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诗人评传 》 才華橫溢的薄命君王:李煜傳 》
第四章天教心願與身違(14)
田居儉 Tian Jujian
況大朝皇帝以命世之英,光宅中夏,承五運而乃當正統,度四方則鹹偃下風,獫狁、太原固不勞於薄伐,南轅返旆更屬在於何人。又方且遏天下之兵鋒,俟貴國之嘉問,則大國之義斯亦以善矣,足下之忿亦可以息矣。若介然不移,有利於宗廟社稷可也,有利於黎元可也,有利於天下可也,有利於身可也。凡是四者無一利焉,何用棄德修怨,自生仇敵,使赫赫南國,將成禍機,炎炎奈何,其可嚮邇?幸而小勝也,莫保其後焉,不幸而違心,則大事去矣。
復念頃者淮、泗交兵,疆陲多壘,吳越以纍世之好,遂首為厲階,惟有貴國情分逾親,歡盟愈篤,在先朝感義,情實慨然,下走承基,理難負德,不能自已,又馳此緘。近奉大朝諭旨,以為足下無通好之心,必舉上秋之役,即命弊邑速絶連盟。雖善鄰之心,期於永保;而事大之節,焉敢固違。恐煜之不得事足下也,是以惻惻之意所不能雲,區區之誠於是乎在。又念臣子之情,尚不逾於三諫,煜之極言,於此三矣,是為臣者可以逃,為子者可以泣,為交友者亦惆悵而遂絶矣。紖紝矠
這封長信,可謂古代書簡中膾炙人口的上乘之作,它駢散兼行,情理交融,婉言規勸,坦誠真摯。為了喚起對方的好感,在信函開頭李煜直書自己的名字,尊劉為“足下”,然後暢敘他和劉往昔“情若弟兄”的“纍世之睦”,以及對歷次“會面抵掌”談議的思念,傾訴了李煜將要派人傳書“罄申鄙懷”,“以代會面之談與抵掌之議”的意願,懇請劉“聽其言,如交友諫諍之言;視其心,如親戚急難之心。然後三復其言,三思其心,則忠乎不忠,斯可見矣;從乎不從,斯可决矣。”
接着陳述南漢用兵道州,實為不智之舉,強調自古以來,“不顧小大強弱之殊而必戰者有四”:或雪父母宗廟之仇;或彼此烏合,民無定心,不戰不足以决存亡;或進退維𠔌,戰亦亡不戰亦亡,奮不顧命;或敵有敗亡之勢,我戰必勝。而就南漢來說,當下並不具備其中任何一個“必戰”條件。如是而戰,必不利於傢國。
再下來就是規勸劉,不要輕信那些坐而論道的“說士孟浪之談,謀臣捭闔之策”,企圖憑藉五嶺天險與北宋爭雄,並以後蜀滅國為例,論說北宋兵強馬壯,非劍閣大江等山川之險所能阻擋。尤其指出,南漢與北宋“封疆接畛,水陸同途”,北宋一旦“緣邊悉舉,諸道進攻”,南漢則將全綫崩潰,一敗塗地。同時又提醒劉,吳越早已俯首聽命於北宋,北宋可以隨時調動吳越水師,自泉州出海直趨羊城,屆時將使“人心疑惑,兵勢動搖”;“岸上舟中皆為敵國,忠臣義士能復幾人?”待到狂瀾既倒之日想泛巨舟浮滄海,衹怕也很難如願。有鑒於此,還是盡早對北宋收兵息戰,行“玉帛朝聘之禮”,以利宗廟社稷,以利黎元天下。
李煜對這封書信的立意謀篇極為得意,他在文字上潤色後,令內侍送往翰林院繕寫,然後特派精通閩粵方言的知製誥龔慎義父子持書出使南漢。
劉收讀勸降書後勃然大怒,痛斥李煜厚顔無恥,助紂為虐,當即寫了一封措辭強硬、出言不遜的絶交信令龔慎義之子帶回,又惱羞成怒地將龔慎義囚禁下獄。
處於兩難境地的李煜對此十分無奈,衹好遣使將他們來往的書信一並送往汴梁。趙匡胤閱後火冒三丈,遂命潘美為桂州道行營都部署挂帥出徵,朗州團練使尹崇珂為副都部署,東西兩路直指賀州。攻剋賀州之後,又連下桂州、昭州(治平樂,今廣西平樂)、連州(治桂陽,今廣東連縣),最後占韶州(治麯江,今廣東韶關)、廣州,於翌年二月滅掉了饒山澤之利、多商賈之稅的南漢。紖紞矠南漢亡國,李煜痛感兔死狐悲,心頭又罩上了一重不祥的陰影。
趙匡胤見李煜軟弱可欺,便繼續對他施加壓力,詔示他派官護送樊氏婆媳安全渡江北上。顯然,這又是一起羞辱南唐的嚴重政治挑釁事件。樊氏婆媳,就是賣身投靠北宋的姦細樊知古的母親和妻子。
樊知古,原名樊若水,字叔清,是南唐池州(治貴池,今安徽貴池)境內的一個落拓書生,因在金陵屢試進士不第,名落孫山,便懷才不遇,蓄意叛逃。此公自幼雖熟知經史,但好讀書不求甚解,竟在自己的名字上鬧出了一個大笑話。
據說,他後來逃到汴梁,趙匡胤召見他並問起他的名字出自何書?
樊若水回答道:“臣仰慕唐朝尚書右丞倪若水為人光明磊落,剛直不阿,故以先賢之名為微臣之名。”
趙匡胤聽了不禁感到滑稽可笑,心想:樊若水啊樊若水!你是何等的粗心?唐朝尚書右丞哪有倪若水?衹有倪若冰。你怎麽就沒看見那水字上面還有一點呢!這雖然是件荒唐事,但你總算還知道古人。假如聯要為你正名,改稱樊若冰,“若冰”的諧音又是“弱兵”,有違朕興兵統一天下的宏願。趙匡胤想到這裏,便順水推舟,對樊若水說:“既然你熟悉古人古事,朕為你改名‘知古’如何?”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資料來源】國際文化出版公司 |
|
|
目錄 | 引言:恰似一江春水嚮東流(1) | 引言:恰似一江春水嚮東流(2) | 引言:恰似一江春水嚮東流(3) | 第一章三千裏地山河(1) | 第一章三千裏地山河(2) | 第一章三千裏地山河(3) | 第一章三千裏地山河(4) | 第一章三千裏地山河(5) | 第一章三千裏地山河(6) | 第一章三千裏地山河(7) | 第一章三千裏地山河(8) | 第一章三千裏地山河(9) | 第一章三千裏地山河(10) | 第一章三千裏地山河(11) | 第一章三千裏地山河(12) | 第一章三千裏地山河(13) | 第一章三千裏地山河(14) | 第二章花月正春風(1) | 第二章花月正春風(2) | 第二章花月正春風(3) | 第二章花月正春風(4) | 第二章花月正春風(5) | 第二章花月正春風(6) | |
| 第 [I] II [III] [IV] 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