异国风情 遊走於歐洲各國間:歐洲如一面鏡子   》 巴黎:不散的筵席(1)      郭瑩 Ying Guo

  1957年,作傢海明威在西班牙旅行之後,途徑巴黎下榻RITZ酒店。
  他萬萬沒想到,酒店行李員送來了兩衹30年前他遺忘在這裏的箱子。“難道這不是做夢?”作傢深深地被巴黎人這種“完璧歸趙”的友善情誼所打動。這兩衹寶囊裏,存放着海明威1921至1926年間所撰寫的筆記,那是早年作傢擇居巴黎時,忍饑挨餓的一段難忘經歷。上世紀20年代的巴黎,對於像海明威這樣的遊子來說,忍饑挨餓似乎是一門課。當年海明威餓得無計可施,衹好去欣賞從未看過的塞尚油畫,觀賞之後便懂得了塞尚是如何創作的。放棄記者生涯之後,這位《老人與海》的作者在上世紀20年代時每天衹能吃上一頓飯,為了抵禦誘惑,他甚至要費盡心機地安排出門路綫,為的是繞過面包店、蔬果店及小餐館。轉眼進入二戰後的50年代,功成名就的大作傢,為了忘卻的紀念,寫下了《巴黎:不散的筵席》,其最後一章題為“風情萬種是巴黎”。這一章中,海明威寫道:“如果饑餓給你啓示,如果你生活在一個你有付出,它便有回報,一個永遠不會冷漠的城市,那麽,饑腸轆轆又何妨?”
  海明威與巴黎結緣30年不散的筵席,演繹的竟是一場美食天堂中“皇帝的新衣”盛筵。然而,與大文豪饑腸轆轆相對的另一端,觥籌交錯之中的巴黎乃至整個法國,以美食藝術為人生哲理的筵席,則亙古至今永不言散。
  法國前總統戴高樂,談及整治法國如何艱難時的一句名言是:“如何治理好擁有360種奶酪的國傢,是個難題。”
  法國人的人生哲學甚至可以形容為,日常生活,吃,是法蘭西民族在千頭萬緒中穿越的空間。
  如果你這個外國遊客,期盼法國人推薦你吃一道典型的法國料理,通常法國人會報以瞠目結舌,繼而尷尬地笑上一陣,末了是不知所措地、無休止地猶豫。英國出版的法國美食指南中指出:“所謂的法國料理不僅僅是一道經典,而是一係列的佳餚組合,它們原本産自各地,卻被藝術化地融合、薈萃、創意在巴黎。”而對法國美食最高境界的贊美要算是其標題:“簡直讓人吃出高潮來!”
  肉店,法國人的一方聖地
  若說法國人日常生活中,對傢門口肉店老闆的關註,遠超過對總統的關註,一點不誇張。“我傢肉店的老闆……”咦?!怎麽法國人張口閉口皆“我傢肉店……”原來,這是法國人為了讓外人瞭解,傢對門活躍着一位出色的肉店老闆,那是生命中一種值得珍惜和誇耀的福氣。一個社區裏,如果沒有“我傢肉店”,如果沒有穿戴潔淨、神氣製服的肉店老闆,每天蒙蒙亮即精神抖擻地依肉類的顔色,忙活着佈置堂皇的櫥窗和垂涎欲滴的肉案,若一清早,傢門對面沒有這一番賞心悅目的排場,那所謂的社區成何體統?!那麽,“我傢肉店老闆”是如何藝術創意其櫥窗的呢?鮮紅色的牛肉,絶不會與玫瑰色的羔羊肉並排擺放;略帶赭石色調的白肉,在其專享的精美架子上賣相一流;傢禽秩序井然地酣睡着,它們的胸脯上都貼有一枚美觀的圓形紅商標。巴黎肉案,簡直就像畫傢的調色板。在巴黎買肉,對於初來乍到外國人的嚴峻考驗是,無法一下子掌握與老闆的溝通訣竅。因為,衹有道出專業、有水準的烹飪學問,纔會引來肉店老闆的青睞及滔滔不絶的友善。對於法國人來說,一端是天生的高水準食客,一端是天生的高水準肉販,就這樣,日復一日高水準的烹肉學問探討,造就了社區鄰里間守望相助的睦鄰默契。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後一章回 >>   


【資料來源】山東畫報出版社
歐洲如一面鏡子(1)歐洲如一面鏡子(2)
歐洲如一面鏡子(3)歐洲如一面鏡子(4)
歐洲人南親北疏的做派(1)歐洲人南親北疏的做派(2)
歐洲人南親北疏的做派(3)歐洲人南親北疏的做派(4)
歐洲人南親北疏的做派(5)歐洲人南親北疏的做派(6)
時間緊迫癥與時間散漫癥(1)時間緊迫癥與時間散漫癥(2)
時間緊迫癥與時間散漫癥(3)時間緊迫癥與時間散漫癥(4)
英國本身自成一個世界(1)英國本身自成一個世界(2)
英國本身自成一個世界(3)英國本身自成一個世界(4)
英國本身自成一個世界(5)英國本身自成一個世界(6)
希斯羅機場風雲錄(1)希斯羅機場風雲錄(2)
希斯羅機場風雲錄(3)希斯羅機場風雲錄(4)
第   [I]   II   [III]   頁

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