高,他會感到,上司是記得我的,我得好好幹!
對待下屬,還要關心他們的生活,聆聽他們的憂慮,他們的起居飲食都要考慮周全。
所謂威,就是必須有命令與批評。一定要令行禁止。不能始終客客氣氣,為了維護自己平和謙虛的印象,而不好意思直斥其非。必須拿出做上司的威嚴來,讓下屬知道你的判斷是正確的,必須不折不扣地執行。
上司的威嚴還在於對下屬佈置工作,交代任務。一方面要敢於放手讓下屬去做,不要自己包打天下;一方面在交代任務時,要明確要求,什麽時間完成,達到什麽標準。佈置了以後,還必須檢查下屬完成的情況。
恩威並施,才能駕馭好下屬,發揮他們的才能。當員工的工作表現逐漸惡化的時候,敏感的主管必須尋找發生這個現象的原因,如果不是有關工作的因素所造成的,那麽,很可能是員工個人的問題在打擾他的工作。有些主管對這種現象不是采取“這不是我的責任”而忽視它,就是義正辭嚴地告誡員工振作起來,否則自己捲鋪蓋走路;也有些主管一味地規範員工而不針對問題的核心。
不論如何,如果主管希望員工關心與認同公司,那麽,管理者首先要關心員工的問題。因此,上述處理的方式可以說輕而易舉,但是無法改善員工的表現。比較合理的方法應該是與員工討論,設法協助他面對問題,處理問題,進而改善工作績效。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資料來源】西北大學出版社 |
|
|
第1節:有容乃大(1) | 第2節:有容乃大(2) | 第3節:有容乃大(3) | 第4節:有容乃大(4) | 第5節:有容乃大(5) | 第6節:有容乃大(6) | 第7節:有容乃大(7) | 第8節:有容乃大(8) | 第9節:有容乃大(9) | 第10節:有容乃大(10) | 第11節:人在江湖(1) | 第12節:人在江湖(2) | 第13節:人在江湖(3) | 第14節:人在江湖(4) | 第15節:人在江湖(5) | 第16節:人在江湖(6) | 第17節:人在江湖(7) | 第18節:人在江湖(8) | 第19節:人在江湖(9) | 第20節:協作共贏(1) | 第21節:協作共贏(2) | 第22節:協作共贏(3) | 第23節:協作共贏(4) | 第24節:協作共贏(5) | |
| 第 [I] II [III] [IV] 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