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哲学思考 》 与哲学大师一起漫步:与哲学大师的人生对话 》
第58节:二、真理(3)
高路 Gao Lu
杜威笑了笑,喝了口咖啡。
"在传统哲学那里,清楚明白意味着真理,那么,在您这里,效用是否就意味着观念的真实可靠性呢?"李智接着问。
"当然。"杜威点点头。他的谈话从理性、知识转到真理上面。
如同知识是我们的工具一样,真理也是人的工具。真理不是高高在上的思想理论,它的工具作用表现在人改变环境的行动中。概念、观念、学说、方案、规划,等等,是否是真理,就看它能否起到工具的效用。如果能够帮助我们改变环境,那么它就是可靠的、健全的、正当的、好的、真的,如果它把事情弄糟了,搞砸了,就是荒谬的、虚妄的。可见,真理就是那种能够指导我们真正无误的行动并被证实了的力量。这意味着状词"真地"(truly)比形容词"真的"(true)或名词"真"(truth)都更根本。总之,真理一定要有用。
有用当然包含着对人有利以及满足人的需要等意义,但也因此招致种种误解。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以为真理的这种满足仅仅是私人意义上的,是对纯粹个人目的、感情、生活和利益的满足,似乎只要对自己有利的东西就是真理,就可以理直气壮地贯彻它。他们忘记了人的行动是在环境中进行的,社会参与人们经验的构成。无论是我们的目的、观念,还是行为的方式、方法,都是由一定的条件和要求引起的,这些条件和要求包含了公众和客观的内容。这就是说,一种观念,它作为真理,满足的不只是个人需要,同时也符合社会要求。所以,自我需要的满足就不是纯粹个人的,随心所欲的,不受突如其来的念头或个人嗜好所左右。
"教授,您说得对,真理一定要有效用。"李智说,"然而,是否可以反过来讲,凡是理论、观念、知识,只要有效用就一定是真理呢?我的问题也就是真理的标准是什么?"
可以这样讲,杜威的回答是肯定的。他举了个例子。一个人在森林中迷了路,他东张西望,周围除了树木就是岩石。他往前走,遇到的是这些东西,往后退,碰上的还是这些东西。没有人给他指路,要走出森林只有靠自己了。这时,他有两个办法,一个是把遇到的树木和岩石临摹下来,一个是运用所学过的知识结合眼前的情况画一张地图。显然,这是两种观念两种思路。哪一种能指导他摆脱目前的困境呢?是第一种吗?不是,因为你临摹得再逼真、再详尽,哪怕与原物完全一样也没用,这对你走出森林毫无帮助。第二种办法难度更大、要求也更高,你必须不断地探索,一边试着朝各个方向寻找,一边画出各种路线图。但恰恰是后一种方法能够把人带出森林。那么,这两种观念两种思路,哪一种是真理?
"当然是第二种。"杨慧和李智回答。
杜威点点头。
"可是,"李智想了片刻后问,"您强调的是效用标准,那么是否还应该有一个'真实的'问题?也就是说是否还存在着思想、观念符合事实的标准?"
"我明白您的意思。"杜威说,"传统哲学就是这么认为的。在那里,真理被理解为对'实存'的摹写,就像方才例子里第一种方法所做的那样。或许那个迷路人可以拿着他的临摹作品向人炫耀,瞧,我画得有多像。如果与对象一致就是真理的话,那么,大概照相机照出来的照片就是最真的真理了。但这对摆脱当下的困境有什么用!真理毕竟不是用来欣赏的。相反,有一些可疑的观点却常常被人们奉为真理。你们大概听说过,有一种理论认为,国家起源于契约。据说,在上古某一时期,人们自动聚会,彼此约定共同遵守某些法律,服从某种节制,于是就有了国家,也就有了统治者和被统治者。卢梭(5)就是这种观念的代表,休谟也有这个意思。"
"是的,他们俩本来关系很好,后来闹崩了。"杨慧插嘴道。她半天没说话了,好不容易等来一个机会,自然不会放过。
"好家伙,连这你也知道,太厉害了。"杜威惊讶地望着她,然后朝吧台挥挥手,点了下杨慧的杯子。老板走过来给他们斟满咖啡。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资料来源】中国工人出版社 |
|
|
| 第1节:一、愤世(1) | 第2节:一、愤世(2) | 第3节:二、苦行(1) | 第4节:二、苦行(2) | | 第5节:二、苦行(3) | 第6节:三、自主(1) | 第7节:三、自主(2) | 第8节:三、自主(3) | | 第9节:一、性恶(1) | 第10节:一、性恶(2) | 第11节:一、性恶(3) | 第12节:二、霸道(1) | | 第13节:二、霸道(2) | 第14节:二、霸道(3) | 第15节:三、为人(1) | 第16节:三、为人(2) | | 第17节:三、为人(3) | 第18节:三、为人(4) | 第19节:一、存理(1) | 第20节:一、存理(2) | | 第21节:一、存理(3) | 第22节:一、存理(4) | 第23节:二、明理(1) | 第24节:二、明理(2) | |
| 第 [I] II [III] 页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