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四书类 》 徹底破解二十篇謀局之謎:隱藏的論語 》
子思無師自通?(1)
新燕頓旺 Xin Yandunwang
那麽,《論語》是不是曾子獨力完成的呢?而那個最後定稿的曾子弟子又會是誰?我給出的答案是子思。
對於子思的師門問題,近代康有為等人認為子思、孟子師出子遊,原因是《荀子·非十二子》中,荀子批駁了思孟學派,並將其與子遊相聯繫:
略法先王而不知統,猶然而材劇志大,聞見雜博。案往舊造說,謂之五行,甚僻違而無類,幽隱而無說,閉約而無解。案飾其辭而祗敬之曰:此真君子之言也。——子思唱之,孟軻和之,世俗之溝猶瞀(mào 愚昧)儒,嚾嚾(huàn)然不知其所非也,遂受而傳之,以為仲尼、子遊為茲厚於後世。是則子思、孟軻之罪也。
這段文字是批評子思造說而附於孔子之口,文中將子遊與仲尼並列,衹可說明子遊在孔子死後,是影響力比較大的一個支派而已,並不能說明子思和孟子就是師出子遊。而且,孟子生卒時間與子思生卒時間沒有重疊,孟子並非子思的親傳弟子。所以“子思唱之,孟軻和之”不能說明孟子是子思的弟子,“以為仲尼、子遊為茲厚於後世”也並非指出子思師出子遊,此結論乃康有為隨意臆測得出,不可徵信。康有為之所以架構出“孔子—子遊—子思—孟子”的道統,是想藉“子遊”道統的權威性訴求他提出的維新政略的權威性,是出於提高“大同”、“小康”學說理論地位的需要。
現代學者從馬王堆出土的帛書和郭店楚簡出土的早期儒傢言論看,都認同子思的思想受《論語》影響很深。比如子思學說註重情、性的特點,與《先進第十一》篇講孔子的喜、怒、哀、樂、彈、贊、愛幾乎一致,其他如中庸、天命的觀點,都難逃《論語》的影子。而且,近代有學者考證《大學》作自子思,我深以為然。
《大學》中有“曾子曰:‘十目所視,十手所指,其嚴乎!’”一句,若作者是曾子本人,似不可能將自己的話引用為“曾子曰”,若《大學》為曾子門人所記,則文中其他非“曾子曰”的內容,就應該出自該弟子之口。
郭沂在《子思書再探討――兼論作於子思》一文中提到“明代豐坊曾說傢藏魏三字石經《大學》榻本,有虞鬆《校刻石經表》引賈逵說:‘孔伋居於宋,懼先聖之學不明,而帝王之道墜,故作《大學》以經之,《中庸》以緯之。’”我們若細讀《大學》、《中庸》,確可看出二篇意趣之相通之處,比如慎獨、天命、性、誠等的理解,如出一源。不少史料記載,子思作《中庸》原有47篇,《中庸》、《大學》極可能是《中庸》一書的頭兩篇,經緯之說並非妄談。又據黃以周《子思子·內篇》捲一說,早在豐坊以前,“如《學齋占畢纂》、《古小學講義》、《三經見聖編》、《樗齋漫錄》等書皆以《大學》為子思作,則其說固不自坊始也。”其中,《三經見聖編》甚至認為《大學》與《中庸》原為一篇,乃《中庸》之後小半。另據馮友蘭先生說:“《大學》,……王柏以為係子思作。”這說明,子思作《大學》之說,在宋明時期還是相當流行的。
《四庫全書總目提要》敘述“《曾子》·一捲”時說:“是宋時原有《曾子》行世……其第一篇即《孝經》,而削去經名,別為標目,未免自我作古。第二篇即《大學》,考自宋以前有子思作《大學》之傳,而無曾子作《大學》之說,歸之曾子,已屬疑似,又改其篇目,與前篇武斷亦同。”表達了編輯者對宋人(朱熹)學術之風的鄙視。當中透露了一個重要信息:宋以前從未有曾子作《大學》之說,而衹有子思作《大學》之說,為什麽到宋就一下子就全變了呢?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資料來源】同心出版社 |
|
|
作者簡介 | 序:《論語》是生活中的一面鏡子 | 《論語》今註逐個捉(1) | 《論語》今註逐個捉(2) | 《論語》今註逐個捉(3) | 《論語》今註逐個捉(4) | 《論語》今註逐個捉(5) | 《論語》今註逐個捉(6) | 《論語》今註逐個捉(7) | 目錄(1) | 目錄(2) | 目錄(3) | 學以致用(1) | 學以致用(2) | 本立而道生(1) | 本立而道生(2) | 真抓實幹才有真纔實學(1) | 真抓實幹才有真纔實學(2) | 態度决定一切(1) | 態度决定一切(2) | 態度决定一切(3) | 態度决定一切(4) | 知人識禮(1) | 知人識禮(2) | |
| 第 [I] II [III] 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