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四书类 》 《论语》感悟 》
第58节:本色于丹(代后记) (10)
于丹 Yu Dan
张越:我同意你说的,《论语》或者国学,不可能完成天下万世的救赎。
于丹:对。我觉得现在要反对一种新迷信,就是对于国学的迷信。有些朋友问我,我一天读一条《论语》,每天都读,我都读完的时候是不是就能悟到点什么了?那样的话,我觉得太像宗教了,我天天拜佛,拜到最后是不是佛就一定把好事都给我了?还有人下岗了,或者离婚了,也问我,我看《论语》中哪一段对我现在能开导?《论语》再好,它也不是万能大字典啊,我们不能抱着急功近利的心去查。
我觉得,不仅《论语》不是唯一的经典,中国文化也不是唯一的文化,不见得学中国文化就要把西方所有东西都排斥了。作为一个人来说,最重要的是你的身体要像个烧杯,所有的思想在你这儿进行化合反应,而不是简单的物理累积,更不存在某种一元化的救赎。我们的心只有从这样的狂热中逐渐沉静下来,才能离真实近一点,离经典的本意近一点。
张越:现在《论语》非常非常地热,大家在困惑当中就把它当成治世宝典了。你能不能说说《论语》有些什么欠缺?
于丹:我觉得《论语》产生在它那个时代,必然带着那个时代的色彩。我们不能从今天的眼光来看,认为它有欠缺,但是可以说它有局限。任何一个时代,都有它的格局,为其所限就出现了它的局限性。孔子那时候有电脑吗?他能打开一个Windows视窗,用百度去搜一个什么条款吗?他肯定找不着啊。他那个时代有现代的立法、司法吗?有现在的金融制度吗?什么都没有。
以今天的眼光,怎么看《论语》的局限,我觉得要分学理性的眼光和非学理性的眼光,是两种不同的角度。如果用学理性的眼光,我觉得要去请教专家,人家会非常严谨地去分析儒家的思想系统,这不属于今天我们在电视平台上讨论之列。如果以非学理性的眼光,也就是大众眼光的话,我就想提出来,我们尽量去看那些跟我们今天有关的东西、对我们有益的东西,而不是死揪着它的局限性去死缠烂打,也许就会获益。
所以我说,一方面,《论语》不是完美的,它并不是一个宝典,不能救赎所有人;但另一方面,不能就说《论语》完全是过时的,不能因它有局限,就让我们对它完全丢弃。我觉得,这两种极端的态度都是不可取的。
张越:我也认为《论语》并不过时,它里面的很多内容对今天的生活、对人的心灵非常非常地重要,给我们这个混乱的时代立点规矩,这是很好的事。但是,我觉得《论语》里面对一些非常本质的讨论有一些欠缺,比方说它会告诉我们人应该怎么活着,可是没告诉我们人为什么要活着。孔子说:"未知生,焉知死。"(《论语·先进》)不讨论死亡,怎么活就说不清楚。人能不能只靠自己的道德本性来面对这个世界上的一切问题,我觉得这恐怕是可以研究的。其实我想说的是,我们从自身现实问题出发,走到了《论语》里,这非常好;我也希望我们能再从《论语》出发,走向更广阔、更结实的价值构建,来安顿我们的身心。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
|
第1节:孝敬之道(1) | 第2节:孝敬之道(2) | 第3节:孝敬之道(3) | 第4节:孝敬之道(4) | 第5节:孝敬之道(5) | 第6节:孝敬之道(6) | 第7节:孝敬之道(7) | 第8节:孝敬之道(8) | 第9节:孝敬之道(9) | 第10节:孝敬之道(10) | 第11节:孝敬之道(11) | 第12节:孝敬之道(12) | 第13节:孝敬之道(13) | 第14节:孝敬之道(14) | 第15节:智慧之道(1) | 第16节:智慧之道(2) | 第17节:智慧之道(3) | 第18节:智慧之道(4) | 第19节:智慧之道(5) | 第20节:智慧之道(6) | 第21节:智慧之道(7) | 第22节:智慧之道(8) | 第23节:智慧之道(9) | 第24节:智慧之道(10) | |
| 第 [I] II [III] 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