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在三伏
转眼暑伏了,谚云:"冷在三九,热在三伏"。又道是。"未曾暑伏先暑伏。"说明初伏前必热。何时人伏?说是"夏至三庚便入伙",是从夏至起第三个庚日开始进入初伏。
为什么"夏至三庚"开始入伏呢?据《历忌释》载:"伏者何也?金气伏藏之日也,四时代谢,皆以相生,立春木代水,水生木;立夏火代木,木生火;立冬水代金,金生水。至于立秋,以金代火,金畏于火。故至庚日必伏,庚者金故也"。《阴阳书》。"夏至后第三庚日为初伏,第四庚日为中伏,立秋后初庚为后伏"。又据《史记》秦纪载:"德公二年初作伏词,正义云:六月三伏之节,起秦德公为之,故云初伏。"伏着隐伏解盛暑也,是以"伏"一词当起源于秦德公二年(公元前676年)。
囊昔在京时,到了伏天,又是一番景物。避暑胜地很多,承德避暑山庄,那是过去皇帝避暑之地,好固然好,路途遥远,一般人去不了。北戴河是达官贵族避暑之所,老百姓未敢问津。北京城里引人入胜的地方也有,如中山公园、北海公园、中南海公园,盛夏伏天,每每仕女如云,傍晚以后,不约而同竞相前往乘凉。但是,尤其吸引人的还是什刹海荷花市场,那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不仅风凉,更有那五光十色的消夏美食,如:八宝莲子粥、苏造肉、鲜菱角、鲜核桃仁、鲜藕片等;每天从早到晚,吸引着成千上万的市民,一来纳凉,二来饱享口福,乐何如也。
早年在京时还听老人讲,清代每年到了暑伏之日,直到立秋为止,各衙署都有"赐冰"之举。是由工部颁发冰票,自行领取,多寡不同,备有等差。此外,清朝还有"洗象"的故事,颇有趣味。那时每逢三伏,举办"洗象"例典。内务府以旗鼓迎象,出宣武门至护城河桥下的象闸,象奴挽索骑在象背上,在河水中给象洗澡,但见许多庞然大物,出没于清波荡漾之中,紧邻的城墙和两岸上,观者人山人海,热闹非常。
京城四季温差极大。冬天命得滴水成冰,夏季热得四脖子流汗,尤其以伏后,画夜闷热得喘不过气来,谚云:"暑熟君子",意即最讲衣着整饬的君子",盛夏亦可赤背而不被人耻笑;至于不在"君子"之列的粗人,则不仅赤背而且赤脚,袒露着黑中透紫,汗津津的肌肤,川流于大街小巷,透着雌以忍受的火热。五六岁的"童男子"们,干脆一丝不挂,赤修修的满街跑,那小巧的"踢具",紧缩着、颤动着,显示着童男一种特有的美,少妇们见了亦不觉得寒碜,而且愿和着老爷们花的叫法--美其名曰"小茶壶见",只是不像老爷们儿那样戏谑与放肆--动手逗逗罢了。伏天中的老妇人,说好听点儿,最为落落大方:说难听点儿,最为放肆、最不论秧子。乳房,是妇女的第二道禁区,即便是热出了白毛儿汗,也得捂着紧绷绷的乳罩或者戴个绣花儿的兜兜,以示其神圣不可侵犯。然而.老妇女都是过来人,其诸道防线早已被攻破,更何况是浑身优美的线条皆已化成一堆"囊膪",于是也敢不让须眉,光着上身,耷拉着松弛的乳房,在大庭广众之中谈笑自若,毫不以为失检。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Previous Chapter Next Chapter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