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思考 中國古代文化常識   》 第58節:中國古代文化常識(58)      馬漢麟 Ma Hanlin

  附帶說一說,先秦文獻很少看見樓字。《孟子·告子下》:"方寸之木,可使高於岑樓。"趙歧註:"岑樓,山之銳嶺者。"據此則不是樓房的樓。《說文》:"樓,重屋也。"又:"層,重屋也。"《考工記》上也講到"殷人重屋",重屋指的是復屋(棟上加棟),而復屋是不可以住人的(段玉裁說)。《荀子·賦》:"志愛公利,重樓疏堂。"可見戰國晚期已經出現了樓房。但是窮人的房子形成鮮明的對比。他們的住房是篳門圭竇,甕牖繩樞。
  我國建築有悠久的歷史。古代勞動人民和匠師們在不斷地改進建築材料和建築技術。根據田野考古報告,我們知道殷代一般住房是在地面上挖一個地穴,穴周加培低墻,然後立柱蓋頂,出入口有斜坡或土階。這種形式的住房,考古工作者認為就是。《詩經·大雅·綿》說:"古公父,陶復陶穴,未有傢室。"復就是字的假藉。帝王的宮室是建築在地面上的,現在還看到當時的基礎。基是夯土而成的臺基或地基,礎是柱子底部的墊石。後世建築一直很講究基礎。
  殷代遺址至今還沒有發現瓦,屋頂大概是茅草蓋的。據推測至遲周初已發明瓦,但是大多數的房子仍然是茅草屋,所以古人說"茅茨土階"、"茅茨不翦"。《詩經·豳風·七月》說:"晝爾於茅,宵爾索。亟其乘屋,其始播百𠔌。"[7]可見瓦屋是挨不着農民住的。
  磚的發明比瓦要晚些。戰國遺址發現過空心磚,那是用於墓中的。但是《詩經·陳風·防有鵲巢》已經說"中唐有甓",唐指堂塗,是堂下通過中庭通往前門去的一條路,甓,舊說是瓴(一作令適),也就是磚[8]。但是用磚砌墻是比較後起的事。
  中國古代的建築材料十分豐富,可純用可混用,例如: 泥土:北方多用泥土,尤以長城以北之民傢為甚。
  純木:長江流域及西南住房多用純木材建造。
  純磚:各地的城堡、磚塔及無梁殿之類。
  木與磚混用:最為普遍。
  磚與石混用:牌坊等類。
  石:墓及橋梁等。
  銅:特殊的堂宇及塔。
  鐵:特殊的塔。
  古人築墻很早就運用版築技術。《孟子·告子下》:"傳說舉於版築之間。"所謂版築是說築土墻用兩塊木板相夾,兩版中間的寬度等於墻的厚度,板外用木柱襯住,裝滿泥土,用杵搗緊,築畢拆除木柱木板,就成了一座墻了。版築技術在古代建築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直到現在有的地方還用這種築墻技術。後來又用土坯砌墻,土坯叫做墼( jī)[9]。
  鬥拱是我國古代高級木結構建築裏的重要構件,同時有裝飾的作用。《論語·公冶長》說臧文仲"山節藻(zhuó)",舊說是梁上短柱,節就是鬥拱。我們從戰國銅器圖案上可以見到類似鬥拱的結構構件。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後一章回 >>   
第1節:中國古代文化常識(1)第2節:中國古代文化常識(2)第3節:中國古代文化常識(3)
第4節:中國古代文化常識(4)第5節:中國古代文化常識(5)第6節:中國古代文化常識(6)
第7節:中國古代文化常識(7)第8節:中國古代文化常識(8)第9節:中國古代文化常識(9)
第10節:中國古代文化常識(10)第11節:中國古代文化常識(11)第12節:中國古代文化常識(12)
第13節:中國古代文化常識(13)第14節:中國古代文化常識(14)第15節:中國古代文化常識(15)
第16節:中國古代文化常識(16)第17節:中國古代文化常識(17)第18節:中國古代文化常識(18)
第19節:中國古代文化常識(19)第20節:中國古代文化常識(20)第21節:中國古代文化常識(21)
第22節:中國古代文化常識(22)第23節:中國古代文化常識(23)第24節:中國古代文化常識(24)
第   [I]   II   [III]   頁

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