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景名胜 萬裏長城縱橫談   》 第五編 文化薈萃(7)      董耀會 Dong Yaohui

  大型藝術壁毯《萬裏長城》是誰設計的?
  當今裝飾於紐約聯合國總部休息大廳的大型藝術壁毯《萬裏長城》,是1974年我國地毯圖案設計傢李臨潘設計,天津地毯廠織作的。據計算,該壁毯共耗用羊毛綫近5400萬根,僅有540萬個栽絨結,重280公斤。《萬裏長城》款式舒闊大方,圖案設計精美,采用手工編織,技術精湛,色彩豔麗,層次鮮明和諧。畫面展現了陽光映照下的萬裏長城,蜿蜒起伏於崇山峻嶺之間,如飛竜奔騰,不見首尾,風姿雄偉,蔚為壯觀。整幅作品華麗典雅,氣勢恢宏,如同一件精彩絶倫的浮雕,令人驚嘆不已!據說作麯傢劉文金就是在聯合國見到這件大型藝術壁毯而靈感觸發,起意構思著名的二鬍協奏麯《長城隨想》的。
  中國發行的長城郵票主要有哪些?
  長城主要是由城墻、城堡、烽火臺三部分構成的。我國郵電部門很早就用四方寸郵票繪製萬裏長城圖案,紀念長城驛傳,頌揚長城奇觀。1921年7月1日,北平(今北京)發行了第一套5枚雙翼飛機飛越萬裏長城航空紀念郵票,它的首航封和明信片已成為世界集郵傢收藏的珍品。從1921年至1945年,中國發行飛機飛越長城圖案郵票竟達12次計101枚。新中國成立後,自1949年10月22日西北解放區發行的廣化版2枚長城圖郵票,1995年12月5日發的3枚老竜頭、天下第一關、金山嶺為景觀的郵票至1996年發行普29長城郵票20枚止,共發行長城圖郵票54枚,另有3枚象形長城圖郵票。這些郵品以長城為象徵,取材豐富,設計精美,印刷質量高超,從不同角度表現了東方巨竜雄偉風貌和豐富的內涵,弘揚了長城文化遺産所寓涵的中華民族自強不息的偉大精神。
  《水經註》是研究長城的重要參考書嗎?
  《水經註》是我國古代一部歷史地理名著。內容極其豐富。該書以全國水道為綱,把我國遼闊疆域內的山川河流一一加以介紹;同時還描繪了各地的風土人情、歷史古跡;考訂了城鎮興廢沿革、河道變遷、名稱的改易等。對古書記載有歧異的地方,也加上自已的按語結論。此外,作者還親自跋山涉水,追溯源流,尋訪古跡,因此在這部書裏有許多對長城的具體描寫和一些難得的第一手資料。如在汶水條下記載:“汶水,出朱虛縣泰山,山上有長城,西接岱山,東連琅琊巨海,千裏有餘,蓋田氏之所造也。”又如在易水條下記載:“易水又東,屈關門城西南,即燕之長城門也。”由於《水經》作者及《水經註》作者酈道元均為北方人,故原書及註書總體上看詳北而略南,對北方長城地區的記載考證較多,是研究中國早期長城的重要參考書。
  《九邊圖說》是怎麽樣的一部書?
  《九邊圖說》共有兩部,是論述明長城專門史籍。第一部作者是明朝人孫應之。作者為明嘉靖年間進士,任兵部主事。長期鎮守北方長城,約於1569年完成此書。全書分遼東鎮、薊鎮、宣府鎮、大同鎮、山西鎮、延綏鎮、寧夏鎮、固原鎮、甘肅鎮,各鎮分別設圖並附說其形勢、戰守、敵我兵力、錢糧、牛馬等情況。現存隆慶三年序刻本、《玄覽堂叢書》本。另外一部的作者是明朝人申用懋,萬歷進士,後升任兵部尚書。因其職在兵部,掌握大量的檔案材料、文牘奏疏等,他利用這一便利,再結合歷史文獻撰寫了此書。內容除介紹長城遼東等九鎮地理形勢、戰略地位外,對兵力部署、銀糧供給亦有記載。該書未刊印,衹有抄本傳世。這兩部書中保存的明長城有關資料極為可貴,是研究明長城不可缺少的參考書。
  彩繪《九邊圖》有重要的學術價值嗎?
  以萬裏長城為題材的圖籍資料,在明代以前已極其罕見。至今仍以手繪真跡傳世,當首推珍藏於遼寧省博物館的明嘉靖年間編繪的彩繪絹本《九邊圖》。作為國傢一級文物,它是迄今傳世最早的全面標繪和著錄明代北方萬裏長城的第一部百科全書式的宏篇巨製。
  以明代“九邊”序列,從九邊之首的遼東,自東而西直至甘肅河源“星宿海”,分繪:“遼東、薊州、宣府、大同、偏關、榆林、寧夏、固原、甘肅”等九鎮地區。其橫越萬裏,縱深數千裏,襟帶長城內外,貫穿黃河、渭水、海河、灤河、遼河、大凌河和鴨緑江等十餘條大川水係。在東起遼海,西至敦煌河源的廣阔區域內,詳細標繪了長城邊塞、城堡關隘、山川形勝和民族區域的地理、地貌。
  作為一部具有軍事檔案性質的大型輿圖,《九邊圖》在軍事地理學、邊輿學和明代建置地理以及古地圖學方面,無疑均具有重要的學術價值。在浩如煙海的古代圖籍中,如《九邊圖》這樣囊括北部中國萬裏河山形勝的大型邊輿全圖,在明末以前的傳世品中,是絶無僅有的。從長城學的角度看,稱彩繪《九邊圖》為我國古代地圖史上的鳳毛麟角之作,並不過譽。
  《天下郡國利病書》內容是什麽?
  《天下郡國利病書》是顧炎武編纂的一部地理著作,全書120捲。作者據二十一史、實錄、府州縣志和歷朝奏疏文集,分類輯錄有關民生利害部分。該書以明兩直隸、十三省分區,對地理形勢、水利、糧額、屯田、設官、邊防、關隘等,都有詳細論述,尤其對長城的經濟和軍事功能的看法,作者輯錄了歷朝毀譽各異的論點。這樣的處理在當時確是一種創新,對後人研究明長城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後一章回 >>   


【資料來源】人民教育出版社
第一編 歷史沿革(1)第一編 歷史沿革(2)第一編 歷史沿革(3)第一編 歷史沿革(4)
第一編 歷史沿革(5)第一編 歷史沿革(6)第一編 歷史沿革(7)第一編 歷史沿革(8)
第一編 歷史沿革(9)第一編 歷史沿革(10)第一編 歷史沿革(11)第一編 歷史沿革(12)
第一編 歷史沿革(13)第二編 建築遺存(1)第二編 建築遺存(2)第二編 建築遺存(3)
第二編 建築遺存(4)第二編 建築遺存(5)第二編 建築遺存(6)第二編 建築遺存(7)
第二編 建築遺存(8)第二編 建築遺存(9)第二編 建築遺存(10)第二編 建築遺存(11)
第   [I]   II   [III]   [IV]   頁

評論 (0)