园林建筑 竜臥紫禁城   》 第58節:第五章 勵精圖治卻亡國(8)      李濤 Li Tao    薑曉東 Jiang Xiaodong

  人們往往衹把責任歸結到崇禎皇帝的頭上,而不去追究這些大臣們的死因,也沒有認識到崇禎皇帝在對待大臣的生死上,是要經過與文官大臣們商榷的。以史實來看,是不是王洽、袁崇煥等人在軍事上就沒有存在錯誤,難道他們與最後産生的重大後果真的拖得開幹係?至少,可以很肯定地說,在當時,朝廷內的文官大臣們個個將矛頭指嚮他們。在那時,一直宣稱要賞罰分明的崇禎皇帝,又可以怎樣處理呢?崇禎皇帝曾在審理別的案件時說過:"此國傢法,朕不得私"。從這話中也能看出,懲治臣民並不衹是出於皇帝的個人喜好那麽簡單。
  崇禎十一年(1638年),當時農民起義正轟轟烈烈,崇禎皇帝所重用的楊嗣昌極力推薦陳新甲為擢兵部右侍郎兼右僉都御史,崇禎皇帝欣然同意,並命陳新甲協禦清兵。當時,楊嗣昌與陳新甲皆有傢喪,被人指責不守喪,崇禎皇帝以國事為重,將彈劾陳新甲等人的官員進行懲治。到崇禎十三年(1640年),崇禎皇帝破格升陳新甲為兵部尚書。同年,已經建立大清國的皇太極再次發兵明朝,决定采取先攻取錦州,再奪山海關,最後直入北京的戰略。隨後,清兵包圍了錦州,面臨邊關告急,崇禎皇帝急忙派洪承酬前往錦州救援。
  崇禎十四年(1641年),洪承酬率八總兵,領十幾萬軍隊集結寧遠。起初,洪承疇認為不應該貿然出兵,應該持重緩進,步步逼近錦州清兵,且戰且守。對於洪承疇的建議,崇禎皇帝是表示贊同的。但是,陳新甲則不這麽認為,作為兵部尚書,他堅持要求兵分四路嚮清兵發起夾攻,強力鼓催主動出擊、速戰速决。眼看洪承疇忙於布陣,陳新甲急忙派人去遊說,並親自寫信給洪承疇,試圖激他出兵。陳新甲給洪承疇的信中,提到洪承疇長期出兵在外,已經消耗不少軍餉,卻遲遲仍沒有解决錦州之圍,還進一步分析了戰勢,暗示洪承疇應該權衡利弊,盡快出兵。看完這封信後,洪承疇逐漸動搖了打持久戰的决心,加上旁人的遊說,他終於决定出兵,進師鬆山。
  皇太極聽說洪承疇出兵,便親自率領大軍前去援助清兵,並當機立斷,率先切斷了明軍的糧道。洪承疇貿然出兵,本來就準備不足,見糧道被切斷,手下士兵們更是喪失了鬥志。糧食問題越來越緊迫,洪承疇手下的諸將索性不等軍令,紛紛率兵逃跑,試圖前往寧遠就糧。見明軍亂了陣腳,清軍趁機圍追堵截,將這些逃竄的明軍殺的殺,斬的斬,一時之間,明朝十幾萬雄師土崩瓦解。更可悲的是,洪承疇圍困於鬆山之後,剩餘的屬下部將還出現了自相殘殺的現象,這些餘部不戰而潰了。不久後,洪承疇兵敗降清。
  此時的崇禎皇帝自然心急如焚,當洪承疇兵敗鬆山,錦州失守的時候,李自成等人的農民起義也愈演愈烈。經過深思之後,崇禎皇帝决定與清兵議和,秘密派陳新甲前去與清兵和談。本來崇禎皇帝在鬆山一戰上沒有懲罰陳新甲,不料在和談一事上,陳新甲再次犯錯。陳新甲不小心將崇禎皇帝命他議和的消息泄漏了出去,造成朝廷內外輿論四起,讓和談一事化為泡影,崇禎皇帝怒不可遏。
  在命陳新甲前去與清兵議和的時候,崇禎皇帝就三令五申地叫他辦事要謹慎、保密,絶對不能讓外臣,尤其是不能讓文官們知道,如果讓這些人知道,那和談肯定就沒有希望了。陳新甲當着崇禎的面唯唯諾諾,結果卻將和談往來的信件隨意放在桌上,以致後來這封絶密信件被誤以為《塘報》而被抄送到各個政府部門,最終引起了一片嘩然。陳新甲作為一個兵部尚書,權力相當於今天的國防部長,連絶密文件的保密問題都做不好,能不被治罪嗎?更何況在鬆山一戰上,他就難逃其責。
  崇禎十五年(1642年)七月,在大臣們以及刑部沒有反對,甚至有大臣上書陳新甲非殺不可的情況下,崇禎皇帝將陳新甲下獄,於九月將他斬於市。在鬆山和錦州的問題上,陳新甲的確有不可推卸的責任,他的責任要明顯大過洪承疇和崇禎皇帝,單從泄漏國傢機密這一點上,陳新甲就是罪不可恕。不殺陳新甲的話,軍心難定,人心難服,人人可以視國傢機密為兒戲,作為一國之君,還有什麽威嚴所在呢? 王洽、袁崇煥以及陳新甲,雖不能說他們是死有餘辜,但是他們的死卻也是事出有因,不管怎麽說,在戰爭中真正起作用的人物首先應該統管兵部的尚書,陣前的將領、統帥。就拿兵部尚書陳新甲以及前綫統帥洪承疇的錦州、鬆山戰事為例。事實上,一開始,崇禎皇帝就認同洪承疇的作戰方針,而在陳新甲的再三催促下,洪承疇意志不堅,最終還是决定貿然出兵。既然兵部尚書和前方統帥都意見一致,那崇禎皇帝也就沒有什麽好說的了。當然,不能僅憑這點就說崇禎皇帝沒有責任,但是人們不分輕重就肆意誇大,甚至將他稱為喜歡濫殺大臣的皇帝,似乎這點對於崇禎而言就有失公允了。尤其是,對於那些自殺或者病死的大臣,把他們的死全都歸結在崇禎皇帝身上,同樣是言過其實的。决定一個大臣的生死,往往不是皇帝說了就算的,文官和大臣們,以及擺在明朝的法律,都是不能忽略的要素。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後一章回 >>   
第1節:前言第2節:第一章 肇建紫禁城,永樂皇帝北平升京(1)
第3節:第一章 肇建紫禁城,永樂皇帝北平升京(2)第4節:第一章 肇建紫禁城,永樂皇帝北平升京(3)
第5節:第一章 肇建紫禁城,永樂皇帝北平升京(4)第6節:第一章 肇建紫禁城,永樂皇帝北平升京(5)
第7節:第一章 肇建紫禁城,永樂皇帝北平升京(6)第8節:第一章 肇建紫禁城,永樂皇帝北平升京(7)
第9節:第一章 肇建紫禁城,永樂皇帝北平升京(8)第10節:第一章 肇建紫禁城,永樂皇帝北平升京(9)
第11節:第二章 重建前三殿,英宗兩登大寶(1)第12節:第二章 重建前三殿,英宗兩登大寶(2)
第13節:第二章 重建前三殿,英宗兩登大寶(3)第14節:第二章 重建前三殿,英宗兩登大寶(4)
第15節:第二章 重建前三殿,英宗兩登大寶(5)第16節:第二章 重建前三殿,英宗兩登大寶(6)
第17節:第二章 重建前三殿,英宗兩登大寶(7)第18節:第二章 重建前三殿,英宗兩登大寶(8)
第19節:第二章 重建前三殿,英宗兩登大寶(9)第20節:第二章 重建前三殿,英宗兩登大寶(10)
第21節:第二章 重建前三殿,英宗兩登大寶(11)第22節:第二章 重建前三殿,英宗兩登大寶(12)
第23節:第二章 重建前三殿,英宗兩登大寶(13)第24節:第二章 重建前三殿,英宗兩登大寶(14)
第   [I]   II   [III]   [IV]   [V]   頁

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