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美学 》 悲劇的誕生:尼采美文選讀 》
第58節:歷史和批評
周國平 Zhou Guoping
二十三
誰想準確地檢驗一下,他是屬於真正審美的聽衆,還是屬於蘇格拉底式批評傢之列,就衹須坦率地自問欣賞舞臺上表演的奇跡時有何感覺:他是覺得他那要求嚴格心理因果關係的歷史意識受到了侮辱呢,還是以友好的讓步態度把奇跡當做孩子可以理解而於他頗為疏遠的現象加以容忍,抑或他別有感受。他可以據此衡量,一般來說他有多大能力理解作為濃縮的世界圖景的神話,而作為現象的縮寫,神話是不能缺少奇跡的。
但是,很可能,幾乎每個人在嚴格的檢驗之下,都覺得自己已如此被現代文化的歷史批判精神所侵蝕,以致衹有以學術的方式,經過間接的抽象,才能相信一度存在過神話。然而,沒有神話,一切文化都會喪失其健康的天然創造力。惟有一種用神話調整的視野,纔把全部文化運動規束為統一體。一切想像力和日神的夢幻力,惟有憑藉神話,纔得免於漫無邊際的遊蕩。神話的形象必是不可察覺卻又無處不在的守護神,年輕的心靈在它的庇護下成長,成年的男子用它的象徵解說自己的生活和鬥爭。甚至國傢也承認沒有比神話基礎更有力的不成文法,它擔保國傢與宗教的聯繫,擔保國傢從神話觀念中生長出來。
與此同時,現在人們不妨設想一下沒有神話指引的抽象的人,抽象的教育,抽象的風俗,抽象的權利,抽象的國傢;設想一下藝術想像力不受本地神話約束而胡亂遊蕩;設想一下一種沒有堅實而神聖的發祥地的文化,它註定要耗盡一切可能性,發育不良地從其他一切文化吸取營養,--這就是現代,就是旨在毀滅神話的蘇格拉底主義的惡果。如今,這裏站立着失去神話的人,他永遠饑腸轆轆,嚮過去一切時代挖掘着,翻尋着,尋找自己的根,哪怕必須嚮最遙遠的古代挖掘。貪得無厭的現代文化的巨大歷史興趣,對無數其他文化的搜集匯攏,竭澤而漁的求知欲,這一切倘若不是證明失去了神話,失去了神話的傢園、神話的母懷,又證明了什麽呢?人們不妨自問,這種文化的如此狂熱不安的亢奮,倘若不是饑饉者的急不可待,饑不擇食,又是什麽?這樣一種文化,它吞食的一切都不能使它饜足,最強壯滋補的食物經它接觸往往化為"歷史和批評",誰還願意對它有所貢獻呢?
如果我們德國的民族性格業已難解難分地同德國文化糾結在一起,甚至變為一體,如同我們驚愕地在文明化的法國所看到的,我們對它也必定感到痛心的絶望了。長期以來作為法國重大優點和巨大優勢的原因的東西,即民族與文化融為一體,由於上述景象,卻使我們不由得感到慶幸,因為我們如此大成問題的文化至今同我們民族性格的高貴核心毫無共同之處。相反,我們的一切希望都滿懷熱忱地寄托於這一認識:在這忐忑不安抽搐着的文化生活和教化鬥爭下面,隱藏着一種壯麗的、本質上健康的古老力量,儘管它衹在非常時刻有力地萌動一下,然後重又沉入酣夢,等待着未來的覺醒。德國宗教改革就是從這深淵裏生長出來的,在它的贊美詩裏,第一次奏響了德國音樂的未來麯調。路德的贊美詩如此深沉、勇敢、充滿靈性地奏鳴,洋溢着如此美好溫柔的感情,猶如春天臨近之際,從茂密的叢林裏迸發出來的第一聲酒神的召喚。酒神信徒莊嚴而縱情的行列用此起彼伏的回聲答復這召喚,我們為德國音樂而感謝他們--我們還將為德國神話的再生而感謝他們!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
|
| 第1節:日神與酒神 | 第2節:藝術形而上學 | 第3節:悲劇世界觀 | | 第4節:審美的人生 | 第5節:藝術生理學 | 第6節:美與美感1 | | 第7節:美與美感2 | 第8節:音樂與詩 | 第9節:藝術傢及其創作 | | 第10節:關於藝術創作與藝術批評 | 第11節:藝術的持續發展 | 第12節:日神一切造型力量之神 | | 第13節:日神的夢的感應 | 第14節:妖女的淫藥 | 第15節:理解日神文化 | | 第16節:夢的類比給我們啓發 | 第17節:個體化的神化 | 第18節:關於自己創作的過程 | | 第19節:酒神音樂傢完全沒有形象 | 第20節:阿爾基洛科斯把民歌引進文學 | 第21節:無意志的審美情緒 | | 第22節:古希臘三大悲劇作傢 | 第23節:歌隊無須乎舞臺 | 第24節:酒神狀態的迷狂 | |
| 第 [I] II [III] 頁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