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政 下一站,中国   》 第58节:第六章."唱衰中国"--当代的两种"中国想象"(上)(1)      Chen Jibing

  第六章."唱衰中国"--当代的两种"中国想象"(上)
  改革开放以后,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以后,随着中国经济的迅猛发展,中国在国际舞台上崭露头角。在这种背景下,西方又出现了两种截然相反的当代"中国想象"。第一种是"唱强中国"的,其中最有市场的即所谓"中国威胁论"。它认为,历史上任何一个大国的崛起都会导致现有世界格局的改变,而且这种改变很难在和平中完成,加之中国的传统文化和当前奉行的意识形态及社会制度与西方格格不入,因而中国的强大必然会对西方构成越来越大的威胁。第二种是"唱衰中国"的,由好多个"变奏"组成。它认为,中国的发展只是个迷人的假象,是基础不牢固且不可能持久的,世界不应该被中国的表面变化所迷惑以至受损。
  西方世界里持续出现的这种对中国发展的不信任和不友好态度,其实是完全可以理解的。它们既是过去500年来西方对中国的"异域想象"的自然延续,又在很大程度上反映出当代西方的焦虑。这也正说明中国的发展的确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中国不再是一个让世界轻易忽视的国家。这就像游泳或田径比赛里常见的故事那样,特别是当比赛不是在你的国家举行时,如果你老是掉在倒数几名,没有人会注意你;一旦你得了冠军,你在赢得掌声和面对闪光灯的同时,一定会遭遇到各种各样的猜测:媒体会怀疑你是否服用了兴奋剂?对手会质疑你是否采取了不正当的手段,比如说抢跑?观众会向你泼冷水说,其实真正的顶尖高手都没有参赛,你夺得的只是一块没有多少含金量的假金牌而已……
  有很多时候,观念是一种很强大的力量。对于当代中国人而言,一味地以恼怒拒斥这种所谓"杂音"是无助于缓解疑虑和敌视的,经常还会适得其反。我们此刻更应当牢记一句古代格言:兼听则明。只有平心静气地广泛倾听各种声音,并努力地理解它们之所以产生的原因,我们才有可能在西方乃至全世界舞台上引导我们认为正确或有利的意见,消弭我们认为错误或不利的观念。
  现在,让我们的倾听从"唱衰中国"这一条线开始。
  1."中国饥饿论"
  历史上的惨痛记忆造就了我们民族"集体无意识"中对饥饿的巨大恐惧,加上5000年农耕文明的潜移默化,粮食问题在中国历来占据着压倒一切的首要地位。即便是在我们早已走过"温饱",步入"小康"的今天,这一点仍然没有改变。无论是古代的"民以食为天",还是当代的"铁饭碗"、"勒紧裤腰带办教育"等等说法,都形象地展现了粮食的极端重要性,而历届中央政府也无不把农业和粮食稳定视为首要任务。在我们的词典里,"吃饭"就是"生存"的同义词;而在港澳等地的广东方言俗语中,人们更把"求生计"直接称为"揾食"。如今,那些"先富起来"的中国人在灯红酒绿的餐厅酒店里一掷千金、吃喝饕餮,乃至铺张浪费、暴殄天物,是否正是在填充他们潜意识里那永远难以痊愈的"饥饿感"?
  《谁来养活中国?》(Who Will Feed China?)一书之所以会在中国引起如此巨大的反响,正是因为它触及了中国人那根敏感的"饥饿"神经。而且,虽然作者布朗的观点遭到了国内舆论异口同声的强烈抨击,但它却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中国政府的粮食政策。经济学家茅于轼因此痛斥,"这本书给中国造成了非常巨大的伤害,大大地推迟了中国粮食市场自由化的进程,还导致了上千亿元的经济损失。"(见茅于轼《别被"粮食危机论"误导--再驳"粮食危机论"》,《中国证券报》2004年3月29日。)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Previous Chapter   Next Chapter >>   
第1节:楔子."中华复兴"与"大国精神"(1)第2节:楔子."中华复兴"与"大国精神"(2)
第3节:楔子."中华复兴"与"大国精神"(3)第4节:楔子."中华复兴"与"大国精神"(4)
第5节:楔子."中华复兴"与"大国精神"(5)第6节:楔子."中华复兴"与"大国精神"(6)
第7节:楔子."中华复兴"与"大国精神"(7)第8节:楔子."中华复兴"与"大国精神"(8)
第9节:楔子."中华复兴"与"大国精神"(9)第10节:楔子."中华复兴"与"大国精神"(10)
第11节:第一章.现代化的精神历程(1)第12节:第一章.现代化的精神历程(2)
第13节:第一章.现代化的精神历程(3)第14节:第一章.现代化的精神历程(4)
第15节:第一章.现代化的精神历程(5)第16节:第一章.现代化的精神历程(6)
第17节:第一章.现代化的精神历程(7)第18节:第一章.现代化的精神历程(8)
第19节:第一章.现代化的精神历程(9)第20节:第一章.现代化的精神历程(10)
第21节:第一章.现代化的精神历程(11)第22节:第一章.现代化的精神历程(12)
第23节:第二章.改革需要再出发(1)第24节:第二章.改革需要再出发(2)
No.   [I]   II   [III]   [IV]   Page

Comments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