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书类 論語疏證   》 第58節:述而篇第七(6)      楊樹達 Yang Shuda

  《衛靈公篇》曰:顔淵問為邦。子曰:行夏之時,乘殷之輅,服周之冕,樂則《韶》舞。
  樹達按:禮樂從先進,純冕從衆,拜下從下,反哭從周,及答顔淵為邦之問,皆所謂擇善而從也。
  多見而識之,
  《廣韻?十三末鴰字註》引《韓詩》曰:孔子渡江,見之,異,衆莫能名。孔子嘗聞河上人歌曰:“鴰兮鴰兮,逆毛衰兮,一身九尾長兮,”鴰也。《繹史?孔子類記四》引《衝波傳》曰:有鳥九尾,孔子與子夏見之,人以問孔子,曰:“也。”子夏曰:“何以知之?”孔子曰:河上之歌雲:“鶬兮鶬兮,逆毛衰兮,一身九尾長兮。”
  《論衡?實知篇》曰:孔子未嘗見狌狌,至輒能名之。然而孔子名狌狌,聞昭人之歌。
  知之次也。”
  《季氏篇》曰:孔子曰:生而知之者,上也;學而知之者,次也。
  本篇曰:子曰: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樹達按:孔子不以生知自居,自謂學而知之,故云知之次。多聞多見皆學之事也。
  ○互鄉難與言,童子見,門人惑。
  《衛靈公篇》曰:子曰:可與言而不與之言,失人;不可與言而與之言,失言。
  樹達按:互鄉難與言而孔子見其童子,門人疑孔子有失言之病,故惑也。
  子曰:“人潔己以進,與其潔也,不保其往也;與其進也,不與其退也。唯何甚?”
  《衛靈公篇》曰:子曰:有教無類。
  《孟子?盡心下篇》曰:夫子之設科也,往者不追,來者不距。苟以是心至,斯受之而已矣。
  樹達按:孟子來者不距,與孔子正同也。
  《後漢書?郭泰傳》曰:賈淑,字子厚,林宗鄉人也。雖世有冠冕,而性險害,邑裏患之。林宗遭母憂,淑來修吊,既而鉅鹿孫威直亦至。威直以林宗賢而受惡人吊,心怪之,不進而去。林宗追而謝之,曰:“賈子厚誠實兇德,然洗心嚮善,仲尼不逆互鄉,故吾許其進也。”淑聞之,改過自厲,終成善士。鄉裏有憂患者,淑輒傾身營救,為州閭所稱。
  樹達按:與其進也三句本錯簡在子曰句下,令依朱子說校乙。
  ○子曰:“仁遠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
  《顔淵篇》曰:顔淵問仁。子曰:剋己復禮為仁。一日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子罕篇》曰:唐棣之華,偏其反而,豈不爾思?實是遠而。子曰:“未之思也,夫何遠之有?”
  ○陳司敗問:“昭公知禮乎?”孔子曰:“知禮。”
  《春秋?昭公五年》曰:公如晉。《左氏傳》曰:公如晉,自郊勞至於贈賄,無失禮。晉侯謂女叔齊曰:“魯侯不亦善於禮乎?”對曰:“魯侯焉知禮!”公曰:“何為?”對曰:“是儀也,不可謂禮。”
  又《昭公二十五年》曰:齊侯唁公於野井。《公羊傳》曰:齊侯唁公於野井。曰:“奈何君去魯國之社稷?”昭公曰:“喪人不佞,失守魯國之社稷,執事以羞。”再拜顙。慶子傢駒曰:“慶子免於於大難矣。”子傢駒曰:“臣不佞,陷君於大難,君不忍加之以 ,賜之以死。”再拜顙。高子執簞食與四脯,國子執壺漿,曰:“吾寡君聞君在外,未就,敢緻糗於從者。”昭公曰:“君不忘吾先君,延及喪人,錫之以大禮。”再拜稽首,以裧受。高子曰:“有夫不祥,君無辱大禮!”昭公蓋祭而不嘗。景公曰:“寡人有不腆先君之服,未之敢服;有不腆先君之器,未之敢用。敢以請。”昭公曰:“喪人不佞,失守魯國之社稷,執事以羞,敢辱大禮!敢辭。”景公曰:“寡人有不腆先君之服,來之敢服;有不腆先君之器,未之敢用。敢固以請。”昭公曰:“以吾宗廟之在魯也,有先君之服,未之能以服;有先君之器,未之能以出;敢固辭。”景公曰:“寡人有不腆先君之服,未之敢服;有不腆先君之器,未之敢用。請以饗乎從者。”昭公曰:“喪人其何稱?”景公曰:“孰君而無稱?”昭公於是然而哭,諸大夫皆哭。既哭,以人為,以為席,以鞍為幾,以遇禮相見。孔子曰:“其禮與?其辭足觀矣。”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後一章回 >>   


【資料來源】江西人民出版社
第1節:前 言第2節:陳寅恪序第3節:自 序第4節:學而篇第一(1)
第5節:學而篇第一(2)第6節:學而篇第一(3)第7節:學而篇第一(4)第8節:學而篇第一(5)
第9節:學而篇第一(6)第10節:學而篇第一(7)第11節:學而篇第一(8)第12節:學而篇第一(9)
第13節:學而篇第一(10)第14節:為政篇第二(1)第15節:為政篇第二(2)第16節:為政篇第二(3)
第17節:為政篇第二(4)第18節:為政篇第二(5)第19節:為政篇第二(6)第20節:為政篇第二(7)
第21節:為政篇第二(8)第22節:八佾篇第三(1)第23節:八佾篇第三(2)第24節:八佾篇第三(3)
第   [I]   II   [III]   [IV]   頁

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