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景名胜 万里长城纵横谈   》 第五编 文化荟萃(7)      董耀会 Dong Yaohui

  大型艺术壁毯《万里长城》是谁设计的?
  当今装饰于纽约联合国总部休息大厅的大型艺术壁毯《万里长城》,是1974年我国地毯图案设计家李临潘设计,天津地毯厂织作的。据计算,该壁毯共耗用羊毛线近5400万根,仅有540万个栽绒结,重280公斤。《万里长城》款式舒阔大方,图案设计精美,采用手工编织,技术精湛,色彩艳丽,层次鲜明和谐。画面展现了阳光映照下的万里长城,蜿蜒起伏于崇山峻岭之间,如飞龙奔腾,不见首尾,风姿雄伟,蔚为壮观。整幅作品华丽典雅,气势恢宏,如同一件精彩绝伦的浮雕,令人惊叹不已!据说作曲家刘文金就是在联合国见到这件大型艺术壁毯而灵感触发,起意构思著名的二胡协奏曲《长城随想》的。
  中国发行的长城邮票主要有哪些?
  长城主要是由城墙、城堡、烽火台三部分构成的。我国邮电部门很早就用四方寸邮票绘制万里长城图案,纪念长城驿传,颂扬长城奇观。1921年7月1日,北平(今北京)发行了第一套5枚双翼飞机飞越万里长城航空纪念邮票,它的首航封和明信片已成为世界集邮家收藏的珍品。从1921年至1945年,中国发行飞机飞越长城图案邮票竟达12次计101枚。新中国成立后,自1949年10月22日西北解放区发行的广化版2枚长城图邮票,1995年12月5日发的3枚老龙头、天下第一关、金山岭为景观的邮票至1996年发行普29长城邮票20枚止,共发行长城图邮票54枚,另有3枚象形长城图邮票。这些邮品以长城为象征,取材丰富,设计精美,印刷质量高超,从不同角度表现了东方巨龙雄伟风貌和丰富的内涵,弘扬了长城文化遗产所寓涵的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伟大精神。
  《水经注》是研究长城的重要参考书吗?
  《水经注》是我国古代一部历史地理名著。内容极其丰富。该书以全国水道为纲,把我国辽阔疆域内的山川河流一一加以介绍;同时还描绘了各地的风土人情、历史古迹;考订了城镇兴废沿革、河道变迁、名称的改易等。对古书记载有歧异的地方,也加上自已的按语结论。此外,作者还亲自跋山涉水,追溯源流,寻访古迹,因此在这部书里有许多对长城的具体描写和一些难得的第一手资料。如在汶水条下记载:“汶水,出朱虚县泰山,山上有长城,西接岱山,东连琅琊巨海,千里有余,盖田氏之所造也。”又如在易水条下记载:“易水又东,屈关门城西南,即燕之长城门也。”由于《水经》作者及《水经注》作者郦道元均为北方人,故原书及注书总体上看详北而略南,对北方长城地区的记载考证较多,是研究中国早期长城的重要参考书。
  《九边图说》是怎么样的一部书?
  《九边图说》共有两部,是论述明长城专门史籍。第一部作者是明朝人孙应之。作者为明嘉靖年间进士,任兵部主事。长期镇守北方长城,约于1569年完成此书。全书分辽东镇、蓟镇、宣府镇、大同镇、山西镇、延绥镇、宁夏镇、固原镇、甘肃镇,各镇分别设图并附说其形势、战守、敌我兵力、钱粮、牛马等情况。现存隆庆三年序刻本、《玄览堂丛书》本。另外一部的作者是明朝人申用懋,万历进士,后升任兵部尚书。因其职在兵部,掌握大量的档案材料、文牍奏疏等,他利用这一便利,再结合历史文献撰写了此书。内容除介绍长城辽东等九镇地理形势、战略地位外,对兵力部署、银粮供给亦有记载。该书未刊印,只有抄本传世。这两部书中保存的明长城有关资料极为可贵,是研究明长城不可缺少的参考书。
  彩绘《九边图》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吗?
  以万里长城为题材的图籍资料,在明代以前已极其罕见。至今仍以手绘真迹传世,当首推珍藏于辽宁省博物馆的明嘉靖年间编绘的彩绘绢本《九边图》。作为国家一级文物,它是迄今传世最早的全面标绘和著录明代北方万里长城的第一部百科全书式的宏篇巨制。
  以明代“九边”序列,从九边之首的辽东,自东而西直至甘肃河源“星宿海”,分绘:“辽东、蓟州、宣府、大同、偏关、榆林、宁夏、固原、甘肃”等九镇地区。其横越万里,纵深数千里,襟带长城内外,贯穿黄河、渭水、海河、滦河、辽河、大凌河和鸭绿江等十余条大川水系。在东起辽海,西至敦煌河源的广阔区域内,详细标绘了长城边塞、城堡关隘、山川形胜和民族区域的地理、地貌。
  作为一部具有军事档案性质的大型舆图,《九边图》在军事地理学、边舆学和明代建置地理以及古地图学方面,无疑均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在浩如烟海的古代图籍中,如《九边图》这样囊括北部中国万里河山形胜的大型边舆全图,在明末以前的传世品中,是绝无仅有的。从长城学的角度看,称彩绘《九边图》为我国古代地图史上的凤毛麟角之作,并不过誉。
  《天下郡国利病书》内容是什么?
  《天下郡国利病书》是顾炎武编纂的一部地理著作,全书120卷。作者据二十一史、实录、府州县志和历朝奏疏文集,分类辑录有关民生利害部分。该书以明两直隶、十三省分区,对地理形势、水利、粮额、屯田、设官、边防、关隘等,都有详细论述,尤其对长城的经济和军事功能的看法,作者辑录了历朝毁誉各异的论点。这样的处理在当时确是一种创新,对后人研究明长城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后一章回 >>   


【资料来源】人民教育出版社
第一编 历史沿革(1)第一编 历史沿革(2)第一编 历史沿革(3)第一编 历史沿革(4)
第一编 历史沿革(5)第一编 历史沿革(6)第一编 历史沿革(7)第一编 历史沿革(8)
第一编 历史沿革(9)第一编 历史沿革(10)第一编 历史沿革(11)第一编 历史沿革(12)
第一编 历史沿革(13)第二编 建筑遗存(1)第二编 建筑遗存(2)第二编 建筑遗存(3)
第二编 建筑遗存(4)第二编 建筑遗存(5)第二编 建筑遗存(6)第二编 建筑遗存(7)
第二编 建筑遗存(8)第二编 建筑遗存(9)第二编 建筑遗存(10)第二编 建筑遗存(11)
第   [I]   II   [III]   [IV]   页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