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四书类 》 《論語》感悟 》
第58節:本色於丹(代後記) (10)
於丹 Yu Dan
張越:我同意你說的,《論語》或者國學,不可能完成天下萬世的救贖。
於丹:對。我覺得現在要反對一種新迷信,就是對於國學的迷信。有些朋友問我,我一天讀一條《論語》,每天都讀,我都讀完的時候是不是就能悟到點什麽了?那樣的話,我覺得太像宗教了,我天天拜佛,拜到最後是不是佛就一定把好事都給我了?還有人下崗了,或者離婚了,也問我,我看《論語》中哪一段對我現在能開導?《論語》再好,它也不是萬能大字典啊,我們不能抱着急功近利的心去查。
我覺得,不僅《論語》不是唯一的經典,中國文化也不是唯一的文化,不見得學中國文化就要把西方所有東西都排斥了。作為一個人來說,最重要的是你的身體要像個燒杯,所有的思想在你這兒進行化合反應,而不是簡單的物理纍積,更不存在某種一元化的救贖。我們的心衹有從這樣的狂熱中逐漸沉靜下來,才能離真實近一點,離經典的本意近一點。
張越:現在《論語》非常非常地熱,大傢在睏惑當中就把它當成治世寶典了。你能不能說說《論語》有些什麽欠缺?
於丹:我覺得《論語》産生在它那個時代,必然帶着那個時代的色彩。我們不能從今天的眼光來看,認為它有欠缺,但是可以說它有局限。任何一個時代,都有它的格局,為其所限就出現了它的局限性。孔子那時候有電腦嗎?他能打開一個Windows視窗,用百度去搜一個什麽條款嗎?他肯定找不着啊。他那個時代有現代的立法、司法嗎?有現在的金融制度嗎?什麽都沒有。
以今天的眼光,怎麽看《論語》的局限,我覺得要分學理性的眼光和非學理性的眼光,是兩種不同的角度。如果用學理性的眼光,我覺得要去請教專傢,人傢會非常嚴謹地去分析儒傢的思想係統,這不屬於今天我們在電視平臺上討論之列。如果以非學理性的眼光,也就是大衆眼光的話,我就想提出來,我們盡量去看那些跟我們今天有關的東西、對我們有益的東西,而不是死揪着它的局限性去死纏爛打,也許就會獲益。
所以我說,一方面,《論語》不是完美的,它並不是一個寶典,不能救贖所有人;但另一方面,不能就說《論語》完全是過時的,不能因它有局限,就讓我們對它完全丟棄。我覺得,這兩種極端的態度都是不可取的。
張越:我也認為《論語》並不過時,它裏面的很多內容對今天的生活、對人的心靈非常非常地重要,給我們這個混亂的時代立點規矩,這是很好的事。但是,我覺得《論語》裏面對一些非常本質的討論有一些欠缺,比方說它會告訴我們人應該怎麽活着,可是沒告訴我們人為什麽要活着。孔子說:"未知生,焉知死。"(《論語·先進》)不討論死亡,怎麽活就說不清楚。人能不能衹靠自己的道德本性來面對這個世界上的一切問題,我覺得這恐怕是可以研究的。其實我想說的是,我們從自身現實問題出發,走到了《論語》裏,這非常好;我也希望我們能再從《論語》出發,走嚮更廣阔、更結實的價值構建,來安頓我們的身心。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
|
第1節:孝敬之道(1) | 第2節:孝敬之道(2) | 第3節:孝敬之道(3) | 第4節:孝敬之道(4) | 第5節:孝敬之道(5) | 第6節:孝敬之道(6) | 第7節:孝敬之道(7) | 第8節:孝敬之道(8) | 第9節:孝敬之道(9) | 第10節:孝敬之道(10) | 第11節:孝敬之道(11) | 第12節:孝敬之道(12) | 第13節:孝敬之道(13) | 第14節:孝敬之道(14) | 第15節:智慧之道(1) | 第16節:智慧之道(2) | 第17節:智慧之道(3) | 第18節:智慧之道(4) | 第19節:智慧之道(5) | 第20節:智慧之道(6) | 第21節:智慧之道(7) | 第22節:智慧之道(8) | 第23節:智慧之道(9) | 第24節:智慧之道(10) | |
| 第 [I] II [III] 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