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四书类 》 論語正解 》
第58節:第一節 為人以忠,待人以信(3)
劉德江 Liu Dejiang
行事以誠信
"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論語·學而篇第一》)這是曾子自述他修身養性的話,如果一個人能做到這些,那麽他在修身養性方面已經達到很高的境界了。其中一條是說和朋友相處,有沒有做到忠信誠懇。誠信的重要性我們已經知道了,但是在日常生活中我們應該怎樣遵守呢?
誠信是人與人交往中的一種真摯情感,以及對自己言行承諾負責的品質,是內在情感與外在行動交織在一起的。要擁有這種品性就要知道,即使我們有時候衹是在心裏對友人萌生某種情感,並且在心裏許下承諾,這時我們也要努力兌現。可能這種情感和承諾別人並不知情,但你應該知道自己在這時候更要講究誠信。由此我們可以知道誠信不僅僅限於說話算話,更重要的是要銘記在內心,並且要表現在行動上。
我國古人在為人處事的時候十分註重誠信品質。比如季札挂劍贈徐君的故事。季札是春秋時期吳國國君壽夢的小兒子。吳王有四個兒子,其中的小兒子季札最聰明,他為人仁義忠厚,行事以禮且講誠信,大傢都非常推崇他。吳王對季札也很器重,希望將來把王位傳給他。
當季札聽說父王打算把王位傳給自己後,並沒有表現出一絲的興奮。他認為這樣有違禮數,王位應該傳給長子,否則不合乎孝悌之禮,因此他堅决不肯接受。季札於是對吳王解釋說:"父王,您還是把王位傳給大哥吧。大哥品德優良,才能過人,您把王位傳給大哥名正言順。您與其把王位傳給我,不如讓我為吳國四處拜訪鄰國,廣結盟國不是也能對吳國做很多好事嗎?"吳王聽到兒子這樣知禮明事,不但維持兄弟間的和睦,還能夠為國傢着想,不禁拍拍他的肩膀說:"嗯,你真的是我的好兒子啊。這樣吧,我現在就賜予你一把代表吳國的寶劍,讓你代表吳國出訪。"
季札於是帶着寶劍,遵從父王的命令,出使各諸侯國。他首先來到了徐國,受到徐國國君的熱情款待。季札和徐國國君很談得來,於是很快就成了情投意合的好朋友。他們經常在一起討論各國的政治、軍事等問題,認為衹有推行愛民的思想才能讓老百姓過上好日子。可是有一天,當季札與徐王一如既往地促膝長談時,季札忽然發現徐王有點分神,他的視綫總是有意無意地落在自己佩戴的寶劍上,眼中流露出欣賞、愛慕的意思。季札看在眼裏,並默默地記在心上。後來,季札要離開徐國繼續拜訪其他國傢,徐王為他設宴送行。宴席上不但有美酒佳餚,還有優美動聽的音樂,季札為這一切美好的東西陶醉。當酒喝到盡興的時候,季札起身,抽出佩劍,一邊唱歌一邊舞劍,以助酒興,也表示對徐王盛情款待的感謝。
季札的這把劍可不是一般的劍,它的劍鞘精美大方,上面雕刻着蛟竜戲珠的圖案,鑲嵌着上等的寶石,在燈光照耀下顯得尤其漂亮。這劍的劍鋒犀利,是用上好的鋼製成的,看起來寒光閃閃,令人不寒而慄,揮舞起來更是銀光萬道,威力無窮。吳王禁不住連聲叫好。季札更加確認徐王喜歡這把寶劍,於是在心裏便打算把這寶劍送給徐王。但這把劍是他作為吳國使節的一個信物,他到各諸侯國去必須帶着它,才能被各諸侯國接待。現在出訪諸國的任務還沒有完成,他不能將寶劍送給徐王。季札心想衹能在任務完成時再親自將寶劍送給徐王。
徐王雖然不知道季札有心要把寶劍送給他,但作為一個君王他嚮外國使節、朋友討一把劍作紀念還是很容易的。但是徐王與季札一樣也是一個君子,所以他衹是在心裏想着,並沒有把這種想法說出來,怕給季札的出訪帶來麻煩。季札也知道徐王是個正人君子,不會提出這樣的要求。臨別之時,徐王又送給季札很多禮物以作紀念,季札被徐王的熱情深深打動,心想"寶劍佩英雄",這把寶劍佩戴在徐王的身上定能更添幾分尊貴、幾分正氣。他在心底默念着:"等我出使各國歸來,一定要把這寶劍送給徐王。"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
|
第1節:序言 | 第2節:第一節 何為仁(1) | 第3節:第一節 何為仁(2) | 第4節:第一節 何為仁(3) | 第5節:第一節 何為仁(4) | 第6節:第一節 何為仁(5) | 第7節:第一節 何為仁(6) | 第8節:第二節 仁重於泰山(1) | 第9節:第二節 仁重於泰山(2) | 第10節:第二節 仁重於泰山(3) | 第11節:第二節 仁重於泰山(4) | 第12節:第三節 行仁的基本原則(1) | 第13節:第三節 行仁的基本原則(2) | 第14節:第三節 行仁的基本原則(3) | 第15節:第三節 行仁的基本原則(4) | 第16節:第三節 行仁的基本原則(5) | 第17節:第三節 行仁的基本原則(6) | 第18節:第三節 行仁的基本原則(7) | 第19節:第三節 行仁的基本原則(8) | 第20節:第一節 不學禮,無以立(1) | 第21節:第一節 不學禮,無以立(2) | 第22節:第一節 不學禮,無以立(3) | 第23節:第一節 不學禮,無以立(4) | 第24節:第一節 不學禮,無以立(5) | |
| 第 [I] II [III] 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