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新一代"中国通"如何看中国
Peter Hessler是一个美国青年,他的中文名字叫"何伟"。
大凡有中文名字的"老外",都有一段中国缘。Peter也不例外,他先后以游客、志愿者、教师、记者、自由撰稿人的身份在中国的不同地方生活过10年,现已出版两本有关中国的著作。目前他正在美国科罗拉多州的一个小镇潜心创作他的第三本书。
1969年,Peter出生在美国密苏里州哥伦比亚市,他的父亲是密苏里大学的社会学教授。我刚到密苏里大学当访问学者时,和Peter熟悉的哥伦比亚中国之友会会长施小美女士就把Peter写中国的书River Town:Two Years on the Yangtze借给我看。当我采访哥伦比亚市市长时,从中牵线搭桥的施小美女士居然这么向市长介绍:"陈先生在个人博客和中国的报纸上写了许多关于哥伦比亚的文章,他的角色很像'Peter'"。2007年3月,Peter从中国回到美国,在密苏里大学向乡亲们做了一场介绍温州模式和中国小商品生产的讲座。之后,我和这位能说一口流利普通话的"中国通"交换了名片,并一直保持电子邮件联系。
Peter和中国的缘分说来话长。"小时候,我对中国毫无兴趣,对我来说那是个很遥远的地方。"Peter说,他的理想是当作家,他先后在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和英国牛津大学学习英文创作。然而,硕士毕业后,他对自己能否成为作家还没有把握。于是,他决定周游世界--从英国东渡大西洋,飞到布拉格,再乘火车穿过莫斯科,进入西伯利亚,最后落脚中国。
1994年,Peter首次来到中国,独自旅行了一个多月。他惊讶地发现:"这是个充满活力的地方,和俄罗斯这个前社会主义国家完全不同。"回到美国后,他发表了游记,引起关注。不久,他意外获得了一笔来自瑞士的奖金,赞助他徒步穿越这个欧洲小国,这给了他更多的创作素材。通过这半年多的欧亚之旅,他确信,"边走边写"是自己成为纪实作家的不二法门。
Peter一直在等待机会重返中国,并渴望学习汉语。1996年夏,Peter加入美国和平队(Peace Corps),以一名志愿者的身份到涪陵师范学院教英文两年。他的处女作《江城:长江边的两年》(River Town: Two Years on the Yangtze),写的就是这期间的见闻。
"这本书记录了我在涪陵的生活,其间间或夹杂着当地风景,它的历史以及那里的人们。所有这些描述都是我还住在那儿时写下的,之所以写成这样是为了让读者明白一个外国人在涪陵那样的小城里所扮演的两种角色。有时我是一个观察者,但另一些时候我又深深卷入了当地生活。这种距离感与亲密感的融合是造就我在四川两年生活的部分因素。"Peter在该书前言中写道:"这不是一本关于中国的书。它只是与一个特定的简短时期内的一个特定的小地方有关,我希望能抓住那时那地的丰饶。我熟知那些地方--昏暗模糊的扬子江,葱茏翠绿的山峦--但是时刻更难以描画。涪陵在地理上和历史上都处于中游,有时很难看清楚事物从何而来又将去向何处。但是这座城市和它的人们始终充满着生活的气息,富于能量和希望,这些最终都是我的主题。这不是对资源或者目的地的调查,只是告诉人们在这条伟大河流中心的两年生活是怎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