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新一代"中國通"如何看中國
Peter Hessler是一個美國青年,他的中文名字叫"何偉"。
大凡有中文名字的"老外",都有一段中國緣。Peter也不例外,他先後以遊客、志願者、教師、記者、自由撰稿人的身份在中國的不同地方生活過10年,現已出版兩本有關中國的著作。目前他正在美國科羅拉多州的一個小鎮潛心創作他的第三本書。
1969年,Peter出生在美國密蘇裏州哥倫比亞市,他的父親是密蘇裏大學的社會學教授。我剛到密蘇裏大學當訪問學者時,和Peter熟悉的哥倫比亞中國之友會會長施小美女士就把Peter寫中國的書River Town:Two Years on the Yangtze藉給我看。當我采訪哥倫比亞市市長時,從中牽綫搭橋的施小美女士居然這麽嚮市長介紹:"陳先生在個人博客和中國的報紙上寫了許多關於哥倫比亞的文章,他的角色很像'Peter'"。2007年3月,Peter從中國回到美國,在密蘇裏大學嚮鄉親們做了一場介紹溫州模式和中國小商品生産的講座。之後,我和這位能說一口流利普通話的"中國通"交換了名片,並一直保持電子郵件聯繫。
Peter和中國的緣分說來話長。"小時候,我對中國毫無興趣,對我來說那是個很遙遠的地方。"Peter說,他的理想是當作傢,他先後在美國普林斯頓大學和英國牛津大學學習英文創作。然而,碩士畢業後,他對自己能否成為作傢還沒有把握。於是,他决定周遊世界--從英國東渡大西洋,飛到布拉格,再乘火車穿過莫斯科,進入西伯利亞,最後落腳中國。
1994年,Peter首次來到中國,獨自旅行了一個多月。他驚訝地發現:"這是個充滿活力的地方,和俄羅斯這個前社會主義國傢完全不同。"回到美國後,他發表了遊記,引起關註。不久,他意外獲得了一筆來自瑞士的奬金,贊助他徒步穿越這個歐洲小國,這給了他更多的創作素材。通過這半年多的歐亞之旅,他確信,"邊走邊寫"是自己成為紀實作傢的不二法門。
Peter一直在等待機會重返中國,並渴望學習漢語。1996年夏,Peter加入美國和平隊(Peace Corps),以一名志願者的身份到涪陵師範學院教英文兩年。他的處女作《江城:長江邊的兩年》(River Town: Two Years on the Yangtze),寫的就是這期間的見聞。
"這本書記錄了我在涪陵的生活,其間間或夾雜着當地風景,它的歷史以及那裏的人們。所有這些描述都是我還住在那兒時寫下的,之所以寫成這樣是為了讓讀者明白一個外國人在涪陵那樣的小城裏所扮演的兩種角色。有時我是一個觀察者,但另一些時候我又深深捲入了當地生活。這種距離感與親密感的融合是造就我在四川兩年生活的部分因素。"Peter在該書前言中寫道:"這不是一本關於中國的書。它衹是與一個特定的簡短時期內的一個特定的小地方有關,我希望能抓住那時那地的豐饒。我熟知那些地方--昏暗模糊的揚子江,蔥蘢翠緑的山巒--但是時刻更難以描畫。涪陵在地理上和歷史上都處於中遊,有時很難看清楚事物從何而來又將去嚮何處。但是這座城市和它的人們始終充滿着生活的氣息,富於能量和希望,這些最終都是我的主題。這不是對資源或者目的地的調查,衹是告訴人們在這條偉大河流中心的兩年生活是怎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