异国风情 用心去遊   》 第58節:羅馬尼亞(2)      劉心武 Liu Xinwu

  離開了《默悼之桌》,我們順梧桐夾道的林蔭路前行,去參觀第二座石雕《接吻之門》。一路上清風拂面,耳畔樹葉沙沙。迪米庫同志提醒我們,道路兩側有類似《默悼之桌》的圓凳般的石凳,三個一組,象徵着一季;每組之間有較多空隙,形成一種和諧的節奏;四組之後,竟又出現了第五組,該組衹有一隻半石凳,意味着周而復始。新的春季又降臨人間;從視覺感受上說,仿佛看到了文章中的“……”( 省略號),可以聯想到天地不老,大地上的
  人們隨四季而勞動、繁衍、生息……走到林蔭路的盡頭,於是高大宏偉的《接吻之門》畢露於我們眼前。
  初見《接吻之門》,衹覺得比例尚屬和諧,裝飾綫條可稱簡捷勻稱,似乎並非什麽精心之作。但是從遠近、前後、左右、裏外考察了一番以後,我們終於多理解到了一些妙處。該石門之上的圓形圖案,我原以為象徵着眼睛,後來拿出布倫庫什早期的石雕作品《吻》的照片對照研究,纔明白那其實就是《吻》的更加抽象的概括。我們中國人一提到“吻”總不免有點“黃色”之感,但布倫庫什所雕出的《吻》卻絶無淺薄的性欲挑逗之嫌,而是體現出一種很嚴肅、很執着的對人類之愛的強烈追求。據說布倫庫什堅信“愛”是人類最基本的一種感情。在他看來,法西斯分子是沒有這種感情的,法西斯分子不但不愛善良的人民群衆,亦不愛他們的同類,即使是法西斯分子的父子、兄弟、夫妻、同夥之間,也絶不存在着親子之愛、手足之情,以及純潔的愛情和友誼,他們之間就是爾虞我詐,你爭我奪,連野獸都不如。他們的存在純係人類的奇恥大辱,並且定將被懂得愛的善良的人類所淘汰。因此,這座《接
  吻之門》體現着布倫庫什對人類終將以愛戰勝邪惡的巨大信心。這實際上是座凱旋門。門上除了反復出現“吻”的圖案,還有以直綫和弧綫構成的橫嚮連續圖案。據說其弧綫是從羅馬尼亞民間舞蹈“霍拉舞”中獲得靈感的,像是人們在手拉手兒親密地跳舞,意味着勞動生活和相互之愛是人類生存的基本動力。通過圖案的連續回環,象徵着這種基本動力是任何邪惡的力量所切不斷、止不住的。迪米庫同志在介紹時一再啓發我們,不要靜止地、機械地對這
  座雕塑作零碎的分析,而要在這座雕塑面前同布倫庫什對話,並且進入其描寫對象之中,使自己同雕塑渾然成為一體,從雕塑內部來體會藝術傢那種對人類未來所充滿的樂觀主義精神。他還告訴我們,這座雕塑作品,是歐洲“立體主義派”造型藝術的代表作。
  我不敢說自己對布倫庫什這一名作有了準確、深刻的領會,對迪米庫同志的講解也還有待於消化,但有一點感受卻是非常強烈的:對抽象派藝術是不能“一言以蔽之曰:空虛、腐朽與墮落”的。即布倫庫什的這兩組相連的雕塑,就是不但有着完整的構思、豐富的內容,而且其基本傾嚮應當說也是健康、嚮上的。
  看完《接吻之門》,迪米庫同志便領我們步出公園,來到色彩繽紛的繁華大街上。我們問:“那第三座名雕在哪兒呢?”
  迪米庫同志說:“從《默悼之桌》,有一條直綫通嚮《接吻之門》;從《接吻之門》,又有一條直綫通嚮我們將要看到的《永無休止之柱》,不過這條綫很長,實際上要穿越全城。”布倫庫什的構思是這樣的:他希望人們在《默悼之桌》那裏檢討完過去的歲月和人類以往的弱點以後,能沿着林蔭道靜靜地走嚮《接吻之門》,在門下的流連思考之中,獲得愛的力量,然後勇敢地迎嚮生活,穿越整個城市,最後來到城的東面,即日出的方向,在《永無休止之柱》下領會到人類不斷進取、不斷探索的無窮樂趣。
  說着,我們坐上了小轎車,不一會兒便已來到城東,見到了那《永無休止之柱》。該柱竪立於一個開闊廣場的中心,柱高三十米,由十六個半類似組成《默悼之桌》那種石凳的“沙漏”構成( 比之於那石凳,顯得四面有棱,更像中國古時計時的沙漏)。此柱的建造材料不再是石頭,而是金屬,內裏有鋼芯,外表是暗黃色,係用稀銅鋅合金噴製而成。為完成此柱,有一冶金工程師同布倫庫什進行了幾個月的合作。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後一章回 >>   
第1節:澳大利亞(1)第2節:澳大利亞(2)第3節:澳大利亞(3)第4節:澳大利亞(4)
第5節:澳大利亞(5)第6節:澳大利亞(6)第7節:澳大利亞(7)第8節:奧地利(1)
第9節:奧地利(2)第10節:德國(1)第11節:德國(2)第12節:德國(3)
第13節:德國(4)第14節:丹麥(1)第15節:丹麥(2)第16節:丹麥(3)
第17節:法國(1)第18節:法國(2)第19節:法國(3)第20節:法國(4)
第21節:法國(5)第22節:法國(6)第23節:法國(7)第24節:法國(8)
第   [I]   II   [III]   頁

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